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谈及太原市晋源区的美食,必然会想起的就是晋源猪血灌肠,现在,“晋源猪血灌肠”已列入太原市非物质文化名录。
猪血荞麦面灌肠是一种传统小吃,它属于大众化经济型食品,传承历史悠久。它选用北方高寒地区特有小杂粮荞麦加工磨粉,制作时配入少量的生猪血,用手搓匀,掺入面内,然后加水,把面和得硬硬的,揉出面筋后,再一点一点地稀释,掺水,慢慢把面打成适合馏制的糊状,加配食盐、花椒粉等多种调料,搅和均匀。把碗摆放在笼内,稍擦食油,便于出笼时灌肠与碗分离,将面糊倒入碗内蒸五十分钟至熟透,出笼冷却后,热炒、凉拌均可食用。
在太原古县城凡婚丧嫁娶宴席上,灌肠占据很大比重,民间有“十碗九灌肠,一碗尽灌肠”之说。取意是在过去太原古县城的宴席中,灌肠作为十大碗中打底的食品,既节俭又可口,可见灌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过去在过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馏制灌肠,以备待客食用,一直沿用到上世纪末。猪血灌肠用以待客,反映出地域民俗中纯朴、节俭、友善的民风。
猪血灌肠营养丰富,有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等食疗功能。灌肠添加猪血可提精气,增韧性,多用于热炒、炖菜。中医认为,荞麦性凉味甘,有健胃、消积、止汗之功能。《中国药植图鉴》认为荞麦“可收敛冷汗”。《食疗本草》言其“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因此晋源猪血灌肠营养价值较高,地域特色鲜明,既可登上大雅之堂,又能作为家常便食。
“晋源猪血灌肠”作为传统饮食,有着独特的地方风味,来晋源吃一碗驴油炒灌肠别有一番情趣。不仅如此,有关猪血灌肠的故事也由来已久。古晋阳地区很久以前就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在中华大地上融合的前沿阵地。传说,汉人刘全和胡人赫连氏同住在一处院落生活,有一年临近春节,两家在院里共支一口大锅劈柴、烧水、准备做年食。赫连氏让儿子在一旁帮忙宰杀喂养的肥猪,就在下刀时,只见待宰的肥猪受惊过度,忽然四蹄用力,欲挣脱绳索。父子俩合力也招架不住,一时难以控制场面。一旁正在和面准备制作荞面灌肠的刘全见状,火速转身,死死压住猪的下身,赫连氏顺手操刀直捅猪的要害,一股鲜血瞬间喷出几米开外,溅入和面的盆内。刘全当时已乏力不堪,不想重新和面,更不想浪费食物,便弯腰继续和那带着猪血的荞麦粉。不料,出锅后的灌肠非但没有被猪血影响色泽,反而呈现出更加漂亮且发光发亮的紫红色。不仅如此,经人们炒、炖后口感也更有筋道。邻居街坊见状也纷纷效仿,在制作荞面灌肠时专门配上猪血制作。后来,这种制作方法便一直流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发现添加了猪血的灌肠有提精气、增韧性还有御风寒、开胃宽肠等药用功能,于是猪血灌肠的制作工序更加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
高翔 梁效德/文 孟凡森/摄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