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 > 活在历史里的丁村 尧舜禹创建农耕文明

活在历史里的丁村 尧舜禹创建农耕文明

发布日期:2023-09-05 15:17 文章来源:山西青年报

  

  对考古学家来说,丁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对建筑学家来说,丁村是一个必去的考察地;对丁村的村民来说,丁村是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对游客来说,丁村是一个可以一天之内观古知今、历经沧海桑田的地方。


  在晋南盆地汾河东岸的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丁村,因“丁村人”的发现而声名远播,又因“丁村人”而更显神秘。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族以至尧舜禹等古代帝王,在丁村创建农耕文明,这里古来即有“金襄陵、银太平”之誉。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丁村,看看这里既是精美艺术品又是珍贵文物的一座座民居,它们静静地屹立着,为每位来访者讲述曾经的故事......


“丁村文化”震惊世界


  10万年前,丁村生活着一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祖先族群。1953年秋天,民工在此挖沙时挖掘到了古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1954年,由中科院的贾兰坡先生和裴文中先生带队对丁村遗址进行了全面挖掘。最重大的发现是挖掘出3枚人类牙齿化石,据考证其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被命名为“丁村人”,其相关的出土文化被称为“丁村文化”。1976年,又发现一块小孩右顶骨化石,更加证实了丁村人存在的事实……


  丁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考古人类、动物、地质学界更是高度重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考古专家相继前来考察访问。


  在考古学家严谨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一幅温暖湿润、生机勃勃的远古丁村生态图,丁村遗址所反映的生态环境则代表丁村文化时期汾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在丁村54-100地点中、下部层位中发现的28种哺乳动物化石,大部分是生活在森林和山地之中,而其中的德永象、纳玛象、印度象、水牛等,基本上是生活在疏林、草原、湖泊和沼泽的温暖而湿润的气候中,还有大型丽蚌,现今只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汉水流域。这些情况表明,丁村人时期汾河下游的气候是相当温暖湿润的。


  1961年,国务院将丁村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因此受到了比较系统的保护,原生态的环境和社会生活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一个有历史、没污染的村落。


明清民居保存完好


  如果说,考古大发现让丁村在学术界一举成名,那么丁村明清民居的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了它。当人们来到丁村时惊奇地发现,丁村还有一项更为吸引人的资源,那就是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群落,这无异就是活的化石。


  丁村是明清时期山西千百个因经商而致富的村落之一。村内保存着建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等朝续建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北方地区现存较完整而又规模较大的民居建筑群。1988年,丁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明清民居,是我国北方以四合院为格局的民宅,素有“中华民居经典”之美称。村内的丁氏人至清康乾之际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间以耕读继世、经商为本、钱粮并收的发展理念壮大自己。在陕、甘、豫、宁、内蒙古等地均设立字号,以药材、布匹、杂货为商票,在清代捐到“洲同”秩衔者有三人,因此,置地、建房大兴土木,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古建财富。


建筑装饰寓意深刻


  丁村明清民居呈东西南向分布,分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组。丁村明清民居的立体结构,虽然外观上有“明不如清高,清不如明宽”的感觉,但就其基本结构而言,格调仍是一致的。站在每个丁字街口,高低错落的蓝瓦灰墙、比比相连的铁门深宅,宏伟的建筑规模都使人惊叹不已。


  丁村明清民居在建筑装饰艺术上更具特色,无论是檐枋花板、雀替、斗拱等物件的木雕艺术,还是柱础、门墩石、踏青石的石雕艺术均赋予审美的情趣和深刻的寓意。其雕刻工艺精湛、表现手法绝伦,采用浅浮雕、透雕等线条流畅、细腻、浪漫的手法,表现力极为深刻。其中,建于乾隆年间的民居中厅栏板雕刻的“百戏图”,在戏曲研究中有着特别的价值,“宁武关”“岳母刺字”“周仁献嫂”“大头和尚戏翠柳”“司马光破缸救友”等戏曲场景栩栩如生。石雕艺术主要反映在影壁和门的两侧,如“五福捧寿”“松鹤展春”等吉祥图案,表现了丁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座民俗博物馆


  1985年,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陆续在这里筹建了反映我国汉民族民俗风情的第一座民俗博物馆,并将民宅作为民俗博物馆的馆地和内容之一。它不仅反映了黄河流域淳厚的民俗,而且显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博物馆所占用的院落位于村子中心,共有7座院落,这里陈列着众多实物,再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在晋南一代流行的民风民俗。其中,一院、二院展出的是一年的节令习俗,比如,腊八、春节、元宵节等。三至五院展示的是婚丧嫁娶和人生礼仪。第六院展览的是晋南的民间艺术品。第七院陈列的是农耕、纺织用具,这里的实物陈列均按当时的村民生活还原。原始的院落,让人不由想停下脚步在院里晒晒太阳,这就是丁村独有的旅游体验。


“旅游+非遗”迸发新活力


  丁村自古流行木版年画、木雕、面塑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木版年画的内容多是门神、福禄寿、麒麟送子、梆子戏人物等形象。丁氏后人还组建了棉纺土布作坊,将这项独具晋南特色的民间纺织技艺传承下来。


  初秋时节,丁村民宅内绿意融融,古色古香,风景诱人。在丁村民俗博物馆景区内,“丁村土布”手工作坊内外,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丁村土布”,又叫“老粗布”“手织布”,是当地民间沿用的一种传统手工织布工艺,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历史。如今,借力非遗文化与旅游景区深度融合发展之势,“丁村土布”手工传统技艺焕发生机,成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丁村在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发展机制、推进要素建设、挖掘文物内涵等方面下苦功、谋发展,努力让“国保”为乡村旅游赋能,推动乡村旅游“火”起来。当地还通过实施“旅游+非遗”深度融合模式,积极打造多样化的全域旅游新业态,给游客带来了多元化的文旅体验。  


  文字:卢   亚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