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美食 > 感受唇齿间的酸香味道

感受唇齿间的酸香味道

发布日期:2022-08-23 08:45 480人浏览 文章来源:忻州日报 文化旅游周刊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的日常生活少不得醋的参与。三晋人吃醋,是从小养成的习惯,饭前来一口开胃,吃饭来一口调味,饭后来一口解腻助消化。娃娃们从小提着醋瓶子帮妈妈去打醋,回来的路上边走还边美滋滋地偷喝几口。做出来的菜大部分都放醋,就像四川菜放辣椒、麻椒一样。你看:醋熘白菜、醋熘土豆丝、醋熘丸子、醋熘鱼……好像什么都可以醋熘,就连三晋最著名的过油肉也离不开醋,并且对醋的要求还特别讲究。


        三晋人没有一个不爱吃醋的,不论以前的大移民、走西口,还是现在娃娃们去外省上大学,临行都要准备几瓶陈醋。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太祖时徙民最多。”从洪洞、太原、平阳二府、泽州、潞州、沁州、汾州、辽州、朔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北京、山东、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也有的移民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那个时代大移民,带不上醋,去了新的地方也要想方设法制作醋,那是地道的家乡味儿,这么一说,似乎看到各地喜欢吃醋的缘由。


        陈醋,古称醯,又称酢、苦酒。“宁可丢了饭担子,不敢扔了醋罐子”“少盐没醋,没味”……流传民间的这些谚语似乎把“嗜醋如命”的三晋人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有经常说的:这是“吃醋”了,“醋坛子”打翻了,是源于大唐初期的宰相房玄龄。


        一个“醋”字,见证了传承;一个“醋”字,催生了美食;一个“醋”字,丰满了文字;一个“醋”字,浸透了意味;一个“醋”字,渲染了情怀。醋,何以功高?


        醋,看似简简单单,贫贫乏乏,可是,不论它应用在生活食物当中,还是运用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起到了质的转换,就像醋的本身意味一样,有着它物不可替代的独特意象,醋也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


        三晋大地喜欢吃醋的饮食习俗,一般的说法是因地理环境、气候、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原因。“醋”在古汉语中叫“醯”,故称山西人老醯儿。一般写为老西儿,是因为隋炀帝封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于洪武二年,设山西行中书省。虽说不久又废行省制度,改设承宣布政使司,山西行省于是被改设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但是,“山西省”这一称呼却被保留了下来,一直沿用到今天。陈醋就有了更为明确的名称“山西陈醋”,因醯和西谐音,又送一称呼老西儿。


       《尚书·说命下》中有一句话“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说命》共有3篇,是商王武丁任命傅说的命辞,也记述了傅说对武丁的进言。这句话是商王武丁和傅说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比如说我要做各种味道的羹汤,你就好比是盐和梅。”抛开君臣论述,从深奥的治国理论我们看到生活的本质,烹炒煎炸盐为主,五味调和醋为先。


        盐,天然存在,而醋,则没有天然存在的,需要人工制造,于是先民便把梅子等酸味植物加工成梅汁、梅酱用来调味。这种梅汁、梅酱,当时称之为“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醋的前身。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醯,酸也。”但,醯在始初阶段还不完全代表醋。汉·郑玄在《周礼》注中说:“醯,肉汁也。”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说:“醢多汁者曰醯,醯,沈也,宋鲁人皆谓汁为沈。”由此可见,秦汉以前的“醯”既是指食醋,又不单单指食醋,它还包括酸的酱汁和由醋酒精加工而成的酸汁。


      《周礼》曰:“醯人掌共醯物。”“醯人”是一群至关重要的人。醋不像茶和酒一样,在诞生之初只能供上层贵族饮用,醋自从诞生以来就在民间流行,是人们烹饪时重要的调味品。周朝从王室到民间都离不开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据资料显示,山西生产醋的企业有1000多家,有名的醋厂大部分都在中部地区。制作陈醋选用高粱、大麦和豌豆等为原料,要经过润料、蒸料、拌料、发酵、酒精发酵、拌辅料、醋酸发酵、熏房、淋房和陈酿房等10多道工序酿造而成。


        酿造过程讲究: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实,器具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管理必得其严,计量必得其准,记录必得其真。山西老陈醋以其绵、酸、香、甜、醇的独特风味与悠久的酿造历史,位居四大名醋之首,排在镇江醋、保宁醋和福建红曲醋之前,著称于世。


        已故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曾对“美和居”老陈醋生产工艺、制作流程予以总结、肯定,在学术性期刊上发表文章指出:“清源醋之发酵温度高至40摄氏度以上,其酪酸菌、乳酸菌必起作用,山西醋之气味别致足可证明醋酸菌以外的细菌作用。”并称:“我国有四大名醋,首推山西老陈醋。”历史学家郝树侯教授曾考证:“在晋阳城(今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建立起来时,应该就有醋的制造者了。”已故著名生物学家陈驹声先生则在多种著作中明确指出:“山西老陈醋是我国北方最著名的食醋。”


        高原冬天之寒冷及夏天阳光之猛烈,让山西老陈醋具有令其他地区无法仿制的因素。太原区域,其地表水大部分源于管涔山之汾河水,地下水源则出自天龙山水系。无工业污染之时,汾河水为不可多得之优良水体。管涔山位于晋西北宁武境内,海拔2603米,迄今仍有原始次生林,山中的湖泊,是中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也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天池群。山中的万年冰洞一年四季冰封,为华北原始次生林之最,山中夏季云雾缭绕,绿意葱茏,冬季白雪冰封,洁白纯净。管涔山属高寒地区,粮食生产有莜麦、豌豆和土豆,且盛产沙棘,年均温度6摄氏度,汾河之水清冽甘甜,可直饮。由此可见陈醋其发展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的原因。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醋是饮食的精髓,即使是非常贫困的人家做饭也不能没有醋,明清时代人们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醋的种类也不断增加。《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醋有米醋、果醋、麦醋、粟米醋等十几种,还讲述了如何用醋烹饪美食。


        山西人爱吃醋,一个家庭每年吃掉的醋量是全国人均食醋量的五倍,烹饪菜品、制作面食可以说是“无醋不欢”。爱吃醋印记早已深深烙在三晋饮食习俗里,是长久以来醋文化流传形成的文化选择和特定记忆。


        独特浓郁醇香的味道,有着香飘十里、香醉千万人的美誉。来到山西,你会看到家家户户、饭铺酒店的餐桌上,醋壶放在显眼的位置,里面盛满棕红色的老陈醋,你只需轻轻打开盖子,就有一股酸香味扑鼻而来,仿佛那一瞬间你的身体被氤氲,甚至你的血液里也融入它的成分。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美誉,“中国面食之乡”的称号,因为有“一面百样,一样百味”面食制作的花样和调和,更重要的是它的灵魂——清香浓郁的陈醋香更诱人。


三晋菜肴具有味道醇厚、酸辣鲜香和酸甜搭配的特色,醋的合理搭配、正确使用成为晋菜是否纯正、菜品是否地道、是否掌握三晋饮食的精髓所在。前期先放醋,可以去腥保嫩、提鲜增香;烹调后期加醋,是为了避免醋味蒸发,突出酸香咸鲜。醋的合理应用,在晋菜制作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醋的发明,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一件事。不仅在餐饮制作、菜品、文化中大放异彩,同时还具有膳食营养保健功能。现代科学还证明:陈醋可以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并能减轻晕车、晕船的不适症状。还能帮助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同时,醋还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可以预防肠道疾病、流行感冒和呼吸疾病。醋还可以开胃,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吸收,使食欲旺盛,消食化积。


        山西老陈醋在餐饮、民风、民俗、文化多个领域的萌动,变成了多种韵意的文学字眼,似乎有一种浓浓的醋香在涌动。醋的酸香被文字修饰、引用后,那种意味变得浓郁、强烈、有韵。其中满盈表情、心情和感情,让醋的未来大放异彩。


         陈醋,一种调味,一种味道;一种记忆,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引领。


文字:李拉弟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