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南寺:最早的“开元”

南寺:最早的“开元”

发布日期:2024-07-16 17:06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善化寺,大同人习惯称南寺。


  看南寺介绍,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开元”这个词。


  开元是个与众不同的词,肯定有辞旧迎新之意。而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因为一段特殊治理所开启的国运,被称为“开元盛世”。虽然那个曾经颇有作为的皇帝,因为晚年的荒唐而留下好多遗憾,但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大同的南寺,建于唐代,且是唐玄宗敕令在各地兴建开元寺中的一座,便起名开元寺。


  唐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从历史的脉络往下捋,大唐与大魏是有因果的。


  而大魏的起步和繁荣与大同也是有因果的。


  东北有山,现在叫大兴安岭,古代叫什么,不甚知道。但肯定有过许多名字。有一群人,蜗居这山岭的某一个角落生存、生活。在日升日落的过程中,在一场又一场的风雨之后,一代一代人出生了,像他们身边的牛群和羊群一样。这群人最早默默无闻,慢慢人口就多起来,家族谱系也就枝枝蔓蔓多了、杂了。这就是鲜卑。


  当年的鲜卑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东胡,东胡被匈奴所灭,余下的聚集在乌桓山,人随山名,称乌桓;聚集在鲜卑山的称鲜卑,这就是东部鲜卑。另一部分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到东汉末年辗转迁徙到匈奴当年占领的地域,便是拓跋鲜卑。


  2世纪中叶,鲜卑各部落和滞留当地的匈奴等族均没有绝对的优势,便组建了部落联盟,分为中、东、西三部。联盟瓦解以后,中、东部鲜卑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逐渐强大,都先后卷入了西晋末年的动乱。并给历史留下一个名词:五胡乱华。


  西部的拓跋鲜卑向中部转移,“宣帝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迁,未行而崩。”“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又建立了新的部落联盟,联盟酋长称代王。联盟就像相互排斥又强扭在一起绳子,时强时弱,时分时聚。已居“匈奴故地”的诘汾在山泽游荡时,演绎了一段人皇与天女交合的传奇故事,留下了“洁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的神话,生下有“雄杰之度”的神元皇帝力微。力微皇帝确实没有辜负这个神话,在他104岁的生命旅程中,经过不懈努力,让部族“控弦之士二十余万”,且率众迁于盛乐。


  到了什翼犍即代王位,才确定了当时的都城盛乐。可以说,盛乐是拓跋氏逐鹿北方的第一个重要的地盘。之后,其孙拓跋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于公元386年最终上位,且定国号为魏,成为大魏第一代最高领导人,始称道武帝。接着,他就开启了统一北方的争战。估计是出于战略的考虑,398年拓跋珪率众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其后,经过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的努力,终于在公元439年灭掉北方一众大大小小的国,统一黄河以北地区。


  繁华时期的平城,四方商贾往来不绝,据传人口最多时达百万之众。百万有所夸张,但也说明当时平城规模盛大的现实。


  时代总是向前发展,朝代总是不断更迭。作为首都的平城,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它是一群拓跋先辈荣光堆积起的高峰,也是另一个拓跋开拓者出发的地方。


  拓跋宏是一个真正的开“元”者,他用背叛的方式,迈开了属于他自己的路,连他的名字都由拓跋宏变成了元宏。


  元宏领着他的人群,带着他的家当,像他的那些“推寅”先人们一样,继续向南,向着中原的中心城市进发,向着他的理想进发。于是,那个叫“洛阳”的城市,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辉煌。他身后的平城,则在繁华了近一个世纪之后,又一次沉寂。


  洛阳注定是一个充当东都的城市,元宏和他的继任者们经营着一个朝代,也在毁灭着一个朝代。行走在世上的人,看上去蝇营狗苟,却都是心藏玄机的。行走在洛阳宫廷、街巷、山野的人也是。两个肌肉饱满的人,或者是两群拳头足够硬的人,出现在北魏的政局之中。一番掰手腕游戏之后,这魏一分为二,东边的强居洛阳,被后人称为东魏;西边的另辟新都长安,成为西魏。


  东魏、西魏只是暂时的名称,有力量的人从来就不会一直用别人的东西命名,当力量足够强大,东魏、西魏便先后被齐和周所取代。这北方的东、西魏相互征战,且还要与南朝的力量对峙,邻里过家家般,你占我一寸土地,我占你一寸土地……你来我往,东魏没了,西魏没了,北齐没了,北周没了。南边的宋齐梁陈也没了。天下所有的土地和人,通过战争的方式全都过渡到了姓杨的人的名下,这个叫杨坚的人把属于他的所有重新命名,且都标上新的标签“隋”。


  隋也不是历史的终点,唐跟着出现。


  平城也不是平静的,由魏而东魏,由东魏而北齐,再由隋而唐,平城在风风雨雨中,也经历着岁月变迁,人世沧桑。当这开元大寺建立起来,大同的风不知道还记起记不起那些过往?


  曾经的北魏都城,被后来者称为“大唐从这里开始!”北魏平城时代,崇佛之风盛行,北魏灭凉之后,一大批高僧汇聚平城。在明元帝及高允等国家最高领导人和朝廷重臣的推动下,佛教场所建设兴盛起来。最有名的当属沙门统昙曜主持修建的武州山石窟,作为国家工程,带动了整个北魏国土上的佛事活动。当时的武州川大大小小佛造像石窟绵延几十里,诞生了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以及平城周边的鹿野苑石窟等多处。其红火程度远不逊色与之对立的黄河以南“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景象。如此说来,那建于唐代的开元寺,规模绝不会过于寒酸,定是别有一番气象的,只是后来的一场兵火,让后来的后来再看不到当时开元寺的样子。


  不知道辽末保大二年,也就是公元1122年,发生在大同的那场战争有多惨烈,但一场大火在大同城中的那座寺庙燃起。这时的唐建开元寺,已经不叫这个名字,而在后晋时代改名大普恩寺,取“普化恩慈”之意。


  大同是辽金所置西京。辽太宗时,后晋石敬瑭割云州与辽国,升为节度使州,成为辽国重要军事重镇。重熙十三年(1044),升为西京,府名大同。


  五京制度,始于唐代。辽代的统治者是聪明的,虽然他们不是中国正统王朝的统治者,但他们的学习精神值得称颂。他们学习了唐代高明的钉钉子手段,也先后设置五“京”,钉在其国土之上。他们最初设置的是皇都,后来把皇都改成上京临潢府,后来又根据形势设置了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这些“钉子”分布在其领土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这同时似乎也跟契丹的捺钵制度契合,五京成为他们掌控全国的捺钵。


  西京大同府的建设,仿照长安城的形制,方圆10公里,建有敌楼、栅橹。城门东为迎春门,南为朝阳门,西为定西门,北为拱极门。城北有北魏时建造的宫城,但辽没有在此建宫城。西京南临北宋,西临西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史书记载“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


  保大年间,辽之大厦已经摇摇欲倒。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后,拒谏饰非,穷奢极欲,醉心游猎,怠于政事,辽朝的统治危机四伏。而北方的女真也强大起来,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建立之后,便开始了南下的征服之途。1120年阿骨打率部攻克上京。1122年正月,金军攻克中京。三月金兵把辽天祚帝追到在鸳鸯泺(现在的河北西北安固里淖),天祚帝奔逃到西京大同;四月金军攻破西京,山西各城邑相继降金。


  善化寺的灾难,应该就是这一年辽金战争引发的。当大同的居民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生活,当虔诚的信徒点燃手中的香烛,岂不知随着天祚帝的到来,战争之火也随之而来。善化寺的这种火是金兵所放还是辽兵所放,也或者是两军交接过程中,意外燃起了大火,已经无法考证,但熊熊大火肯定是让这塞外古刹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楼阁飞为埃坋,堂殿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据传,兵士曾经进驻善化寺,把这里当成他们临时驻扎的地方。“骄兵悍卒,指为列屯,而喧寂顿殊,掠臧俘获,纷然错处,而垢净俄变。”野蛮的外来者,一路烧杀抢掠而来,由此可以想象,善化寺不仅遭受了火光之灾,也受到了兵士的无情践踏。


  “残僧去之而饮泣,遗黎过之而增欷。”每一场战争都是以生命和财产为代价,一将功成万骨枯,所有的胜利都消耗着血泪,也产生着忧伤。升起的烟火里,一定挟带着惋惜、不甘与苦痛。那一刻,满脸茫然的特定人群估计听到周围鸟的叫声都是带了哭腔的。


  这一年的火劫,也许不是第一次,但可能算是南寺遭受较严重的一次劫难。


  大火烧了多长时间,没有找到记载。但有一个人应该是亲眼见到了的。那个人就是普恩寺的上首圆满大师。


  这场烧于1122年的大火,似乎是要宣告辽的结束。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擒获,封为海滨王。至此,历9帝共219年的大辽灭亡。  


  文字:侯建臣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