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一个山峦叠嶂、古韵悠扬的地方,而在忻州境内的云中山,更是被誉为云霄之中的仙境。
位于山西中北部的云中山,如一条苍龙盘踞在吕梁山脉北端,以东北——西南走向绵延百余公里,跨越了宁武县、原平市、忻府区、静乐县及阳曲县等,巧妙地将忻州大地分成了人们俗称的“东六县”与“西八县”,同时也成为汾河与滹沱河流域的分水岭,呈现出自然与时间共同雕琢的奇迹。
天造地设的地理奇观
《大清一统志》中描述,云中山因其高耸入云的姿态而得名,山中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平均海拔2100米,颇具神秘感。主峰老君洞在原平西北部,以2393米的高度刺破苍穹。山上有洞穴,山顶有庙,气韵不凡,凿壁为龛,供奉山神老君爷。这里山高入云端,洞深齐龙潭,林密鸟声幽。一方水土一方“神”,民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就藏在这片山水之间。
作为典型的褶皱山系,云中山脉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忻州盆地西部的山地都属于云中山脉,其北段山脊向北延伸至原平、宁武境内,双山顶、水背尖、红崖顶、浮桥梁、跑马梁、香草岭、燕岭山、鸡冠山、莲花山、南天门、油楼山、龙王垴、石窑子南山等山峰的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南部山脊海拔渐降至1600-1700米,延伸至静乐、阳曲县境内,主要山峰有巾字山、天林岩、桃子山、文庙梁、老爷山、象咀山等。山脊线的东面由于受到流水的分割,形成了群山汇集的景象,这些山虽然各有其名,但都为云中山脉的东翼余支。
在海拔1800米以下,多为低山丘陵地貌,山坡较为和缓,植被覆盖良好,山间溪流纵横交错。忻州市区境内的山峰主要有陀罗山、独担山、云中山、五峰山等。海拔1800-2200米之间,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山峰险峻,壁立千仞,气势恢宏。海拔2200米以上,在风力的侵蚀雕琢下,具有独特形态和纹理的石峰,体现出地质变迁的奥秘和大自然的神奇,诉说着亿万年的故事。
《方舆纪要》卷40忻州“程侯山”条下,有这样的描述:在西北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巍峨的山脉名为云中山。山下深谷幽静,云中水便发源于此。值得一提的是,云中河在北魏时期就被记录在我国古代第一部叙述水系的专著《水经》中。在古代文献中,云中河有着多个名字:从云内寨流入肆卢城西后,它被称为肆卢川水;到了宋代,《太平寰宇记》卷四中则记载其更名为云中水,又称分岭水。这些名称的变迁,不仅见证了云中河的历史底蕴,更反映了人们对这条河流的情感与眷恋。
“云中牧马水悠悠,为过岗东合抱流。”在云中山的东麓,云中河与永兴河、阳武河、牧马河皆入滹沱河,西麓的东马坊河、东碾河、大鸣河等缓缓流入汾河,如同一幅涌动的山水画卷。历史上云中河多次泛滥、改道,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修建水库、实行“河长制”、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有效调控了云中河洪水。2021年忻州市政府启动了南云中河生态修复西延工程,构建起“山、水、林、路、城”相融合的完整框架。同时,云中河温泉旅游度假区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匠心独运的文旅布局,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生态风光带、忻州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短短几年时间,忻州市累计投入48亿余元整治云中河,使其成为两岸花草遍地、植被覆盖率达70%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万物共生的生态圣殿
云中山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南部山麓分布着12.5万亩、高大挺拔的落叶松人工林,北部保留有原始次生林,64.4%的森林覆盖率织就了其完整的原始生态网络。这里垂直植被带明显,自山麓到山顶依次为:草丛和灌丛带、低山落叶阔叶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主要树种杨树、桦树在秋日泼洒金彩,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与其他阔叶树种混生,构成翡翠天幕。
云雾滋养的特殊微气候中,植物学家曾统计,在云中山自然保护区里,拥有野生种子植物82科330属604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7种,被子植物79科325属597种。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既保留着明显的温带古老基因,又交织着一些热带、东亚成分北迁的演化密码。令人称奇的是,70多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真菌在山林间匍匐繁衍,包括享有国际盛名的羊肚菌科、白蘑科、伞菌科、牛肝菌科和猪苓、黑木耳、云芝、灰树花等,而狗尾草甸、野苔草群落则在海拔2000米的悬崖上演绎着生存之舞。
云中山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家园,暖温带半湿润山区气候、面积4万多公顷的森林与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里,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高山区可达到寒温带气候标准。沙棘灌丛间常常跃动着褐马鸡的朱红翎羽,它们一只只啼鸣着穿越林海,见证着云中山的永恒律动。
云中山四季分明,春日山花浪漫、夏季绿树成荫、深秋层林尽染、冬日白雪皑皑,构成了风景迥异的动人长卷。这道天然屏障为平衡生态和调节气候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忻州这片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明刻痕的历史长廊
云中山不仅是自然造化的杰作,更是华夏文明的石刻年鉴。她的传说故事中融合了忠义文化、军事历史、自然崇拜和道教隐逸,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忻州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东麓的岱岳殿遗址残存着宋代斗拱的力学智慧,宁武发掘的新旧石器时代石斧、陶片,将人类活动史追溯至一万年前,龙王垴民间传说“秃尾老龙布雨济农”,与残墙龙纹石刻形成了文化呼应。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述云中河水利体系,而明代将士修筑的驿道,至今在关城村的车辙里回响着茶马互市的驼铃声。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赵氏孤儿”故事中,程婴与公孙杵臼被厚葬于云中山九龙冈,称“二义冢”。民间传说云中河滋养龙脉,如“龙藤复苏”“云中河活龙脉”等故事,也与赵氏家族的兴衰相关。云中河畔现存北魏摩崖石刻3处,其篆刻技法融合了草原民族的奔放与中原民族的细谨,堪称民族交融的立体档案。乾隆年间地方志载有“云中仙隐”的传说,民间流传着乾隆登山赋诗的典故。
玉皇峁属云中山麓,在原平西南,古称前高山,山上建玉虚观。元好问《前高山杂诗》中有“为爱朝元复此来”,其中“朝元”指朝元峰,即前高山峰顶。据说元好问曾上山拜访玉虚观道众,吟出“梦寐烟霞卜四邻,眼明今日出红尘。山中景趣君休问,谷口泉声已可人”的诗句。北宋范仲淹当年戍边到原平楼板寨,写下“数年风土塞门行,说着江山意暂清。求取罢兵南国去,满楼苍翠是平生”的感慨。楼板寨至玉皇峁这条线路,沿途泉水禽鸣悦耳,古木奇石嶙峋,留下了道家仙人脚印,回荡着文人墨客风韵。
灵泉山在原平城西南,顾名思义山中有泉,山上建有灵泉寺。残存的碑文载:“崞之南,距城七十里有寺,土圣,又名灵泉”。“土圣晚钟”为崞县八景之一,另一景“石人瀑布”在屯瓦村西北,山上悬崖滴水,《崞县志》载:“悬崖数十丈,一泓涓涓长滴”。
云中山地处战略要冲,与雁门关防御体系紧密相连。碑刻文献记载,山中古道是雁门关防御体系重要的侧翼防线。北魏时期,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云中山设立了军事据点。深山处的窑宽村有一段石砌长城遗迹,传为北宋大将孟良修筑,当地老百姓叫“孟良墙”。在原平市阳武河上游、轩岗口附近,阳武峪、六郎寨、焦家寨等地名与杨家将在此镇守边关、训练士兵、抵御外敌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明代时随着边防形势的日益严峻,驻军规模进一步扩大,山中有明代烽火台遗址7座。忻府区西北边境处的龙王垴,是云中河流域的核心地理标识,这里的悬崖地形与蜿蜒山脊成为明代防御体系的天然屏障。山顶龙王庙遗址还存有明代嘉靖年间“敕建龙神殿”碑刻,记载着明弘治元年(1488年)大旱期间官民共建庙宇祈雨的情况。
云中山脉与东侧的系舟山之间,有狭窄地带,历史上设有石岭关、赤塘关、天门关、两岭关等关口,也是太原的北大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记载:“石岭关在县城(今太原城)东北一百里,为并代云朔要冲,势甚险固”。从唐朝到清末,历代王朝都驻有兵丁戍守石岭关,并屡有战事发生。作为交通屏障,云中山脉横亘在忻州盆地与汾河上游谷地之间,翻越山脉的主要线路有南部的忻碛线和北端的崞水线。
抗日战争时期,云中山更成为红色记忆的载体。八路军120师在此建立根据地,利用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云中山下儿童团团长岳云贵深入虎穴,侦察敌情,站岗放哨,为我军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展现出战争年代的英雄气概,昭示着“少年强则国强”的永恒真理。
诗意栖居的当代启示
云中山这座山脉既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其云雾隐喻着文明的朦胧初现,花岗岩山体象征着文化的坚韧传承,林海松涛谱写着绿色生态的永恒乐章。从《诗经》里“山有乔松”的吟咏,到当代生态文明的实践,云中山始终见证着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对抗,而是智慧与灵性的共鸣。
当朝阳为老君洞镀上金边,云海翻涌如泼墨画卷,云中山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其神秘的魅力,也成为户外旅游者和探险者喜欢的地方。
地处云中山南脊的原平云水镇大龙门古村,遵循“负阴抱阳”的风水智慧,自然环境与建筑布局阴阳调和,达到气场和谐与能量平衡,其生态适应性远超现代建筑标准。这里建造的大龙门牡丹山庄垂直高差600米,形成多层级生态系统,林地覆盖率超过65%,种植牡丹、芍药300万余株。山奇水秀花美,处处成景;瀑布峡谷泉水,比比皆是。摄影家守候日落奇观的身影与写生学生的画架,构成专注与浪漫的交响。如今山庄已打造成10余个生态旅游景点,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走进云中山,你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博大与神奇,远离尘世的喧嚣与浮躁;阅读云中山,你能顿悟到大自然的睿智与大度,保持一种宁静与平和的心态。云中山的永恒魅力,在于它既是造物主挥洒的写意山水,也是文明长河沉淀的立体史诗。这座大山跨越忻州多个县区,在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文旅融合的春风中,正书写着新的传奇。
当数字工匠的勾勒之光与香火青烟在古刹交织,当生态监测数据与山民口传智慧彼此印证,这座晋北秘境正在讲述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故事,为人类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着充满乡土智慧的“云中答案”。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