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育祠
老街商铺
雕刻
古街
五龙宫
大阳泉村位于狮脑山下,原名“德裕城”,最早形成于北宋时期,发展壮大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大阳泉村是晋东地区重要的商业集镇,并培育出富甲一方的商业望族郗家和享誉四海的清代大儒张穆。商业兴盛带动经济繁荣的同时,大阳泉村还保留了众多传统建筑——张穆故居、郗家庄园、冯家院、姚家院、玄天阁、五龙宫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大阳泉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处暑过后,盛夏的余热渐渐褪去,参天的古槐绿意葱茏。暂时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嘈杂,顺着历史留下的痕迹在古街漫步,转角有铺面、沿街有“烟火”,所见是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所听是村民唠着的家常,这就是城区义井镇大阳泉村最朴实自然的模样。
位于狮脑山下的大阳泉村,原名“德裕城”,在北宋时期便已形成。相传,这里泉水很多、风景甚佳,因此又名“漾泉”,后谐音称“阳泉”。明朝嘉靖年间,村子以村北寺沟古庙为界分为两个村——大阳泉和小阳泉。其中,大阳泉村因为村子面积较大,得名“大阳泉”。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千百年来,大阳泉村历经时间的洗礼,虽沧桑,但有韵味。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大阳泉村的真实写照,古诗“此地从来先得春,桃红柳绿竞鲜新”和“山川犹雪霰,胜地王阳和”所称之地就是大阳泉村。根据《平定州志》记载,古州平定有八景让不少文人骚客留下诗篇,其中“阳泉春色”“帽石烟凝”“石瓮生凤”三景便在大阳泉村。
65岁的郗祥荣是土生土长的大阳泉村人。说起村里的历史,郗祥荣侃侃而谈:明清时期,大阳泉村逐步形成手工业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商业模式,到了清朝末年,更是成为晋东地区重要的商业集镇。《晋商史料全览·阳泉卷》中记载有大阳泉村晚清民国时期的商铺情况,彼时商业繁荣、一片兴盛,古街两旁错落有致地排列着30多家明清建筑风格的院落和铺面。
大阳泉村重商之风大兴,加之历代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因此儒家教化深入人心,这里曾培育出富甲一方的商业望族郗家和享誉四海的清代大儒张穆。相传,郗家先祖“以冶起家,设鹿泉,以通货于四方”。传至郗若梅,为了复兴基业,他放弃科举从事商业经营,最终创立了“魁盛号”,为郗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业望族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郗家人积极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为村子发展做出不少贡献。此外,出生于官宦人家的张穆在儿时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虽然一生坎坷,却逆境不屈,著述颇丰。张穆与当时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名士同列,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商业兴盛带动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大兴土木、立宅建院,一座座雄伟壮观、匠心独运的建筑拔地而起,历经千百年风雨,惊艳了岁月。“在大阳泉村,有《平定州志》中记载的阳泉三大古民居之一——张穆故居,还有以晋东名号‘魁盛号’为主的郗家庄园,以及冯家院、姚家院、观音阁、玄天阁、五龙宫、遏云楼等,如今依然存在。”郗祥荣说。
大阳泉村现存的古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民居,另一类是公共建筑。民居多是窑洞式建筑,或者正房与砖木结构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迹相继嵌入这些院落,让院落有了动人的故事,让故事有了厚重的历史。公共建筑名目繁多、用途迥异,有祠堂、村庙、戏台、店铺、学堂等。它们不仅为曾经孤立又封闭的村镇聚落提供了社交场所,也起到沟通各家的重要作用,是当地民俗风情、生存方式以及建筑技术与艺术水平的集中反映。目前,大阳泉村是阳泉现存面积最大的古村落。
甘美的泉水哺育了一方人,千年古槐见证着岁月变迁。大阳泉村党总支委员张卫政说,一座座古建筑如同一个个活化石,诉说着村庄的历史,讲述着过去的故事。2000年以来,大阳泉村进一步发掘村庄历史文化内涵,修复张穆故居、义学堂、东阁、西阁等古建筑,还引进文化产业,陆续建起传统文化手工坊、非遗项目传承工坊、红领巾研学基地、西院美术学堂等,打造古村旅游新名片。近期,村里正在打造光影小镇、梦幻游乐园、七彩五龙池等,为古村披上现代“新衣”,吸引八方游客。
古槐青葱应和着蝉鸣沙沙,8月的骄阳下,岁月在沧桑的古建筑间缓缓流淌,一代代在此居住的村民,在平静的生活里见证着大阳泉村的欣欣向荣。
文字:张泉东 李晨菲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