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明镇位于忻府区东北部,东与北义井乡接壤,南连东楼乡,北依忻口镇。境内交通便捷,同蒲铁路纵贯南北;水系萦绕,南云中河与忻定干渠穿越而过。沿河护村大坝巍然矗立,两岸林木葱郁,蔚然成荫。
建置沿革,历史悠久
旧时播明镇居民多是明洪武年间由朔州马邑移民而来,取“大明长存”之意,名为“播明”。民国时期推行“村制”,300户以下的村庄只作附村,隶属主村,彼时西播明村附属于前播明村。抗战时期,忻州划分为东、西忻县,东忻县包括四个区,其中播明属一区。1948年,忻县全境解放,播明属区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区辖39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后播明村。1953年,改行政村为乡,一区划为13个乡,播明乡政府驻后播明村。1956年,全县划为36个乡、1个镇,播明乡政府驻后播明。1958年实行社队制,原播明、秦城、高城、曹张合并为“卫星人民公社”,公社驻后播明。1961年忻定县分设,村改为生产大队,将原忻县的13个人民公社划分为26个人民公社,播明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公社驻后播明。1983年,忻县改为忻州市,播明公社仍辖13个生产大队,公社驻地不变。1984年,播明公社改为播明镇,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镇政府仍驻后播明村。2019年,播明镇改为云中路街道。
播明镇因距周边乡镇较远,自然形成了一个商贸集散中心。明清两朝和民国年间,后播明村是有名的贸易中心。集市每逢农历初三、初六、初九开市,交易的商品主要有布匹、绸缎、衣料、生产资料、日用百货以及粮、油、肉类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村中还有手工业作坊,如缸坊、染坊、车铺、面铺等。
传统技艺,独占鳌头
舞狮技艺在播明镇北太平村代代相传,直到如今村民们依旧热忱不减,乐此不疲。每逢年节庆典、文艺汇演或是县乡赛事,北太平村的舞狮表演总会惊艳亮相,引得观众纷纷驻足,喝彩连连。狮身造型精美灵动,表演者步伐矫健轻快,狮头表情惟妙惟肖,每一个细节都令人称赞。即便是外村颇具名气的牛斗虎、霸王鞭等节目,与之同台也略显逊色。这门传承百年的舞狮技艺,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村民们不畏艰难、奋勇争先的精神品格。
在忻州的焰火文化中,前播明村的焰火堪称一绝。多年来,前播明村坚持焰火自制自放,尽显独家特色。其燃放流程环环相扣,起承转合节奏鲜明,精准契合人们的审美期待。不同于一般村落“点罢老杆便落幕”的惯例,前播明村的焰火盛宴通常会持续较长时间,彼时人们纷纷涌向街头围观,火热的节庆氛围要延续至深夜才能渐渐消散。
尊师重教,文化传承
播明镇永茂庄村有个王氏教育世家,其文脉传承之盛令人称叹。该族第9世王璿,于清光绪年间设私塾教学,一生躬耕杏坛,弦歌不辍。至今传到第14世,连续6代人从事教育事业,为家乡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忻州电视台为这个教育世家制作了《教育之爱在家族流淌》专题报道,让其家风美誉广为人知。
永茂庄村的崇文重教之风,不止于王氏一族。本村干部刘润福退休后毅然返乡,牵头创办科技文化大院,不仅对村民进行电脑操作、农业科技等知识培训,更精心筹办文化节庆活动,以多元举措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鲜活动力。在崇文尚学的底蕴滋养下,如今这个仅有1400余人的村庄,已走出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共计170多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村落”。
重大战事,红色印记
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战事。
北同蒲铁路破袭战。同蒲铁路纵贯山西境内,是日军运输军火和给养物资的主要干线,也成为我抗日军民打击的重点目标。1942年6月中旬至8月间,河南区队在同蒲支队、忻县基游队、武工队和民兵的配合下,采取“支高铁轨破坏法”“绳拉铁轨破坏法”“临时搬轨破坏法”等办法捣毁敌人北同蒲铁路运输线,牵制敌人对我根据地的“扫荡”。共破毁敌人列车13次,击毙日伪军28人,击伤16人,俘虏日军5人和伪警务段警察、司机等35人;毁坏机车11台,车厢39节;缴获步枪26支,电话11部,物资17车厢,并安全护送晋察冀剧社演员通过铁路封锁线。
破坏日军交通线。1942年秋,日军开始第三次“扫荡”晋西北根据地,火车昼夜运输军用物资。东忻县武委会主任赵融厚带领500余名民兵,把播明火车站以北一里多长的铁轨拆毁,使这段铁路运输中断多日。铁路修复后不久,河南区队政治部主任杨世民又带领两个中队,把播明火车站以南的一段铁轨拉离枕木,使日军的铁甲车出轨翻车。在一个月内,敌人铁路运输被地方武装与民兵破坏中断13次,吓得日军列车一般不敢夜行。
炸毁播明铁路桥。1943年冬,同蒲支队受命配合晋察冀军区爆破班炸毁播明铁路桥。12月2日晚,将800公斤炸药放在4个桥墩上,将桥炸毁,彻底捣毁了敌人的铁路运输线。与此同时,河南区队在二十里铺一带离铁路300米处设伏,事先已将铁轨上的道钉、夹板取掉,在铁甲车离我伏击点五六十米处时,将松动的铁轨用绳子拉开,使敌铁甲车和紧随其后带有4节车厢的火车,全部翻到路边深沟内,车上的14个日本兵全部被撞,生俘日伪路工80人,缴获步枪10余支、机枪1挺、掷弹筒1个,将车厢及所运物资全部烧毁。12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这一重要战绩。
夜袭日军。播明火车站被炸后,日军立即调来工程兵抢修。由于车站住不下,就在前播明村赵国权家的闲房内安排了7个日军修桥监督员住宿。东忻县武工队长赵正午得知情况后,立刻与房东赵国权秘密策划了一个歼敌计划。约定之日的深夜,赵国权悄悄打开院门,迎进武工队,并指了指日军监督员所住的南房和西耳房。顿时,手榴弹一齐投向两屋,6名日本兵瞬间毙命,一个逃到了车站。
1943年春,东忻县游击小组深入播明区域日军据点12次,袭击敌人49次。
1945年,忻县县委集合杨胡、石家庄等村3万余人,拆毁了忻县到播明的铁路15公里,线杆和枕木全部被烧,日军通讯交通陷入瘫痪。
红色印记“烈士坟”。1946年,在晋北战役节节胜利的情况下,驻扎在宁武、崞县、五台、定襄等8县的残兵败将纷纷逃入忻县城。随之,我军发起第一次解放忻县城之战,战地医院就设在二十里铺村。村民纷纷来到医院,帮助洗绷带,料理伤员。一部分年轻力壮的村民组织了担架队,从火线上往回抢运伤员。其中有30余名重伤员因抢救无效而牺牲,埋葬在村外,并在坟前立了烈士木牌,称作“烈士坟”。
名人辈出,藏龙卧虎
播明镇历史厚重,民风淳朴,崇文尚武。古往今来人才济济。知名人物主要有:
赵抡达,清《忻州直隶志》“科第”载:“赵抡达,嘉庆丙辰科进士,恩赐翰林院检讨。”赵抡达出身于前播明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满腹经纶,却屡试不中,他不甘心,屡败屡试。62岁又赴京城应试,被康熙皇帝御赐翰林。
王定宇,阳村人。清朝道光年间,经乡试、县试、府试、京城校场比武,力挫群雄,享资武职进士,官居武德骑尉正五品。历任陕西固原城守营守备、彬州营都司、护马营监营游击、陕西抚标中军参将、升文县营都司等职,后调任安徽定远,带兵渡淮河剿匪时为国捐躯。
赵宗先,前播明人,生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考取举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秀容书院山长。由于能力出众,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调任绛州学正,加光禄寺署正衔。
赵宪庚,大檀村人,凝聚态和核物理学家。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91年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七届、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兼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求是杰出青年奖、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诸多奖项和全国优秀博土后称号。发表论文180余篇。
赵树荣,前播明村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企业家,山西省劳动模范。历任大同矿务局白洞矿矿长兼党委书记、大同矿务局忻州窑矿党委书记、大同矿务局副局长、霍州矿务局副局长、山西煤炭厅副厅长、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总经理(正厅)、党委书记。
赵克明(1933年——2025年),前播明村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起,在西安话剧院任演员、演员队长、院委会成员、艺委会委员等职。上世纪80年代后涉足影视,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员,参演了《晚秋的旋律》《杨家将》等多部电视剧。1989年至1995年,执导央视春晚小品100多个。
马作楫(1923年——2017年),大檀村人,民盟成员,中共党员。历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师、教授及中文系第一副主任、写作教研室主任。山西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理事、省诗人协会主席、《作文周刊》总编辑、中国诗词学会理事。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徐敏,1947年出生,二十里铺村人,国家一级演员。1967年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80年因在电影《405谋杀案》中饰演男主角钱凯而走红。1982年起,陆续主演了《大海在呼唤》《破雾》等影片,一举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当红演员。2011年,获全国电视工作者德艺双馨艺术家奖。
冯永忠,1987年出生,从小热爱摔跤,后被山西省摔跤基地选中。2007年9月,夺得全国“中国式摔跤邀请赛”52公斤级第一名;2008年10月,在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上,夺得“中国式摔跤”48公斤级冠军。2007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名优特产,数不胜数
播明镇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古今名优特产甚多。
阳村古有“红盐之乡”“糖醯之乡”“磨面之乡”“西瓜之乡”“地砂之乡”“高粱之乡”等多种美誉。
卢家窑村的手工作坊历史悠久,生产的豆腐干久负盛名,被载入《县志》。现经营有腐干坊、豆腐坊,还有炒瓜子、爆大豆、烤油饼、豆面饼、炸花生、榨豆油和加工纯粮粉条、粉丝的作坊,产品远销省内外。
1954年,卢家窑村民李书堂引进优良品种“一六九”小麦,推广密行种植,获得大丰收。随后又将“金黄后”玉米、“金盾”红薯引进本村,使这些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李书堂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卢家窑因元末明初一户姓卢的家族来此定居,开建砖瓦窑,以烧砖制瓦为生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末村里又建了砖瓦窑,生产出了优质的青砖,周围各村村民盖房均来此拉砖买瓦,在全县销量第一。
南太平村制作的粉条质量上乘,远近闻名,被载入《县志》,此外还有油坊、豆腐坊、酒坊、醋坊、盐坊等;加工作坊有铁匠铺、棉花铺等;手工艺作坊有木匠、小炉匠、金银匠铺。近十几年来,村民在食品加工、鸡肉加工、涂料生产、铝合金门窗加工等行业有了新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北太平村村民将高粱面粉拌绿豆淀粉加作料,制成的粮食粉条,雪白、筋道、美味可口,声名远扬。
二十里铺村大面积进行瓜类种植,甜瓜、西瓜远销大同、内蒙古等地。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