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岱村位于壶关县东南部树掌镇,距县城46公里处,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芳岱,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小山村,地处太行山大峡谷的崇山峻岭中,同时也是一个蕴含着文化积淀的传统村庄。沿着太行山区的公路蜿蜒而行就来到了芳岱村。这里是古代壶关县、陵川县通往河南的古道,古道由天然石块铺成,已有数百年历史。村庄背靠大山、青山叠翠、树木参天,由远而近,一座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院落渐渐呈现在眼前。
芳岱村原名黄柏崖,清朝乾隆年间改为今名。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明朝嘉靖年间,该村秦姓始祖秦泰从本县方山(现百尺镇方善)村迁来,聚族而居,以农为业,繁衍生息;清代中叶,芳岱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至今村庄居民以秦姓居多。
芳岱村还曾是一个红色根据地。1939年夏,日军大举进攻晋东南,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一部分转移到芳岱村,并在这里设立了战时行政机关——五专署路东办事处,在这里组建了太南黄河日报社。村中“抗日五专署”旧址是一座清早期修建的四合院,坐北朝南、背靠大山、雄踞高台,由东西两院组成,村里人称之为“岸头上”。拾级而上,站在简洁质朴的圆形券门前,可以俯视全村。步入券门,东西两院相连,堂屋高耸。《黄河日报》编辑部就设在村里三教堂内,三教堂俗称“佛堂”,堂内供奉着佛、道、儒三教创始人像,故名三教堂。其创建年代不详,清顺治、乾隆、道光年间屡有修建。现存正殿、戏楼、看楼等建筑。后来成为《人民日报》总编的李庄、著名作家赵树理都曾在此参与过《黄河日报》的编写工作。五专署保安第九团驻扎旧址在芳岱村的最下面,是一处依势而建的大院,一进三院,且一院高过一院。各院的建筑都很讲究,前院石柱廊坊,屋檐下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中院分为里外两院,全都是二层砖木结构的高楼;后院与二楼地面齐平,另有一院门可出入。整座院落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当地人称“窑底院”。1939年10月中旬,彭德怀曾在芳岱村与国民党新五军军长孙殿英谈判,并达成共识。
时过境迁,历史渐渐地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如今,这里的村民依旧延续千年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走在村内依然能看到村民推着古老的独轮车去下地干活,早已不愁吃穿的老乡还在把榆树皮剥下来制作成榆皮面来怀念过往的生活。漫步在村中晋豫古道上,那历经沧桑磨得发亮的青石、精美的古戏楼、古香古色的一座座民居院落,处处散发着古朴清雅的风韵,无言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文字:吴根喜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