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高柳往事

高柳往事

发布日期:2024-07-22 15:56 文章来源:



阳高县衙旧址正门


黑水河(雁门水)一景


阳高明长城


  翻阅晋北历史,有一个地名陌生又熟悉。高柳,它是那么的不起眼,却总在不经意间以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方式提醒自己的存在。今天,高柳被淡忘被忽视,作为古迹,连个像样的指示牌也难觅踪影,实际上它却是写进教科书的存在。本期我们一起触摸高柳往事,窥探其不凡之一二。


雁门之下


  高柳城位于阳高县城东李官屯村,属于县郊,村口在阳高通往天镇的县级公路北边,挺显眼,不过若无导航提醒容易错过。


  雨后初晴,田野被暑热蒸腾出独有的味道,村民们三三两两坐在自家门前纳凉,重复交流着听了多少遍依然新鲜的故事,同时打量来者。村子规模挺大,大到把千百年前的繁华覆盖得基本上没了影迹。不知他们是否知晓祖辈们生活很多年的地方曾有的传奇。


  传奇先从村北那座大山说起吧,今天叫云门山,古时称雁门山。没错,就是那个著名雁门关的雁门二字。据说两者之间也有联系,唐代以前,今天雁门关的所在称为句注。为何改为雁门,概因战乱移民的缘故。移民为了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举家内迁,迁去的不仅是人,还有地名。


  再回来说雁门山。北魏时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写道:“《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中,其山重峦叠嶂,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考证已知雁门水即现在的南洋河水系,源头之一为流过云门山西段守口堡的黑水河。


  几千年前,这里是典型的农耕家园。北面高大的云门山挡住北边的寒冷气流,雁门水自西向东,逶迤飘过,为平坦的土地带来充沛的灌溉用水,古人开始在此建城生活。2300多年前,赵国北扩设郡,此处已建城邑。秦汉以郡县统管全国,代郡设县高柳,正式成为北地重要的存在。


  在村里走了一圈,高柳城旧迹难寻。资料中记载的残垣多隐在居民院中,不敢贸然进入。上世纪末,李官屯曾出土过汉代板瓦、条砖、筒瓦,还有不少生活用陶。陶片多泥质灰色,少量泥质褐色,上面覆盖绳纹、抹断绳纹、附加堆纹,也可见到少量的素面,弦纹和水波纹,属典型的汉作工艺,表明当时生活在高柳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建筑技术。


代郡迁治


  汉代百里置县,多分布在平川要道之地,高柳县的设置,可以看做是汉王朝北地边郡布局的重要一环。


  从航拍视角俯瞰,高柳向东,一马平川的南洋河小平原直通天镇。向北,过云门山诸多孔道,通无边无际的草原。向西,为平城腹地。向南过桑干河,直抵太行飞孤陉,战略地位不用多言。古人选此筑城,想必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代”,高柳城关联词之一,记录下这座城的高光时刻。代,古代国的代,代郡的代,代地的代。先说古代国,这是3000多年前活跃在大同盆地东部的一个国家政权,相传是商朝受封的方国。也有人研究认为是北方游牧民族北狄无终部落所建,存在历史近千年,后被赵襄子所灭。那段故事见于各大史籍,此不赘言。襄子并代后,封其兄的儿子为当地国君,代地从此纳入赵国版图。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代为基地东征西讨,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设云中、雁门、代三郡。自此代郡出现在历史舞台。


  阐述历史略觉枯燥,但站在田野的风中遥想当年可是别有一番滋味。秦汉时的代郡包括今天大同市东部、河北省蔚县怀安张北部分,还有相邻的内蒙古市县,是名副其实的边防要地。代郡郡治初设在河北蔚县的代王城,在今代王城镇东面。到东汉时迁到高柳城,这意味着它成为那年那月晋北的政治中心之一。


  考古实测,汉高柳城东西长约1050米,南北宽600米,平面呈长方形。研究表明作为郡治的高柳城能容纳3万人生活。以两汉生产力与人口关系推论,绝对可比今天之二线城市。汉代古城多呈规整布局,北建官舍、南为民居,城内城外井然有序,这些在右玉中陵古城、山阴古城和怀仁日中城等遗迹中略有体现。不知李家屯是否会在未来的某天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旧日模样。


大战之地


  古代交通中心、地理位置关键之处,往往是多战之地,高柳城也不例外,不仅多战,还有大战。依时间轴来讲,要数北魏“参合之战”和东汉“四战高柳”。


  参合之战,也叫参合陂之战,指北魏在参合陂大败后燕的重大战役。参合陂,一说在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一说在今山西阳高,也就是阳高县城往东到天镇县城这段空间里。战斗发生在登国十年(395)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8万大军进攻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术,诱使敌人孤军远行,无法速战速决。同时,拓跋珪在燕军中散布假消息,促使慕容宝仓促撤军。在回兵的路上,拓跋珪偷袭燕军,燕军惊慌失措,混乱不堪。拓跋珪趁势攻击,对方人踩马踏,死伤者数以万计。慕容宝等单人匹马逃出,得以幸免。此战加速了后燕的灭亡,也奠定了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四战高柳”发生在东汉初年,起自一个叫卢芳的人。这人在王莽统治时期起兵,通过匈奴的扶持占领高柳城,成为汉王朝的北边大患。以下录书中文字,可见四战高柳的经过。建武六年(30),代郡太守刘兴击卢芳将贾览于高柳,战殁。建武九年(33)遣大司马吴汉击卢芳将贾览于高柳,战不利。建武十年(34)春正月,大司马吴汉率捕虏将军王霸等击贾览于高柳,匈奴遣骑救览,诸将与战。建武十九年(43),卢芳降,光武帝封卢芳为代王,封其相闵堪为高柳侯,并居高柳。不久卢芳又背叛东汉,与闵堪、闵林互攻数月,后匈奴将卢芳接走,高柳之战才算有个了结。


  高柳城在战火中挺立,为躲避战乱移民的人们重新回来建设家园,赋予高柳新的活力生机,把这片土地的繁华接续。当地有传说,为了保卫家园高柳人还在城北的山上修起长城,至今仍有遗迹。


阳和高山


  出李官屯向南直行不远,是阳高县城东关。阳高之名自清代起用,系明代阳和卫、高山卫各取一字合并而来。北齐后,高柳一名弃而不用,辽置长青县,金改名白登,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宣德元年(1426)徙高山卫同治,属大同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设大同东路,阳和城化身大同东路第一要塞。


  阳高县城内故城遗迹不多,只有一段城墙被修整出来,让人知晓它曾经的岁月。始筑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阳和城“周九里三十步,城高三丈五尺,壕深三丈”,东西南3个城门,东曰成安门,西曰成武门,南曰迎暄门,门上各建城楼,门外还有月城(瓮城),城墙上还有敌楼和窝铺,供士卒栖身御敌。


  双卫合治的阳和城当年在大同镇规格很高,曾设宣大总督府,明清两代给城内留下不少珍贵的文物古迹,如今保存较好的当数云林寺和县衙。县衙位于古城中心,资料显示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县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三进院落,正屋设大堂、二堂、三堂,面阔7间,进深2间,单檐硬山顶,是晋北目前保存较好的衙署遗迹。据说这里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还有关系,不知从何论起,留待以后再探原委吧。


  文/图:温鹏毅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