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 > 探访东小景

探访东小景

发布日期:2024-07-22 16:19 文章来源:吕梁日报

  

  东小景村是吕梁孝义大地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山是普通的山,人是普通的人。可是,东小景村到底不一般,它有其它地方没有的历史,这历史,是红色的,革命的,因此,那一段红色历史被载入孝义革命事业的史册,也打动着每一位来此的人。


  武利根先生,东小景村人,我父亲几十年的同事。原东小景村村委书记武利贤先生在世时,连续几年,重阳节举办爱老敬老活动,邀请村里七十岁以上老人及在外工作的东小景人士参加。我父亲作为武老的好友,曾受邀参加村里的活动。每每谈起,父亲总是表扬东小景村委活动搞得好,给每一位参加活动的人留下美好印象。


  后来一度时期,又听说武老常住村里,一来陪伴思乡心切执意回村居住的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二来他正在参与村委办一件大事,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


  坐下来聊起,我才知道了这是一个有着红色革命历史的村庄。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战胜利后,我党为保卫孝义抗战胜利果实,命调整后的中共孝义县委和新组建的县人民政府从太岳根据地的沁源县杭村返回孝义,于9月18日进驻东小景村,居住在村民武高义家大院。因东小景村是紧邻晋西北解放区的汾孝边山地区,地理地貌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便于作战。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村当时有九十余户人家,参加八路军、游击队、地下党、农会组织的所有人共36人,也就是36个家庭,占全村三分之一的家庭,说明东小景村的革命群众基础很雄厚。


  从1945年进驻到1947初汾孝战役撤出,近一年半的时间,面对重重困难,孝义县委、县政府带领孝义县解放区人民“扫除敌据点、摧毁敌编村、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人民政权,试行土地改革,废除阎锡山政权的“兵农合一”暴政。仅凭36个革命干部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撑起了孝义一片革命的天地。


  武老说,这就是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的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战争精神,当年,孝义的革命是红红火火的,这样的火种,燃遍了中国大地。


  为了记录革命史实,激励后人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经孝义市委、市政府批准,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杜村乡党委、政府、东小景“两委”及市党史研究室、市规划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孝义县人民政府首驻地纪念馆”修复工程从2012年7月破土动工,于2013年12月全面竣工,201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一年半时间,他集中精力,查询历史资料,走访相关人士,参与了纪念馆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


  孝义县人民政府首驻地纪念馆开馆后,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教育基地,武老被任命为纪念馆馆长。这么多年,他与东小景村的李保旺、武正成、武元书三位老人把纪念馆打理得井井有条。因公于私,我与好友维萍、改锋、香桃多次前往,去得多了,竟与馆里三位长辈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每年“七一”前夕、暑假或者国庆期间,总有人会来纪念馆参观学习。敦厚肃穆的红色大门敞开着,“孝义县人民政府首驻地纪念馆”几个红色的大字异常醒目。大门两边,是两幅两米见方的石雕,刻着革命先辈抗战图景。


  进入大门,右边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第一展厅,左边是接待室兼“虎踞龙盘今胜昔”第二展厅。进入第一展厅,迎面看见的是一尊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站着的金色塑像。他身材魁梧,目光深邃。主席身后的红照壁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第一展厅共分为《政权来之不易》《政府的辉煌业绩》《英雄土地今胜昔》三部分内容。用文字、照片、沙盘等形式,对孝义从1926年建党到1948年全境解放的历史作了详细介绍。《政权来之不易》介绍了孝义革命起航、中共孝义早期党组织成员、晋西游击队诞生、红军东征在孝义、邓小平在孝义、日本侵略者在孝义制造的惨案、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等内容。《政府的辉煌业绩》介绍了县委、县政府进驻东小景村后设立的地方武装、军事机构及领导人名录,保卫解放区的斗争、土地改革试点工作、支援汾孝战役等内容。据史料记载,汾孝战役中,县人民政府在短时间内组织了5000余民兵、民工参战,制作云梯100余副,门板1000余块,粮食衣物更是不计其数,为汾孝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英雄土地今胜昔》介绍了杜村乡革命历史、东小景村为革命做过贡献和牺牲的人员以及今天的东小景村状况。展厅所记载的,镌刻的,每个部分都是一幕光辉的历史,每一段历史都是无法忘记的先辈们的爱国精神。


  上院共有11间窑洞。政府进驻后,这里成为当时县委、县政府及公安局、财政科、教育科、司法科的办公室。每间办公室都陈列着当时领导的相片和个人简历,炕是土炕,铺的是芦席,窗户是木窗,地上摆放着陈旧的桌椅板凳,炕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和黑夜走访群众的马灯。就是在这简陋的办公环境里,先辈们为解放孝义全境运筹帷幄,共商大事。


  房东屋里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由著名版画艺术家力群先生创作的剪纸作品《织布》,是与东小景剪纸能手石桂英合作而成。这幅作品以劳动人民为主题,人物形象生动,姿态优美,动作娴熟,曾发表于当时晋绥解放区的《人民画报》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杂志。


  公安局办公室的窑洞里,有一个通往全村四面八方的地下通道,一旦有险情,可从地道撤离。西边厦窑为交通站、贸易局。交通站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电信局。办公室墙上的公文袋里塞着信件、公文,当时的敌情就是这样传递的。贸易局作为政府物资储备库,承担着晋绥解放区群众的油盐酱醋、布匹物资、部队的医疗军需等。


  上院东南角有一个水井,水量不大,当时井中的水只够房东生活所用。政府进驻后,用水量增加。为了不增加群众负担,县长杨汉三动员组织政府工作人员去掏井,经过几天的劳作,井挖深了,井底的泉眼找到了。从此,政府和村民都有水吃了,村民亲切地称之为“爱民井”。


  第二展厅的墙上挂着西北边区难民游击队创始人郭芝炳之子郭应龙、郭璜、郭玉林三人赠送的“缅怀先烈革命史绩,激励后人为国奉献”挂轴和郭芝炳孙子郭永红书写的“忠魂一缕萦萦依故土,伟业光昭日月;正气无量浩浩满中华,宏恩星耀河山。”“先辈英灵宛在,功德伟业长存。”等书法作品。这是革命后辈对前辈的怀念和敬仰,也是对国家对历史的回望和致敬。


  每去一次,我们都要默默地在院子里走一遍。面对这样一个如同故乡的地方,只要来一次,心就会被感动一次,为这里的人和历史而深深感动。绿树浓荫,青砖灰瓦,纪念馆和村庄留在身后。但用不了多久,我们还会带着虔诚和敬仰的心,再来。  


  文字:李怡萍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