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追寻心灵宁静与历史厚重感的年轻人来说,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山西,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其中尤为耀眼的当数这些声名远扬、底蕴深厚的“国宝级”建筑奇观。
千百年来,山西以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无数具有文化标识性的古建。从唐风遗构到悬崖奇观,从砖塔高耸到彩塑流芳,每一座古建都静静地讲述着山西的过往。而今,这些千年古迹不再只是文物目录上的名字,正成为人们心灵归属与精神休憩的所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不仅串起了一路好风光,更串连了山西古建的精华。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赏“官方认证”的国宝级古建,一路看尽千年历史。
“中国第一国宝”打破外国学者断言
上世纪初,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没有唐代木结构建筑,想看只能去京都和奈良。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历经艰辛,发现了藏匿于寂静深山之中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并在灰尘与蛛网密布的大梁上发现题记墨迹,确认该殿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却被誉为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存中最珍贵的。梁思成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也正是它打破了外国学者的断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声。”唐人常建所写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流传颇广,而要拿它与佛光寺切景入情,尚需将结句稍作改动,将“唯闻”之“唯”改为“不”——“万籁此皆寂,不闻钟磬声。”
佛光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佛光新村,曾是五台山著名的寺院,由于地处偏僻,至今仍完整保存着珍贵的唐代木质结构建筑。梁思成在敦煌石窟看到“大佛光之寺”的壁画后,为在中国觅得唐建木构,直奔五台山,使佛光寺重返公众视野。
文化景观有了双重呵护
佛光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座寺院因山势而建,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山脚下溪水潺潺。从寺外看,佛光寺掩映在山林间几乎看不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可以说,佛光寺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近年来,佛光寺周边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多受到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保护工作迎来新挑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忻州市佛光寺文化景观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佛光寺的文化景观有了双重呵护。针对佛光寺这一处国保单位出台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在山西是第一家。
《保护条例》共六章32条,明确了佛光寺文化景观的保护范围、保护对象和保护要求及相应的禁止条款和生态保护等内容。对于如何进行文化弘扬利用、文旅融合、风貌改善也都有了具体规定。《保护条例》指出,佛光寺文化景观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提出6条具体保护内容。自然资源方面,要保护自然山水,包括山体本体、峰峦轮廓的完整性、水系走向、古树名木等。此外,保护空间格局和景观视域,保持坐东朝西空间格局的组成要素完整性,加强景观视域范围内建设管控。文化资源方面,要保护文化线路和历史聚落,包括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考察文化线路的位置、走向,闫家寨村和佛光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环境等。此外,要保护文物古迹、文化艺术遗存和佛光寺承载的精神文化。
不仅保护有法可依,佛光寺旅游的开发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毗邻佛光寺的闫家寨村,始建于金代十三年,村里的古式建筑院落大都是明清两代的风格。由于村庄建造奇特,村民们历来都有发展旅游事业的习惯。该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弘扬古堡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为指导,确立了复兴古寺古刹、展示民情风俗、发展红色旅游、融合农旅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兴村富民总思路。村里先后复古修缮新建了文昌阁、真武阁等9座阁庙及始建于金代天会十三年以来的闫家大院等民俗古院落和古亭、古廊等30余处,构成了包含“山、水、花、草、树,亭、台、廊、阁、路”的风景立体图。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村落,吸引了众多游人纷至沓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山西最美旅游村”。
巍峨双塔书写古城太原风流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国保中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也是首批“山西文化记忆”项目。
永祚寺占地面积为8.7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居高临下,其建筑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永祚寺双塔是全国现存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善、塔身最高的一组,堪称我国“双塔之最”。两塔形同一对孪生姐妹,均为13层、平面呈八角形、楼阁式空心砖塔。两塔略微有些不同。总高度上,文峰塔为54.76米,宣文塔则为54.78米。外形上,文峰塔塔身轮廓呈直线形,没有明显收分,塔身用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工艺精湛,古朴素雅。而宣文塔塔身轮廓呈流线形,七层以上有明显收分,同时有琉璃剪边做装饰,雄伟壮丽。历代地方志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太原古八景之一,被誉为“晋阳奇观”,是“锦绣太原城”的标志。
寺内的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方丈室均为无梁砖仿木结构建筑,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被誉为我国明代无梁殿的典范。所谓“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整个殿宇不用一根木质的梁、檩、椽、柱,而是用砖砌拱券结构。为弥补砖仿木结构易呆板的缺点,工匠们别出心裁,在檐柱的上端雕刻磨砌出垂莲柱等装饰构件,并精心雕刻出形象逼真、繁丽多姿的纹路,这种“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的高超技艺,使整个殿宇雄宏中不乏富丽、粗犷中颇含精巧,不愧为明代砖石结构中的上乘之作。
永祚寺内的牡丹占地面积为30余亩,6000余株,80多个品种,粉、红、黄、白、紫、绿、墨、蓝、复色,九色齐全。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全国唯一的明代牡丹和最古老的寺院牡丹——“紫霞仙”。“紫霞仙”,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唯一的明代牡丹,是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紫霞仙”种植年代久远、品种稀少,为单瓣型、早开晚收花种。每到春夏交接之际,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紫霞仙”率先绽放、喷芳吐艳,花径如盘、瓣大肥硕、紫中透红、红里发紫,香气浓郁、足以胜盖群芳、独领风骚,一年一度的晋阳文化盛会——太原双塔牡丹文化节如约而至,其盛况可谓是“花开时节动晋阳”。
巍峨的双塔、古老的建筑、珍贵的碑帖、传奇的牡丹,赋予了永祚寺神奇的魅力,书写出古城太原的独特风流。
供稿:卢 亚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