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北繁峙的那片黄土地上,土炕,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暖符号,它像一位默默无言的守护者,贯穿了祖祖辈辈的生活,也承载着我儿时最纯真质朴的记忆,更见证着家乡的变迁与发展,在时光长河中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记忆里,家乡的土炕位于正房的东、西侧,占据了屋子近半的空间。它是用当地的泥土混合着麦秸,经过匠人的巧手,制成一块块土坯,然后精心垒砌而成。村里各家的土炕大小、长短不一,炕面平整光滑,炕沿则是一条打磨得发亮的榆木,触手温润。炕洞与灶台相连,灶膛里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烟火顺着炕洞蜿蜒前行,将土炕烘得暖烘烘的。
此外,村中家家户户盘土炕,匠人们更少不了在炕围边绘制各式各样精美的炕围画,它也是这个地区的民间艺术的一大亮点。最初,画匠们会先将炕围子清扫干净,用砂纸仔细打磨,然后抹上一层白白的底色,等底色干透,绘制工作才正式开始。只见画匠的笔触犹如灵动的精灵,在炕围上跳跃。最上方的花边,是由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组成,有富贵不断头的回纹,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如意云纹,还有那精致细腻的花卉图案,一朵朵盛开在炕沿之上,仿佛在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边下方,通常会有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或是历史故事,像《水浒传》中的“三山聚义打青州”,梁山英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战马奔腾,仿佛能听到战场上的金戈铁鸣;或是神话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嫦娥那飘逸的身姿,在月桂树下显得格外婀娜,让人不禁遐想月宫的清冷与神秘。炕围画功能主要是可以保护土炕的墙面不受磨损,防止墙皮脱落弄脏被褥。
小时候,每到冬日,土炕便是我最贪恋的地方。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寒冷的空气,我便在土炕的温热中悠悠转醒。睁开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炕头那一方小小的窗户,玻璃上结满了形状各异的冰花,像是大自然用它的巧手绘制的神秘画卷。我总会好奇地趴在炕上,用手指轻轻触摸那些冰花,感受着那丝丝凉意。此时,母亲早已在灶台前忙碌起来,锅里煮着的玉米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随着热气腾腾的烟雾弥漫在整个屋子,土炕也仿佛被这烟火气熏染得更加温暖。
儿时,土炕是我与伙伴们的欢乐天地。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土炕上,形成一片片明亮的光斑。我们几个小伙伴像灵活的小猫,在土炕上嬉笑打闹,玩着各种简单却充满趣味的游戏。炕头总是最抢手的位置,因为那里最暖和,谁要是抢到了炕头,便会得意地向其他人炫耀。有时候,我们会在土炕上支起一张小桌子,趴在上面画画、写字,或是玩弹珠游戏。炕面虽然不太平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兴致,反而为游戏增添了几分别样的乐趣。偶尔,不小心将弹珠滚落到炕洞里,大家便会七手八脚地趴在炕沿上,用小木棍伸进炕洞去掏,往往弄得一脸灰黑,互相看着对方的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有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并排躺在上面,听年纪稍长的孩子讲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从嫦娥奔月到牛郎织女,从狐仙鬼怪到家乡的传说,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随着那些故事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在土炕的温暖怀抱里,我们的想象力肆意驰骋,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土炕,更是我童年梦想起航的地方。每到夜晚,我会在昏黄的油灯下,趴在土炕上看书识字。那一方小小的炕桌,承载着我对知识的渴望。我跟着姐姐念唐诗宋词,姐姐那低沉而富有韵味的声音在土炕上方回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似懂非懂地跟着诵读,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中的画面。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便用铅笔在土炕的席子上比划着,那一道道浅浅的痕迹,是我求知路上的小小足迹。有时候,写着写着,困意袭来,便不知不觉地趴在炕桌上睡着了。母亲总会轻轻走过来,为我盖上被子,将我抱到炕头,那暖暖的炕头,就像母亲温柔的怀抱,伴我甜甜入睡。夏日的夜晚,土炕则变得清凉宜人。一家人会坐在土炕上,分享着白天的趣事。母亲会在一旁为我们缝补衣物,她手中的针线在烛光下闪烁着微光,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家人的关爱。我和家中的兄弟姐妹们则会缠着爷爷奶奶讲故事,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土炕上方的夜空中闪烁,伴我进入甜美的梦乡。
在土炕的岁月里,也有着难以忘怀的节日盛景。过年时,土炕被装点得格外喜庆。新换的炕席散发着淡淡的草香,炕头上摆放着母亲精心绣制的红鞋垫和新做的棉衣棉鞋。窗户上贴着鲜艳的窗花,有富贵牡丹、连年有余,还有那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大红福字。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嗑着瓜子,吃着糖果,欢声笑语不断。父亲会在炕沿上摆满各种年货,有自家炸的麻花、油糕,还有从集市上买回来的水果、点心。我和兄弟姐妹们眼巴巴地望着那些美食,等着长辈们发号施令,才能一饱口福。大年初一的早晨,天还未亮,我们便在土炕的鞭炮声中被唤醒。穿上新衣,先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则会笑着将准备好的压岁钱塞到我们手中,那一份份压岁钱,带着土炕的温热,也带着长辈们的关爱与期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伴我成长的土炕。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暖气空调让冬天不再寒冷,但我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是土炕所特有的温暖,是融入了亲情、友情与乡情的温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眷恋。如今,土炕已很少使用,但它却永远是家乡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
文字:魏国军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