特产美食 > 寻味沁源

寻味沁源

发布日期:2025-09-15 10:14 4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沁源有啥美食?”与外地朋友相遇,常听他们这样问。


  是啊,长治沁源有啥美食?一时难以脱口而答。倒不是因为没有,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每一种都地道,每一种都好吃,每一种都有特色。


  沁源地处太岳腹地,属于高寒山区,境内平均海拔1400米,平均温度8.6摄氏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农作物以粗粮为主。大田作物主要有高产的玉米、谷子、高粱、土豆,山坡地主要有产量极低的荞麦、莜麦、豆类。虽然也曾经种过小麦、水稻,但产量都不高,现在不再种植。


  粗粮多,细粮少,怎么办?聪明的沁源人自有办法——粗粮细作呗!在“细”上做文章,在“美”上下功夫。


  先说玉米面。把玉米面用开水和好,上锅一蒸,即是黄灿灿的“蒸圪抖”,与土豆丝一炒,香死个人;把玉米面与榆皮面相和,搓成长条,拇指食指一掐,放一块面团在掌,拇指一搓,即成活圪灵灵的“猫耳朵”;把玉米面与豆面搅和,用细擦子一擦,即是光不溜溜的“擦圪抖”,用自腌酸菜一炒一调,老远闻着便垂涎三尺;把玉米面与白面一和,放入饸饹床一压,一条条小龙便入锅翻腾;把玉米面与软米面相和,擀片包豆捏成半椭圆上锅蒸即成酸甜适度的“黄蒸”,捏圆下锅油炸即成外硬里软的“油糕”;把玉米面与软米面蒸好擀皮,中间放圪剪面,切成长条一翻一炸,即成黄红相间的“夹糖子”。简单不过的是把玉米面打磨成糊糊,有条件的加点米面或者白面,在鏊子上一摊,即成薄如纸张的“煎饼”。你说哪种好吃?


  小米单纯入锅,谓之“米汤”,下火;加盐,谓之“圪蘸”,养人;米硬捞出,谓之“捞饭”,耐饥;米多入锅,谓之“焖米”,抗饿;加入南瓜、土豆、红薯、豆角,再下入面条,葱蒜一炝,谓之“和则饭”,馋死。焖米与莜面一拌、一炒,谓之“谷垒”,解馋。把米淘净晾干碾面,上锅一炒,即成“茶面”,冬日早晨开锅煮茶,暖身暖胃,简单方便。你说算不算特色?


  莜麦收后,水中一洗,锅中一炒,磨里一推,面色黑里透白,白中有黑。开水泼起,双手和起,巧妇们可以捏成“栲栳栳”“圪搓搓”“圪铺铺”,上锅蒸好,佐以羊肉蘸子、西红柿蘸子,吃得人头顶冒汗身体发热。还能与土豆搭配,用擦子擦、磨成不同形状,做成“磨糊糊”“蛮几团团”,加酸菜、辣椒做成“菜窝子”,或者直接开水下锅不断搅拌,做成糨糊状的“圪簇则”。通常还会配上蒸土豆、蒸南瓜、蒸老北瓜、蒸红薯,一吃一个舒坦,一吃一个不言语。你说种类多不多?


  沁源土豆是粮也是菜,农家几乎常年食用,顿顿在吃。以前曾经有人戏语“早上煮蛋蛋(小土豆),中午切箭箭(大土豆),晚上吃了顿改善饭,蛮几(中土豆)切成两瓣瓣”,足见土豆在沁源人三餐中的分量。其实,让老百姓做也会做出许多花样,不信,你到农家看看,丝、片、块、泥,不一而足。


  因此,我想说,沁源美食,美在农家,美在粗粮细作。吃惯了大鱼大肉,要想吃山中美食,还是要行走沁源,到乡村到农家,坐在青山环绕的院落、干净利落的炕头,围着一张小桌,去品尝那些粗粮细作的佳肴。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