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够的运城美食“老三样”

吃不够的运城美食“老三样”

发布日期:2024-12-23 11:55 157人浏览 文章来源:运城日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小笼包、鸡丝水饺、油条豆腐脑,是我在运城最爱吃,也是吃得最早、最多的三种美食。尽管经历了这么多年,但每次一到运城,我总要每天一样地挨着把这“老三样”吃个遍。那色泽,那馨香,那味道,看在眼里,留在齿颊,回味无穷。


  小笼包:

  运城最早的高档美食


  20世纪70年代初期,运城只有一家小笼包店(或者是我们只知道这一家小笼包店),就在如今中心城区钟楼小区北门口处。那时候,在生产队里劳动的我,最巴望的就是被队长派去跟车到运城,给生产队里拉东西。生产队里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毛钱,而去运城出差每次就有五毛钱的差旅费,这样就能有钱买到当时最高档、最好吃的美食小笼包。


  还记得第一次去时,车把式忠义叔和我赶着马车来到运城后,就先找个地方把牲口喂上,然后直奔这家小笼包店。人还未进店门,一股浓浓的陈醋香味就先钻进鼻孔,把肚子刺激得马上开始“咕咕”叫。小笼包是七毛钱一屉,我们每人五毛钱的差旅费不够吃一屉,每人还得贴两毛钱。好在之前听队友们说过小笼包虽然好吃但价钱贵,来时就问母亲多要了两毛钱。


  我们每人掏七毛钱买了票交给服务员,两屉小笼包立马就端上了桌。两个人话不多说,赶紧给小碟里倒上酱油醋,用筷子夹上小笼包蘸着就吃了起来。我当时十五六岁正是吃饭的年纪,看着那小小圆圆、喧喧腾腾、咬上一口肉香四溢的小笼包,一口一个、三口两个,霎时间就把四五个吃进了肚。忠义叔却舍不得吃,夹起一个小笼包左看右看,嘴张得小小的,咬一口嚼半天才下咽,还说这么吃才能品出味儿来。原来,他家里有小孩,一屉七个小笼包他只吃了三个,留下四个要带回去给孩子们吃。接着他从布包里掏出一块玉米面发糕,问服务员要了一碗清汤,掂起酱油醋壶给碗里倒了些,把发糕往碗里一泡,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一边吃还一边说:“好吃好吃,咱家里可没这陈醋,味道真是美太太!”看着他吃得喷香的样子,我不由得鼻子一酸。受他的影响,我也只吃了五个,给奶奶和母亲各留了一个,用纸包着带回去给她们吃。


  回去以后,第二天我就在队友跟前吹嘘:“你是不知道,人家那面怎么起得那么虚,肉馅怎么调得那么香,包子怎么那么圆,褶子怎么那么多,陈醋怎么那么酸……”把小伙伴们都馋得直流口水。


  现如今,卖小笼包的摊点满街都是,小笼包也不再是什么高档美食,但多年前吃小笼包的感觉一直回味在我心里。


  鸡丝水饺:

  留在齿颊的独特香味


  在网上检索“水饺”二字,搜出来很多“饺子”“馄饨”“云吞”等字样和图片,可那分明都不是运城的水饺。


  运城人口中的水饺,是一种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其中一个角上包有肉馅的面片类食物。这种“面片”很劲道,下到鸡汤里非常丝滑,所以吃的时候用筷子夹不住,而是要用勺子舀着喝,故此运城人叫它“喝水饺”。喝到嘴里滑滑的,咬在牙上韧韧的,吃完后齿颊还留有淡淡的肉香味。这就是运城的水饺。


  记忆中运城最早的水饺店,是位于老运中对面、现钟楼小区东门口的“马师鸡丝水饺店”,门面朝东,进门右拐,里面放有20多张桌子,每天早、午一到饭点,人就坐得满满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去店里喝水饺,经常会遇到因为找不到座位而站在旁边等半天的事儿。


  马师水饺之所以好喝,主要是鸡汤的味道好,喝到嘴里味道鲜美、浓淡适宜,有一种独特的鸡汤香味。再看碗里的水饺,晶莹洁白,薄如蝉翼,配上细细的鸡丝、葱丝和绿绿的青菜、紫菜,加上柔韧的虾米、虾皮,用勺子一搅,鸡汤和海鲜混在一起的香味立马扑鼻而来,未曾入口就先激发了食客的味蕾。


  其实水饺只是一种佐餐,是餐后当汤来饮的一种食品。对当时还年轻的我来说,店里各种精致菜肴和实惠主食更有吸引力。早上来吃早餐,一定要先吃几个水煎包再喝碗水饺;中午来吃,先点个凉菜,来一壶“银湖白酒”或一瓶青岛啤酒,然后吃点饼子、馒头、包子等主食,再把水饺一喝,那感觉是绝对的舒适惬意。


  现如今,马师鸡丝水饺店早已搬到河东广场南边去了,而且不光赓续了老牌美食鸡丝水饺,还经办各种规格的宴会酒席。


  2004年,老东街运城日报社印刷厂斜对面开了一家卖水饺、水煎包的小店。据了解,两口子在运城打拼已20多年,以其干练的外表和精湛的厨艺深受食客欢迎,且价格比较实惠。所以每次一到运城,我总要到那里吃几次,从中体味当年喝鸡丝水饺的滋味。


  油条豆腐脑:

  标配早餐中的运城味道


  说油条豆腐脑是早餐中的标配,恐怕没人反对。运城做油条豆腐脑最好的一家,要数老东街清真寺东面的早餐摊位。这些年我在别处吃过好多次油条豆腐脑,也在几个外地城市街头见到过不少卖油条豆腐脑的,但总觉得都没有咱运城清真寺门前的油条豆腐脑好吃。


  清真寺门前的油条,炸得又黄又大,吃起来外脆里嫩,看上去一根比别处的两根还大。其实这就是个技术问题,可能是同样大的一块面,人家的面起得又暄又虚,炸出来的油条就会又薄又大,吃起来有一种油而不腻的鲜嫩香味。所以每天早上来这里买油条的食客络绎不绝,有在这吃的,有带走的,一拿五六根、十来八根的大有人在,很有供不应求的意味。而且只卖早上两三个小时,来得迟了想吃人家还没有了呢!


  这里的豆腐脑看上去与其他地方的别无二致,但喝起来感觉很鲜嫩,且葱花和辣椒由食客自己放,几个小菜也一律不收费,食客在这里用餐觉得很实惠。油条大,味道佳,服务好,人性化,这也许就是清真寺门前油条豆腐脑生意火爆的根本原因。


  我于2003年6月来到老东街,一开始住在运城日报社印刷厂内,离清真寺只有几步路的距离;后来搬到荣盛家园小区,离清真寺也就百余米的样子。初来之时没有吃饭的地儿,每天早上都去清真寺门前吃油条豆腐脑,中午在印刷厂对面一间面食馆里吃炸酱面。后来,老伴带着我们的大孙女来到运城,早上要做饭又要送孩子上学,时间往往来不及,我就去清真寺门前买油条豆腐脑带回来吃。油条这种吃食,在店里现做现吃口感更佳,所以后来只要不是万不得已,我们总是一起到清真寺门前现场去吃,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感受,让人不由得大快朵颐,真的是吃了上顿还想下顿。


  现如今,运城市场上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饼子夹肉、羊肉泡馍、削面扯面、饺子馄饨……人们想吃啥就买啥,想买啥就有啥,全然不受品种和金钱的限制,可我仍然十分钟情于小笼包、鸡丝水饺和油条豆腐脑这“老三样”。它们虽已不十分起眼,却是那么朴实真情,那么耐人寻味。



文字:黄立会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