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山庄一景
湿地公园
崇智庭
和盛园
文昌阁
雕刻
西岭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位于阳泉平定县东北部,坐落在桃河与温河峡谷的峰峦之巅。这里两河环绕、山川秀美,十分宜居。相传,西岭村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西岭村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古建筑资源丰富,尤其是大量依托独特的偷碹窑营造技艺建设的民居,形成了具有太行山区双拱靠山窑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西岭村的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和手工花灯制作技艺也非常有名,均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在深山待人识,一朝初见叹峥嵘。车行数里,从宽阔平整的城市快速路拐入一条狭窄的小道,景致自然而然地切换——不见车流如织、高楼林立,只见茂林中点缀的乡村民居,浓浓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映入人们眼帘。
七十出头的郝满栋曾是一名乡镇干部,退休后,他落叶归根居住在西岭村。谈到村子的过去和现在,郝满栋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西岭村形成于明末清初,因“喜临”福山吉水,村名故而谐音为“西岭”。相传,原居龙城(今太原)郝庄的郝氏家族和晋源的王氏家族为躲避明末战乱,辗转东迁至此。他们筑窑建院,开荒种植,西岭村逐渐形成规模。这从村中旧学堂大门上的楹联:“村名杜句千秋在,里姓龙城百世荣”,也能窥得一二。如今,数百年过去了,西岭村人世代繁衍,经营家园,村子也因此一直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坐落于桃河与温河峡谷峰峦之巅的西岭村,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仿佛凤凰回头,怀抱民居,藏而不露。西侧,形似凤凰头顶的凤凰垴挡住了冬季的冷风,使西岭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宜居。村中心还有龙湖,四周环绕着民居和梯田。一汪清澈的湖水既方便农业灌溉,又方便村民日常生活。
站在高处俯瞰西岭村,村中8条主要街巷以古天侃庙遗址为中心向四面“展开”,依山坡地势纵横贯通,将村落划分为三层台地和四个片区,分别是阳坡、背坡、东堰底、西堰底。如今,每一个片区依然有村民居住。
跟随郝满栋的脚步走在西岭村,每一栋民居近在咫尺、伸手可触。他介绍,西岭村保存较好的民居主要有郝氏祖宅、王氏戚位院落群、荆氏工字套院、王氏二进双喜套院等。这些民居外墙由砖石砌成,看上去古朴简约,大门上雕花繁复,清晰可辨。尤其是郝氏和王氏作为名门望族,凭借雄厚的财力修建了规模较大的院落群。
“郝氏祖宅整体由东、中、西多个院落组成,其中东院分上下两院,中院为二进院,西院又分西院和老西院,零零总总共有13眼窑洞。窑洞整体呈浅土黄色,拱形的门窗体现了黄土高原地区民居的典型特征。”郝满栋说,“修建窑洞时,先人使用的是偷碹窑营造技艺。相传,‘偷碹’意为趁窑洞所在山体的太岁爷神灵外出巡游时,偷着快碹。实际上,这蕴含着上冻后土体紧实,方便施工和保证安全的科学道理。这项独特的修筑技艺使得西岭村的窑洞和匠人声名在外。”
移步换景,西岭村街巷一处的墙上刻有《西岭赋》:冠以人文之村,首称正德淳风。耕读为本,孝亲睦邻以滋大;忠义乃节,报国效民而弘仁……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西岭村处处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郝满栋介绍,村里不仅建有内藏各种传统文化典籍的文昌阁、藏有几百种农家文物的崇智庭、文化小游园和盛园,还有随处可见的石刻,有的占据了一整面墙壁,有的展示在文化小亭内。
如果说窑洞、石刻这些屹然不动的载体塑造着西岭村的“颜值”,那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和手工花灯制作技艺则随着多个订单走出山西,在全国展现着西岭村的“气质”。村中流传的平定砂器制作工艺,也叫“捏砂货”,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过选料、干燥、上釉、烧制等工序才能完成。西岭村生产出来的砂器具有煮饭不变色、炖肉不变味、煎药不变质的优点。此外,象征喜庆、祥和的花灯,用高粱秆做骨架,用染了色的毛头纸裱糊,虽然粗陋但别有一番风趣。如今,这两项技艺都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近年来,西岭村实施了一系列“美丽工程”——整修道路、拆除违建、清理垃圾、改造旱厕、铺设污水管网。同时,村里还多次聘请专家规划指导,因地制宜修建了一批充满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百寿亭、四喜亭、品霞亭、颐年堂等建筑,以及雕刻有西岭赋、二十四节气、千字文、百家姓的文化长廊。在此基础上,村里还发展养殖、砂器、旅游等产业,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喜临秀美山水,西岭繁荣正兴。“西岭村秉自然馈赠,承祖德宗功,依今人造化,托时代新风,精心打造阶梯式田园、窑院式家园、和文化大观园,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如今的西岭村正如村口的简介这般,蓬勃发展,日胜一日。
文字:张泉东 李晨菲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