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苏轼与太行山

苏轼与太行山

发布日期:2024-04-16 15:54 文章来源:长治日报

  


  “上党从来天下脊”。仰望太行山时,便会有人骄傲地拎出这句词,以佐证太行山之高伟。


  “姑苏城外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捧红了寒山寺,而“上党从来天下脊”,也成了古老上党、如今长治人宣传长治的必选口头禅。


  这句词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所写的《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影响了中国文学八百多年的苏轼,描述太行山高万仞为“天下脊”,精炼而准确。


  那年,梅庭老即将北行到与宋辽边界不远的上党做学官,前去与苏轼辞行,三杯两盏之后,两人打开话匣。梅庭老述说着北上艰难,诉说着北方寒凉,述说着不被重用的苦闷,诉说着北方物产的贫瘠。


  在交通不发达的北宋时期,上党这座太行山上的古城,对于身处江浙富庶之地的梅庭老来说,实属望而却步的苦寒之地。说一千道一万,他不愿赴任。


  看着眼前的梅庭老忧心忡忡,苏轼摇摇头,起身写下这首《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当东风吹落春雪,雪花飘飘洒洒落在先生您的衣襟上时,您一定会站在太行山的山头眺望遥远的故乡。离家为官,想家是必然的。但既然为官,就要想着为国效力,不要像战国齐人冯谖做孟尝君食客时那样,生活清苦便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抱怨生活艰苦、待遇差。


  苏轼用词安慰梅庭老: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称天下之脊,那里历史底蕴很深厚。先生你志向远大,一向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朝廷既然让先生做学官(管理地方教育),论官职的确小了些。你有才华,我们又身处盛世,虽然无法建立像鲁仲连那样的功业,但做好平凡的事业同样很有意义啊!


  苏轼用鲁仲连的事情来劝慰梅庭老,一则是对鲁仲连人品的崇敬,劝梅庭老为官就要像鲁仲连那样,不把建功立业作为谋求个人富贵之路,而要有勇于为国分忧的精神;二则大约是想告诉梅庭老,他即将赴任的上党,并非贫瘠苦寒之地,恰是战国时期群雄觊觎之处。秦设三十六郡,其中便有取“与天为党”之意“上党”的上党郡,但“上党”之称,并非始于秦。《韩非子》记载,晋平公时(公元前557年-532年),“解狐举邢伯柳为上党守……”可见此时,上党已然是一方城市,且已有“上党”之称。韩、赵、魏三家分晋,上党地区亦被三分,这里成为韩、赵、魏三国军事对峙前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北宋时期,大同为国家边境,太行之巅的上党地区为屯兵重地,所以大唐时龙兴之地“隆德府”“潞州”,在北宋被称过“昭义军”“大都督府”“昭德军”“威胜军”等名字。


  大文豪苏轼送别梅庭老时,太行山还仅存在于他读过的典籍中,太行山之高之雄之奇之伟,他并未见识。


  不是被贬便是在被贬路上的苏轼,一生走了大半个中国。从家乡眉州出发,先到汴京走上仕途,之后分别到过杭州、密州(山东潍坊诸城市)、徐州、湖州、汝州(河南平顶山下属县级市)、常州(江苏省)、登州(山东烟台蓬莱区)、颍州(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任职。


  从苏轼的行程足迹看,他认识梅庭老,多半是在被贬定州之前的杭州、湖州、扬州等地为官时。在到定州任职之前,苏轼尚无缘太行山。



  在苏轼心里,太行山挺拔高峻、气势雄浑,堪称高山之脊梁。苏轼对太行山还是非常向往的。


  向往太行山的苏轼到过太行山吗?


  苏轼亲笔手书的《东坡志林》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七日,共城(今河南辉县)来的朋友柳仲举给苏轼送来一些新鲜大米。苏轼吃过,捋着胡须笑眯眯地说:“这米果然好吃!”柳仲举一听,笑着说:“太行山上何止大米好吃啊,太行山风光雄奇,到处有瀑布,到处有清凌凌的泉水,那才叫个好哩。”柳仲举口若悬河对太行山一通夸赞,苏轼也听得尽兴。最后,柳仲举建议:“子瞻兄不如迁家太行山,与我比邻而居,岂不快哉!”


  柳仲举的一番话打动了苏轼。至此,他对太行山心心念念,心向往之。那天晚上,苏轼写下一篇《太行卜居》:“柳仲举自共城(今河南辉县)来,抟大官米作饭食我,且言百泉之奇胜,劝我卜邻。此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矣!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七日,东坡居士书。”


  苏轼为什么会心心念念隐居太行山?


  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后,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断章取义,以“衔怨怀怒”“指斥乘舆”等罪名逮捕,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坐牢103天的苏轼差点被砍头,幸亏北宋有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加上弟弟苏辙舍官相救,苏轼躲过一劫,被贬黄州,受尽煎熬。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从登州(蓬莱)调回中央的苏轼因受高太后青睐,本来一路青云直上,还做了礼部贡举,可谓春风得意,但满肚子不合时宜的他看到旧党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尽废新法,于是对旧党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这下他又得罪了旧党。


  苏轼就是这时候见到柳仲举的。背负着新旧两党的苛责,苏轼萌生了退隐卜居的想法,希望逍遥世间,所以他在“日记”中写下:“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


  苏轼到底还是与太行山有缘,定州之贬,让他有生之年,看到了太行山。


  1093年,56岁的苏轼在扬州干了一年多时间,便被调到河北定州担任知州——欣赏苏轼对他包容的高太后病逝,苏轼失去了庇护。所以,他从“阳春三月下扬州”的繁华之地,携家带口,一路北上,来到定州。定州归河北省保定管辖,为县级市。最主要的,定州位于太行山东麓。


  定州为官,似乎只为圆他见到太行山的梦想。他在太行山生活的时间太短了。定州之后,受当朝宰相章惇的打压,苏轼遭到了他生命中最为偏远的贬谪:先是惠州,接着便是任琼州别驾,在儋州昌化军安置。


  苏轼一路颠沛流离地从扬州赶到定州,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又不得不沿着太行山东麓脚下的古道,带着一家人、拿着朝廷公文,颠颠地奔赴惠州而去。


  北往、南去,抬头望着高耸入云的太行山,我仿佛看到那位年近花甲之年的文豪,擦着烈日下滚落的汗珠,嘴里吟咏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步向前……


  八百多年过去,他成了一座令后辈仰望的文学高峰!  


  文字:江   雪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