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青霞院落
▲乾门
春和景明,微风轻拂。盐湖岸畔,一缕缕温润的气息,从岁月深处吹来,和着庙宇屋檐的风铃声,发出叩击心灵的历史回响。这座庙宇便是运城盐池神庙。
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盐池神庙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像一部活着的史书,承载了河东千年盐业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古代运城的历史变迁,为我们娓娓道来盐业发展与社会演变紧密交织的动人故事。
肇始:
大唐敕建 因盐而生
盐,作为人类生活必需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运城盐池,位于山西南部中条山北麓,距今约有4600多年的开采历史,是我国开发利用最为悠久的盐业生产基地。盐池神庙的诞生,与盐池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
盐池因为天日曝晒,自然成盐,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东庄类型开始,河东盐池边就有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华夏先祖受益于盐池自然产出之盐,开始自发地供奉、祭祀原始盐业神祇。
古代由于生产水平低下,人们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没有科学的认识,往往用想象加以解说。有关盐池的始源,就有《神牛卧池》《麒麟造盐》《蚩尤化卤》3个神话传说。自古以来,记录河东盬盐的典籍也有很多,如《山海经·北山经》《周礼》《穆天子传》《左传·成公六年》《史记·货殖列传》《穆天子传》等。
唐代,盐池的盐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唐大历十二年(777),久雨过后,池生红盐。唐代宗李豫诏赐盐池为“宝应灵庆池”,赐封盐池之神为“灵庆公”,并于次年建立祠庙,供奉池神,宋元明清各代封神修庙、遣官拜祀,不绝如缕。唐代宗李豫同时开启了祭祀活动,其后历代相沿,遂成定制。
据《旧唐书·代宗本纪》记载:大历十三年(778),唐人于农隙之时,“卜津涯六十里之半,当解(县)、安(邑)二大邑之间”,兴工建庙。神庙坐北朝南,面向盐池,庙内塑有神像,栽有高槐和香草。据《宝应灵庆池神庙记》载,首次祭祀时间在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九日。祭祀规格相当于朝廷大、中、小三等祭祀的中祀。从此,池神祭祀纳入国家祀典。
大约贞元初,度支河中院官崔纵认为盐池神庙宇偏僻幽深,来往不便,于是将其迁建于濒池的卧云冈上。殿堂塑造神像,绘制卫兵,仪仗齐备,栩栩如生。从神、庙、祀、修四方面观察,唐代的盐池神庙是单神单庙。
池设专神,体现了大唐王朝对河东盐池的高度重视,树立了中国盐业祭祀的历史丰碑。祭祀池神,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也反映了封建王朝对盐业资源的重视。
兴盛:
细致分化 规模扩充
宋代,盐池信仰进一步分化。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诏封解州、安邑两池之神,东曰资宝公,西曰惠康公,淡泉之神为普济公,盐风之神为荐宝侯。
大观二年(1108),东、西池神晋封为王,盐风神加封成宝公。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加封资宝王为永泽资宝王,惠康王为广济惠康王,普济公为福源灵庆公,赐货币150缗,命陕西行中书省每年五月朔日致祭。
宋金时,解州、安邑各建有盐池神祠,金末皆毁于兵火。北宋初,中条山分云岭上有分云神祠,后称为盐风神祠,供奉分云神和盐风神。景德三年(1006)赐名为广惠祠,两池中间的淡泉也有神祠,旧名龙祠,始建年代不详。
《解盐司新修盐池神庙碑》载:“解州、安邑皆有神祠,经金季兵火,荡无孑遗……惟两池中间有淡泉,水特甘凉。旧有龙祠,崇宁间封为‘普济公’。”
元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为西征大理筹备军费,在京兆地方建立从宜府,令李德辉尽取盐池收益。因连年多雨,盐产大减,于是遣官祭祀池神,收获5年之利。经奏请皇帝蒙哥同意,新建资宝、惠康二王神庙,两年后建成,春、秋两祀。至元十二年(1275),赐庙额曰弘济。
皇庆二年(1313),陕西都转盐运使阿失铁木尔、同知宋天瑞在旧庙西侧新建庙宇,主要建筑有正殿、两庑和寝室。后任盐运使完颜德辉于门楼立匾,名曰宝庆。同时,迁置二神于新庙,修葺旧庙祭祀成宝公。次年,奏请立碑,元仁宗命翰林直学士王纬撰文。
至顺四年(1333)六月,元顺帝继位,派遣集贤院修撰笃列图钦奉御香致祭。至正七年(1347)五月,再遣翰林学士暗都剌奉香祭祷。
这一时期,盐池神庙不仅是祭祀场所,更是盐池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成为盐政管理与文化融合的载体,见证了盐运早期的繁荣景象。
变迁:
明清重修 民国遭毁
明清两代,是盐池神庙建筑格局定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盐池的产量和销售量进一步大幅增长,盐运业空前繁荣,盐池神庙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明洪武初,弃用宋元时期封号,池神正号为盐池之神,盐风神正号为中条风洞之神。天顺三年至四年,盐运使史潜率僚属、商人重修盐池神庙,在原有布局主殿、献殿、两庑、海光楼的基础上,增构翼廊40余间、殿前香亭一间。弘治初,右副都御史张敷华巡抚山陕,新修盐池神庙。
嘉靖十二年到十三年,盐运使刘梦诗在两任御史王昺、余光支持下,重修盐池神庙,仍如旧庙,建神殿三座,敬诸神五尊。三殿均为三间,中殿为穹殿,东、西殿无穹。中为东、西盐池之神,东为条山、风洞之神,西为忠义武安王之神。正殿前设檐廊48间、厦屋5间、石栏17丈。中轴线向南,依次为乐台、中门、海光楼。中门上挂“洪济”匾额,中门外侧各有角门一间,中门外东西分别设神厨和土地庙。海光楼外有盐风亭,再南折道上有坊门三座,庙北空地建有两处带厢的官厅。
万历十九年(1591),巡按山西等处御史蒋春芳再次重修神庙,修饰中殿,重建东、西两殿,与中殿规制相同,使三殿并尊。中殿仍祀东、西盐池之神,东殿祀中条山神,西殿祀风洞神。东面另建关圣殿,增添香亭,延长石栏,重修了神厨、土地庙。竣工后,又最南端新建歌薰楼,并撰文作记。
万历三十年(1602),御史汪以时、运使林国相在盐池神庙东增建太阳神祠,正殿五间,大门、东西廊庑各三间。万历三十八年(1610),御史杨师程主持,在太阳神祠左侧新建雨神祠,在庙西庑建土地祠。
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月,御史王远宜命分守河东道龙膺重修盐池神庙诸建筑,以及关帝庙、太阳庙、雨神庙、甘泉庙诸庙宇和野狐泉诸亭。崇祯八年(1635),御史杨绳武采取以工代赈方式,重修盐池神庙三正殿、三享殿、海光楼、歌薰楼及甘泉庙、土地祠,并将乐台覆以瓦顶。
民国时期,盐业生产地位下降,但盐池神庙仍是当地民众进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受到盐商、盐工们一定程度的保护。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十五,盐工、盐商会在这里举办庙会、祭祀,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祈求。1956年版《山西古迹志》载,进入民国以后盐池神庙也曾多次重修。
民国七年(1918)重修庙宇后,又重修了盐池神庙碑记,此时的庙宇显得整然可观。民国二十三年,景定成纂《安邑县志》仍记有海光楼、歌薰楼、雨神庙、月(日)神庙等建筑,并表明雨神庙、月(日)神庙为公有,由官商管理。1940年12月中旬至1941年初,《山西古迹志》载:其他建筑依然完好,但太阳神庙和雨神庙荡然无存,或毁于1938年日军侵占运城的战火中。《山西古迹志》还记载了正殿神像:“殿内仅供有神位而没有神像,原来的神像据说是在民国十一年(1922)废毁偶像的风潮当中被彻底毁坏后埋到了殿后。”
民国后期,各庙宇及其主要殿宇由于兵燹和其他原因,陆续遭到损毁。其中,损毁最大的是1947年运城解放时驻守在城内的蒋阎军。据《河东盐池调查总结》,到1948年6月底,“(盐池神庙)现已大部被毁,只留三个大厅和独一院,还有10余间戏台……原有大小房子160余间,经战争的摧毁,现还有54间,计蒋阎顽拆毁了63间,盐池各商户拆了40余间”。推测关帝庙、土地祠、灶君祠、中门、官厅、商厅、城隍庙包括歌薰楼和“舜弹琴处”牌楼皆毁于此时。
新生:
保护焕新 文化传承
历经战乱和岁月的侵蚀,盐池神庙的部分建筑遭受了损毁,但是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始终被人们铭记。随着盐湖资源的科学化开发利用,盐池神庙的信俗功能逐渐弱化,进而迈进服务于人民的社会性功能阶段。
1947年12月28日,运城解放,运城盐池回到人民怀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布告,运城盐池及其附属滩池、禁墙、盐池神庙等归潞盐管理局(原运城盐化局的前身)接收管理。
“文革”前,原运城盐化局利用这一阵地,举办盐务干校、职工政治业务学习班及革命传统教育等展览。1964年,盐化局在盐池神庙筹建工人文化宫。1970年临汾、运城分专后,运城地区蒲剧团无处居住,暂居工人文化宫;1976年,地区蒲剧团建新楼后,盐池神庙转给地区戏校,1981年盐化局收回盐池神庙。
盐化局对盐池神庙进行了维护修缮:1986年至1996年,自筹资金对盐池神庙进行三大殿落架大修及周边建设等;2003年,复建海光楼,元代戏台落架大修,并开启庙宇周围护坡、围墙、神道工程;2012年,进行三大殿彩绘油饰工程;2016年,重塑三大殿神像。2017年、2018年,申请国家资金对盐池神庙进行了整体修缮,重点修复了三大殿、商厅、乾门、玉树青霞院落全部建筑、庙院院落铺墁等;2019年,对碑林进行加固。
无论是以前的盐工活动,还是现代的旅游发展,盐池神庙都以包容的姿态,迎接各界人士前来视察指导、学习研究、旅游观光,见证了盐湖发展的脉络和人文精神的情怀。剧作家、诗人田汉和文学家郭沫若等专家学者、文化名流,都曾在考察运城盐池期间参观了盐池神庙。
2021年,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改造盐池神庙景区,启动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项目,新建并整修河东盐池文化展示馆、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甘泉遗址展示厅、歌薰楼、碑林、奏衍楼、三大殿等20余处,2022年12月落成开园。
从盐业祭祀中心转型为生态文化旅游地,经历千年历史沧桑,盐池神庙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赓续着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它静静矗立在盐湖之畔,与盐湖美景交相辉映,指引着传统与现代不断对话,共同书写新的传奇篇章。
文字:王 捷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