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档案
古建:广育祠
地址:阳泉市城区义井镇大阳泉村
级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认领认养电话:0353—2181066
“元朝的时候,阳泉隶属平定古州。据说,平定名人、元朝名臣吕思诚,在陪同皇帝出游时,将皇帝带到了大阳泉村。当时,这里风景优美,钟灵毓秀,皇帝随即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寺庙,祈求子嗣延绵人丁兴旺,百姓乐居一方平安。”近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阳泉市城区义井镇大阳泉村广育祠,见到了对大阳泉村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韩利敏,她向记者讲述了传说中广育祠的由来。
像卫士镇守着一方水土
大阳泉村,是阳泉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这里苍槐庇荫,阁楼耸立,铺面毗连,街景融融。从航拍图上看,大阳泉村犹如一只爬行中的乌龟,头向西方,尾朝东方。风水学认为,位居此地,人寿而性灵,多出文士。
广育祠,像一位隐者,低调、内敛,默默坐落在大阳泉村古街的正中央位置。与古街热闹的烟火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行至此处,静谧安详。它也像一个卫士,静静俯看着整个村落,镇守着这一方水土。
广育祠坐北朝南,由东、西两座院落组成,东西33.7米,南北43.55米,占地面积1468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
沿东院中轴线,现存戏台、山门、正殿,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东西配殿和东西耳殿。西偏院建有正房、东西厢房和南房,均为清代原构。东院正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插廊。院内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广育祠”等石碑9通,碣2方,古树2株。2003年,广育祠被阳泉市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广育祠两组院落都对外开放,主院只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开门,普通祭祀仅从西院进入。院前为宽阔的广场,是大阳泉村的活动场所。
庙堂虽小等级挺高
“别看它面积不大,但从很多方面能看出它的‘尊贵’。”记者跟随韩利敏,“步量”广育祠,一睹它的“芳容”。
“首先,它坐落于在大阳泉古街的正中央,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广育祠碑记》有‘祠于大阳泉,为中央’的记载,从这个地理位置来讲,就能看出它的重要性。另外,它比周边的建筑要高出一截,它建在台基上,进入祠堂需要上台阶,这也能凸显它的等级。其次,广育祠有东西两院,东院东西两侧还配了钟楼、鼓楼。除此之外,它的对面还建了戏台。”韩利敏说,所有这些,都能看出广育祠的等级很高。
从广育祠正门进入,是一个由三块通天木板组成的仪门,从仪门左右两侧进入,即可看到广育祠的全景。整个院落古朴犹存,院内正殿两侧,有两棵大树像护卫一样守卫着大殿。
正殿右侧立有一块石碑《重修碑记》,碑记由清朝进士张佩芳撰写,上面是重修古寺的相关历史记载。
进入主殿,有冕旒执珪的古帝和凤冠霞帔的帝后并肩端坐于殿中央,好多孩童塑像围在身边,代表子嗣众多。两侧还有“痘疹娘娘”“斑疹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护卫左右。这些“娘娘”的称谓实在新奇,据说由古至今流传而来,为何如此却也无从考证。
主殿两侧有两个耳殿,西侧耳殿供奉的是“三官像”,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东侧耳殿供奉的是关公像。
主殿前廊楹联书“帝求龙种民求子,社稷有继;神灵应验心应诚,天道无私”。韩利敏说,这个楹联道出了古往今来祈求子嗣保平安是老百姓的普遍愿望,只有子嗣延绵,人们才对未来有希望,只有人丁兴旺,人们才对生活有信心,“这也可能是当年元朝皇帝建广育祠的初衷吧”。
寺院中间东西两侧是两个配殿。西侧配殿供奉的是药王吕祖像,东侧配殿供奉的是文昌像,原塑像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之后按照原样进行了重塑。
多措并举做好保护利用
大阳泉村的古街,是一条两米多宽的巷子,只有行至广育祠时,才感觉宽阔起来。逢节假日,广育祠前的小广场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村里每逢庙会,戏台上唱起大戏,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会聚到这里,就连广育祠山门东西两侧的钟鼓楼上,也都挤满了人。
多少年来,广育祠就这样默默守着这个村子,守着这里的人,陪着人们一起经历寒来暑往,一起见证岁月变迁。
大阳泉古村,还有座古寺,名叫五龙宫,距广育祠仅百米之遥,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育祠始建于元朝,清朝重建,五龙宫则修建于清朝。两座祠庙风格不一,不同的修建工艺,展示了当时不同的审美取向。
阳泉城区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大阳古村的这两座寺庙,当地多措并举,在努力做好文物主体的保护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资、集资、出资、认养、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文字:温丽芳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