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糊这种吃食可说是简单至极,甚至寒酸。但是也有嗜吃它的,比如小时候的我。在熬开的水里,一边撒进红面,一边用一双筷子不停地旋转搅动以避免结成疙瘩,咕嘟咕嘟,红面在大火的逼迫下,由青涩粗糙变得异常丰蕴透亮。这可算是真正的粗食,只消一道工序。
网友风儿分享的红面糊糊早餐
稠糊状的红面泛出光亮的时候,起锅。用铲子铲到碗里,顺便旋转出类似火山口的弧度,将调和舀进去。糊糊也同饺子、蘸片子一样,是蘸了调和吃的。当然,为了增加糊糊的味道,可以在调和上多做些文章,比如加一点黄瓜丝、豆腐干什么的。我喜欢把糊糊做得稀一点,趋热抹到碗里,待凉透了,用刀片划成菱形块,用一根牙签扎了,文文雅雅地吃。这是改良的糊糊,又平白增出些细腻来。其实这是很巧的一种心思,多出现在女孩子和妇人的碗里。
网友树林晒出的红面糊糊
那时候,糊糊一般是农家早餐中的主食。蘸着辣辣的调和吃一碗红面糊糊,再喝一碗小米稀饭,这一天的开始,是多么温馨和实在。
奶奶带着四五岁的我去北京看我姨奶奶。住久了,我很思念家乡的红面糊糊,奶奶便在厨房里单独给我做。我吃却是大大方方的,将锅放在院子里,端了调和碗,直接就着锅吃。我用筷子挑一团糊糊,认真地蘸了调和,夸张地送进嘴里。大院里的邻居都来看稀奇,一个小孩子竟然吃糨糊,且吃得双眼放光彩。米仙表姑胆大,居然也拿了筷子来,学着我的样子尝了一口。然后又一口,再然后就停不下来了。后来,她到太原看我奶奶,就专点红面糊糊吃。对此,我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自己竟然用一种农村极为普通的粗食引诱了一个堂堂北京人。现在,红面糊糊几乎要绝迹了。我也有20多年没再吃过它了。
网友晒出的红面糊糊
红面糊糊是平遥人的一种粗粮吃法,也是本地人最爱吃的粗粮主食。说爱吃“蘸糊糊”,那是一种无奈,在那吃供应粮的年代里,粗粮比例大,细粮比例小,粗粮该怎么吃,是人们最犯愁的事,如玉米面窝头,越吃越不想吃;高粱面“河捞”,越吃越“烧心”。但平遥人对粗粮却有办法,那就是经常做“蘸糊糊”吃。红面糊糊的原材料是高粱面。高粱是山西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高粱面是用优质高粱去皮磨制而成的,俗称菱子面、红面,脂肪含量比玉米低20%左右,蛋白质次于玉米。旧时年代,由于白面稀缺又贵,红面糊糊一般是农家早、晚餐中的主食。蘸着辣辣的蘸水水吃一碗红面糊糊,一碟咸菜,再喝一碗小米稀饭,一顿简单至极,甚至有些寒酸的餐饭便好了。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面糊糊便慢慢少了起来。如今,这一吃食又成为人们忆苦思甜、怀念旧时光的美味佳肴。
红面糊糊主要用高粱面和白面混合做,做法也很简单,把混合好的面和水按比例搅匀,在铁锅里温火慢慢熬,并且不停地搅,一直熬成糊糊状,直到面糊发亮, 可以用筷子把面糊糊夹起来,糊糊就做好了。然后往油锅里倒上油,烹上葱花调料辣椒面,再加水熬成汤,“蘸糊糊”的两道工序就完成了。
下面的是最具平遥特色的蘸料:黄菜 。
红面糊糊的做法简单,吃法却有讲究,主要体现在“蘸”上。把糊糊舀到碗里,小碟里倒上调料汤,手持筷子夹一块糊糊, 放在汤里蘸一蘸就可以吃了。“糊糊”要想吃香,主要是把调料汤做香。 黄菜做的调料汤很辣也很香,夹一块糊糊蘸一下汤,嚼在嘴里又香又辣,比吃白面条还要好吃。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整日吃糊糊的日子一去不返了,人们餐桌上大多是精米白面了。小时候在家里,妈妈隔三差五地会做给我们吃。如今,虽然远离家乡,我心里却依旧怀念那种味道,所以,每次回家,还会让妈妈做来吃。
丹菲/文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