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展示 > 牛岭山庄

牛岭山庄

发布日期:2024-07-10 16:51 文章来源:吕梁晚报

  

  小时候读陶渊明《饮酒·其五》诗句,半懂不懂中,只留下对田园诗超然心境的极好印象。其实,诗人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权更迭的动乱时代,诗中表现的并不是现实存在,而是作者借以表现的一种守志不阿的节操,是对淳朴田园生活的一种挚爱,是对理想世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诗人营造语境的功力是令人钦佩的,他以白描写意的手法点染景物环境,笔触淡雅意境高远,诗句无不透露出飘逸、悠然的文化气韵来。



  顶着夏日的晴空万里,踏着野草萋萋的田间山路,翻过蜿蜒曲折的山梁,绕过清澈的河流和水库,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夏风中,我们走进西华镇高山草甸脚下的牛岭山庄。在这个太平盛世,绿荫满地,到处蓬勃着自然生命的无限活力,徜徉在这温馨而充满魅力的文化长廊里,鸟语花香夭桃翠绿,每一步都踏着一首浸入心境的田园诗,红尘俗务有如梦幻一般遥远。


  牛岭山庄的创始人武玉根,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他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企业家,是一位胸有大志的青年创业者。他的福利焦化厂在吕梁山上独树一帜,不仅业绩骄人,而且还帮助许多残障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年他身上的光环很是耀人,曾经到京城参加过全国青年突击手表彰,在那个波涛汹涌、下海成为时尚的大时代,这不仅需要过人的胆识,还需要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在牛岭山庄总经理武雄的带领下走进牛岭山庄彩绘牌楼,进入眼帘的便是独具民俗文化氛围的蜡像博物馆。这里从农耕文化到老婆孩子热炕头,从男耕女织到婚丧嫁娶,各个场景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后生媳妇、老人孩子一概地淳朴厚道、勤于劳作,或在灯下缝制衣衫,或儿童在炕上戏耍,或婆婆在厨房抽拉风箱,饭菜的香味仿佛从窑洞里弥漫开来,笼罩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整个山庄从设计、布局、建筑到环境,可谓独具匠心。一股不太小的清流自上而下潺潺流过,漫涌之态令人目不暇接,清泉由龙头喷薄而出,两旁是楼台亭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最后汇集于一头奋力向前的金牛雕塑前。金牛令人想起曹孟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句,我想,“牛岭山庄”的寓意大抵就是山庄的这个标志性建筑吧。武玉根告诉我们,营造这些整洁温馨的客房、古色古香的凉亭和小桥流水,就是要打造一个专供老年人休养生息的康养中心。他说,年轻时创办企业扶持残疾人,年老了营造民俗家园为老年人服务,让他们有一个安度晚年的居所,其目的都是为普通百姓服务,这就是他为之奋斗一辈子的“初心”。武玉根深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牛岭山庄不仅善于酿醋,还精于酿酒,规模都做得很成样子。


  中午时分,丰盛的农家午宴端上来,一色的土色土香农家菜,酱香猪肘、莜面、土豆、蘑菇……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在推杯换盏的热烈气氛中,武氏家酒的醇香便在餐厅和院落的绿荫中弥漫开来……


  在牛岭山庄,我们可以感受到武玉根对田园生活的酷爱。武玉根的爱山、爱水,实际上是一种远离喧嚣闹市的归隐,他的归隐想到的不完全是个人的进退,而是步入老年社会后,为老年人提供安度晚年的温馨康养和青少年的研学之地,迈出这一步,与他多年的躬耕、漂泊和奋斗经历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岭山庄实际上是把小东川的自然山水和陶渊明的田园诗融为一体了。山川、田野、民宿、康养、研学、观赏、蜡像、民俗,这些景物和功能既是“悠然见南山”的意中之景,又是现实生活中楼台亭阁的实有之处。院落里的小桥流水、奋力金牛、无字照壁,还有蔬菜大棚以及饲养大院里的梅花鹿、孔雀、鸵鸟、山猪等等,在这里统统被人物化、形象化,既有趣又有味,既现实又浪漫,正是每一个人向往的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一片“桃花源”。



  牛岭山庄所在的地域,是一片历史悠久、充满诱惑的神奇土地,地域内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灿若星辰。山庄位于西华镇高山草甸山脚下,西华镇海拔两千多米,年平均气温为6—8摄氏度,来自高山草甸的绿荫和清凉覆盖了包括山庄在内的一大片区域。大草原植被繁茂,牛羊穿梭其间,展示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无论是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市井繁华,还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雅超脱,都可以在这片地域强烈地感受到,这就是灵魂、山川和草地浑然融合的自然状态,充满了魅力。


  牛岭山庄东北方向的刘王渊山(又名刘王晕山),那里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渊在方山左国城起兵后留下的征战足迹。东晋永安三年刘渊曾率军多次登临此山指挥牧马训兵,并在此地寻得古剑一把。清初交城县令赵吉士有诗曰:“刘渊得剑此岩阴。”康熙八年版《交城县志》曰:“刘王晕山,在县西北一百九十里,上有泉,岁旱祷雨即应。昔刘渊都离石时居此因名,有祠存焉……”民国六年(1917年),当时的山西省政府授予西华镇“全省模范畜牧场”并在此引进荷兰牛数十头,设立了全省模范畜牧场,分别在东葫芦川后岭底村、中西川横尖、苏家湾、刁窝等处建立分场,后来此处便成为阎锡山的骑兵旅营地,这是吕梁山东麓的又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这一片区域还紧靠黄芦岭和吴城古驿站,平(遥)—碛(口)的古商道在此横穿而过。牛岭山庄就位于吴城古驿道与小东川古商道的关隘咽喉,贯连着大、小东川,是晋商古道的一条重要分支。明朝初年实行“开中制”以后,这里走过了浩浩荡荡的山西商人进军碛口古镇黄河黄金水道的经商队伍。晋商崛起是山西进入近代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悠悠千载,兴亡百代,吴城驿站也好,大小东川也好,对于吕梁山的意义是一种因商而兴的处女地开发。这里背靠骨脊山、黄芦岭,左右逢源,洋洋洒洒地吞吐着来自东川的丝绸、食盐、茶叶,以及来自西北的羊皮、药材、麻油、牲畜。包括牛岭山庄在内的崇山峻岭和西华镇高山草甸,有如走西口、丝绸之路一般的繁忙和喧闹。黄芦岭、吴城驿站、康家岭、小神头、车家湾,驼铃声声,唢呐如诉,伴随着西去商人的足迹渐行渐远,一队队商家大贾、贩夫走卒们行色匆匆,经过吴城,经过康家岭,走向碛口、走向黄河。我们溯源再远一点,就是后赵皇帝刘渊在西华镇的四十里跑马场了。而今天,面对这些历史的过眼烟云,也只有在牛岭山庄温馨的小院里才可以充分领略。


  刘王晕山也好,刘渊得剑处也好、阎锡山驯马场也好,历史在这里碾过,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留下了西华镇、大东沟和牛岭山庄,供人们在休闲之余去凭吊、去思考、去感悟,假如这个时候你再读一下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潜心于这种历史和自然的对话氛围,不是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历史领悟吗?



  小说《吕梁英雄传》成就了吕梁的知名度,翻开一部晋绥抗战史,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牛岭山庄周围包括骨脊山、西华镇、康家岭和大小东川,不正是当年晋绥边区离东县政府活动的区域吗?离东县政府就驻在牛岭山庄北面千年里村那几眼土窑洞里,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烽火岁月里,这个地区山高林密,地势偏僻,北接晋商古道,羊肠小道与离石城遥相呼应,东出庞泉沟越交城文水抵晋中平原,南毗大东川与吴城古商道接壤,离东县政府就隐秘在崇山峻岭间,军民有如铜墙铁壁一般谱写着吕梁英雄传,日伪军在这里西进延安可谓是步履维艰。


  明万历《汾州府志》:“黄芦岭,在城西六十里。宣德四年置关守之,洪武初,设巡检司,为石、隰往来大路,险阻多盗”。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太军公路开通,日寇入侵,黄芦岭逐渐消失了关隘、寨堡、候馆和巡检司的功能,与之相连的村庄如吴城驿、岭底铺、小神头、康家岭等,因其山高水险却依旧隐蔽存续,这里成了华北通往延安的一条重要秘密通道。1941年到1946年的五年时间里,离东县委带领一区(阳坡村)、二区(千年里村)、三区(鸦儿崖村),军民总动员与敌军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几百次袭击战、伏击战、阻击战和反击战。与此同时,离东县委还担负着护送往返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的我军高级将领和指战员的安全保卫任务,以及运送伤员、粮食、弹药、物资和文件等艰巨任务。被护送往返延安的高级领导人有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彭德怀、陈毅、徐向前、刘伯承等,从八分区驻地的古交关头村开始,交城—鸦崖湾—康家岭(牛岭山庄一线)—峪口—花家坡—临县—黄河—延安,形成了一条秘密交通生命线,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1943年11月,时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一路上突破重重封锁,于次年2月抵达骨脊山下,面对雄伟陡峭的吕梁大山,陈毅写下了《过吕梁》等三首诗作:“我过骨脊岭,于此见吕梁;林深木亦茂,到处风雪扬……”


  牛岭山庄的所处地理环境恰到好处,我们正可以依托政府,利用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或雕塑、或馆藏、或篆刻,使休闲、旅游、研学、考察的人们慕名而来,成为骨脊山、西华镇、大东沟地域文旅产业的著名网红打卡地。



  还是回到牛岭山庄和陶渊明。


  据说陶渊明归隐山林之时,有一天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便传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口头禅,借以彰显所谓的“气节”。晚年陶渊明“寄酒为迹”,崇尚老庄自然思想,归隐在乡野田园,诗篇上凸显了个性和一种傲岸、追求自由的风格,把田园乡野引进诗坛,为诗歌开辟了一片自由天地,成就了中国田园诗的辉煌。


  我愿意放下手头的红尘俗务,静坐在牛岭山庄的亭阁旁,去领悟陶渊明每一首田园诗的悠然意境,而在这里眺望千年里附近的崇山峻岭,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僧刘萨诃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在庙宇寺院里修行,其留下的足迹和身影依然在山间显现……


  站在牛岭山庄照壁前凝视,巨石上除了云纹若隐若现外,并无一字,但仔细看,却仿佛又可以看到隐映其间的“道法自然”四个字。是的,世间万物都源于自然法则,把多彩的内涵融入自然形态之中,排除纷扰,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难道不正是可以产生陶渊明《饮酒·其五》诗句那样的灵性思考吗?  


  文字:高迎新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