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家乡在运城永济,名曰土乐村,坐落在中条山的华胥峰下。“土乐村”,似乎土里土气的,有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一堆黄土何以炫耀,其实了解她后,便会刮目相看——这个小小的山村,人文厚重,积淀很深,源远流长,是黄土高坡上的一颗珍珠。她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传奇的村名
土乐村,顾名思义,是一个原汁原味以土为生、以耕为主的传统村落,说到土乐的名字,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说。
笔者曾听村里的乡贤张光耀先生说,土乐村村名来历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炎黄战蚩尤的主战场就在土乐村附近。当时,炎黄战胜了蚩尤,十一名士兵载歌载舞,无比欢乐,因此就有了“士乐村”的叫法。时间久了,有人误读误写,村名就变成了“土乐村”,后来人们觉得“土”叫起来顺口,就把“士乐村”改成了“土乐村”。
另一说法是,当时土乐村最早叫朱陶村,因为村里住户以朱陶两姓的大家族为主。后来,陶家想把村名换成“陶朱村”,朱家不同意,两大家族发生争执,官司打到了县衙。县衙派人到村里调查,发现村里有一条溪水在村西王堂庙前流过,便做主把村名改成了“西流村”。这样折中后,朱陶两家平息了纠纷,也就有了“西流村”的说法。
没过几年,村里有位王姓家族的在朝为官,虽然村里王姓人家不多,但那个当官的却是村里在外最大的官。他回村后,发现村名变成了“西流村”,就想把村名改一下。一天晚上,他梦见村西王堂庙前的溪水里有十一位僧人,头戴草帽,身披蓑衣,正把溪水往村东改道。梦醒后,他心里产生一个想法。
第二天,他召集村里各大家族,建议把村名换成“土落村”。他说,梦里的“土”就是十一位僧人;“落”字的草字头就是僧人头戴的草帽,三点水是僧人在水里身披的雨衣,“各”就像是一个个僧人,就叫“土落村”。各家族一听也有道理,纷纷举手同意,于是“西流村”就变成了“土落村”。这名字延续了一代又一代,明清虞乡版图上该村村名就是“土落村”。
20世纪50年代初期,村里一些读书人说“土落”的“落”字有点不吉利,提议把“土落”改成“土乐”,村里人一致通过,寓意着村里人以土为乐、乐享幸福。如今的土乐村,也真是物阜民丰、家和事兴、其乐融融。
厚重的庙宇
土乐村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迹遍布。这些散落的寺庙遗迹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资源,见证了当地曾经的辉煌,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土乐村的寺庙遗迹有近百余处,可以说是灿若群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条山下的薛家洞和卫家洞,村南有东山神庙和西山神庙,村东北有马王庙,村东南有龙王庙,村西有王堂庙,村西南有大仙庙,村西北有娘娘庙、祖师庙、樊哙庙,村中心有南海观音庙、白玉堂、全神庙、关爷庙、药王庙、宗师庙、菩萨庙、土地庙、财神庙等。另外,还有张家祠堂、卫家祠堂、薛家祠堂、陈家祠堂、杨家祠堂。
土乐村巷道特别多,大小巷口有20多个,每个巷口都有庙。规模较大的庙前都有戏台,有规模的戏台就有七八个,每年会举行两次大型庙会。
影响较大的有樊哙庙,为纪念东汉大将樊哙在此地为民斩蛇而建。樊哙庙坐北朝南,由献殿、正殿、戏台组成,西面有回廊数间,最东边是骡马店,中间是正殿,塑有樊哙像,两边有对联“磨骨三分扶汉帝;斩妖一事定虞邑”。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村里会举办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这里,人山人海,唱戏、闹社火,盛况空前,可惜樊哙庙后被毁。
其次还有娘娘庙。娘娘庙有月台、献殿、正殿、戏台,是目前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庙。娘娘庙又称“三霄娘娘庙”,即赵云霄、赵碧霄、赵琼霄,是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被称为“送子奶奶”“送子娘娘”。该庙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存有清道光1842年《娘娘庙重修碑》一通,碑文记载娘娘庙重修为“三村六社”共建。“三村”是土乐村、庞营村、王杜村,“六社”是土乐东西南北为四社,王杜村一社,庞营一社。
每年二月二为娘娘庙古会,“三村六社”轮流组织社火表演。庙会期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狮虎上杆,高跷表演,车水马龙,旗帜飘扬,十里八乡的人云集于此。南边戏台还有精彩的蒲剧表演,各种小吃摊星罗棋布,叫卖声此起彼伏。可惜后来该庙部分建筑被毁,仅留下正殿和月台。
2003年、2018年,村民对娘娘庙进行了重修,重建了献殿,增添了古钟一尊,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绿化。2010年,该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乐村村南的薛家洞里曾有僧人活动。卫家洞在中条山脚下,洞里有十二属相泥塑,雕刻非常精美,是稀有之物,我们小时候常去那里玩,后来洞顶坍塌,雨水积泥,洞内神像下落不明。目前,村里保存完好的庙宇仅有娘娘庙、祖师庙、关王庙、菩萨庙、土地庙、卫家祠堂、薛家祠堂、龙王庙、大仙庙。
手工的粉条
土乐村村南有大片沙石地,地下水质好,特别适宜红薯生长。沙石地的红薯大小均匀,表皮光亮,呈粉红色,肉质细腻无丝,也是烤红薯的最佳选择。用红薯制作的粉条,筋道好吃,蒸炒凉拌必不可少。土乐村的红薯粉条制作工艺,还是祖先留下的手工制作技艺,不含任何添加剂,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在运城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每年到了数九寒天的季节,土乐村加工红薯粉条的作坊就开始忙活了。老一辈加工粉条的把式有薛向印、宁有申、薛印成、樊贞蛋、陈满海,后来又培养了杨高印、郑安福、裴来锁、薛羊圈、张黑娃、梁超有、介虎驹、樊育青等中青年一代。加工粉条不仅是个苦力活,更是一个技术活。和面揉面是最主要的程序,要四个人围着大盆不停地上下揉搅,直至把面揉得软硬合适,等水烧到90多摄氏度,就开始用瓢漏粉条。一个人一个岗位,密切配合。
掌瓢人最是辛苦,技术难度高,腰板要伸直,两手高举,用力均匀打瓢,漏出的粉条才会粗细均匀。拾粉条的活也不轻松,需要弯着腰,不停地用手来回整理,把粉条弄得薄厚适当,以便晒太阳。四个人穿着单衣,头上冒着热气,一锅粉条漏完浑身疲乏,每天要漏1500多公斤,晚上要漏到10点多才停。
粉条漏出后,还要在零下10摄氏度的条件下冷冻。把粉条放在平房上或野外的架子上,半夜还要浇冷水,直至粉条表面结成冰块才行。第二天,再将冻好的粉条一杆一杆搭在绳子上,在太阳下晾晒,反复整理,直至冰块慢慢融化,一般一天就能晒好,粉条蓬松成型即可。
土乐村红薯粉条不愁卖,运城其他县(市、区)的人都会来买。每年一到腊月底,村里的红薯粉条基本就已销售一空。
一直以来,土乐村民风淳朴。村民都很能干,也很有素养,祖宗的礼仪习俗被一代一代很好地传承下来,家家户户和睦相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乘着新时代的发展列车,依托厚重的文化积淀,相信土乐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文字:陈 琦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