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 > 相约七夕地 邂逅千古情

相约七夕地 邂逅千古情

发布日期:2023-08-23 16:21 文章来源:晋中晚报

  

  这里是镶嵌在太行山上的一颗明珠,滋养孕育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这就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和顺县,相关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顺县位于山西省东部,雄踞太行之巅,素有“太行屋脊”之称。在这225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其地势独特,重峦叠嶂,壁立千仞,林海苍茫,松涛如烟,山清水秀,风光秀美,百鸟争鸣,牧歌唱晚,令人流连忘返。四周山峰常年云雾缭绕,春寒如冬,夏无盛暑,初秋陨霜,将冬菲雪,是天然的消夏避暑胜地。一县之内,风光秀丽,名胜众多,云龙山灵溪胜境、合山泉神奇倒流,走马槽太行风光,姑岩天险——太行山断裂带、阳曲山登高望远、阳曲山溶洞,海眼泳泉等景观林立,让人如痴如醉。


  让我们走进太行深处,走进和顺县,一起探索历史之韵,领略山水之美。


牛郎织女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太行襟腰,清漳缀带。位于太行山西麓中段腹地的和顺县,山峦叠嶂,风光秀丽,境内千山披绿,万笏朝天,自然风光旖旎。


  “仿佛王母娘娘从银河里掬了一把珍珠,不经意撒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山西省作协会员贺虎林在和顺采风后写道,除了自然风景秀美,和顺县还有许多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民间传说,譬如背窑湾古人类遗址,比山顶洞人还早一万四千多年,还有魏晋石刻、麻衣道人等,但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和顺历史悠久,孕育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因这个优美的民间神话传说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2006年12月1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和顺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将和顺县“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春天,和顺县被山西省文化部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在和顺县东部山区松烟镇境内以天河梁为中心,方圆20公里的版图上,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一系列与“牛郎织女”相对应的地名和当地百姓的口口相传,印证着“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故事。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从海拔1200米的牛郎峪村到海拔1900米的天河梁,和顺县可分天上人间和人间天上两个地域。


  牛郎峪村紧挨董榆公路干线,自古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这里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也是牛郎的出生地。在牛郎峪村仰望,云雾中两峰间夹口有一石门或隐或现,此门为南天门。南天门没有想象中那么雄伟,千年岁月风霜剥蚀的门拱,只有丈把高、六尺来广。但它却有着一种奇瑰真实的神韵:天门廊柱似的左右两座山峰,隐约缥缈在云雾里;祥云如织在草木花蕊间缭绕,云雀在松针柏扇中翩跹;风儿似把瑶琴奏响,松涛又把天鼓轻敲。当人们从山下顺着那条花径,盘曲来到它的脚下仰视时,一种莅临天庭的妙幻感觉油然而生,恍惚南天门的那边便是玉帝王母的金銮宝殿,便是九天仙女的琼宫寝室。


  登峰过门,豁然开朗,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太行山山顶,竟然有一处世外桃源。但见,青松挺拔,芳草连天,野花醉眼,云雾缭绕,中有一村,石房石街,古树参天,村姑耕夫,古朴陶然,这就是天上人间——南天池村。过村南行数百米,有托塔李天王石塔。再南行百米,一棵巨大的灌树下,一池碧水悠悠,这就是织女洗澡的地方。水从树下山岩中渗出,四季不断,池满溢出,飞流直下,由晋入冀,一路歌唱,一路诉说。村民说,原来池边的一排岩石上也有水渗出,形成水帘,是织女淋浴的地方。牛郎织女在此处相遇,之后的故事妇孺皆知,千古传说就此诞生了。现在有粗如手臂的红绿二蛇,日夜守护着天池。


  天池所傍的就是人间天上——天河梁。天河梁海拔1900米,是太行山在和顺县境内的一支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目及绵亘数十公里。夏季云雾终日笼罩,可望而不可见,可想而不可近。虽然星移斗转,银河四季走向不一,但是,每年的七月初七,云雾尽散,万籁俱寂,银河与天河梁走向吻合,天上与人间亲密无间,牛郎与织女银河暗度,此时此地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什么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当地百姓世代流传,这就是当年生生隔开牛郎织女的天河的源头所在,滚滚九天银河,就是从这里发源的。


  有多少好山河,就有多少好故事,有多少好儿女,就有多少好传说。千百年来,孕育在“和”与“顺”两个字中的精髓,就蕴涵在这美好山河与美丽传说中,就铭刻于牛郎与织女的子孙心中。


  请您攒足了浪漫,怀揣着梦想,来和天顺地的天河梁上圆梦吧!


云龙山


万壑松声带雨秋


  从地图上看,和顺像一只展翅的蝴蝶,也像一头昂首的雄狮。县城正好居于心脏部位,县城之西就是美丽的云龙山。云龙山伟岸高昂,山峰叠嶂;灌木丛生,峭石陡立;风啸鹤鸣,林海松涛。主峰摩天垴海拔1548米,云蒸霞蔚,似龙头高昂,拖一脉秀山曲折蜿蜒,傍两条漳水云蒸霞蔚,酷似龙行云中,故名云龙山。


  云龙山自然之异之美,历代县令、来和政客和文人多有记述。清和顺邑令邱廷溶在《重修云龙山碑记》中论道:


  今之登云龙山者,皆以为异也。先是元人于山之阳,得灵泉而异之。设堂其上祭祀龙王,岁旱有祷必应,其巅则赵王台,所云襄子避暑地,遗踝犹存。时至其地,蹑层峦,憩飞阁,周览幽遐,放情寥廓。举凡岩谷隐显,川原之缭绕,历历在堂庑间。


  清山西学政邵树本说云龙山:


  夫水之酝酿也厚,则山之吐纳也灵,以故云龙形势,独擅斯邑。岩壑窈窕,烟霞澄鲜,桥留玉涧之名,泉涌珠跳之象,而绵延旧德,石井浤然,更复挹之不竭也。时或凭高俯瞰,遥见漳水东流,如带如练,河光山色,上下一碧,而山中井之水、泉之水、桥下之水,固知其同出一源也。


  因云龙山紧依县城,故其成为历代县令公事之余的最佳散步吟诵之所,“有高明之地以舒登眺,闲境之境以息尘劳,佳卉杂树之交荫以润色光景”。又因其太美之故,这些县官游览之后,留下了不少诗作。


  县官寄情云龙,便拿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增设亭台楼阁,到清末已有龙神庙、孙真人庙、瀚欲亭、观音堂、后土庙、凌云轩、我有斋、名吾亭、甘泉楼、西溪坊、澄碧楼等,人在其中,恍入仙境。近现代虽然频遭天灾人祸毁坏,但代代修葺不止,直至今天。


  1993年以来,云龙山被列为和顺县城主要旅游景区进行了开发建设,新建了石牌坊、神龙殿、玉泻桥、药王庙、四明亭等10余处景点,绿化荒山约800亩,植树70余万株。景区入口处有三山耸立,其山势挺拔,遮天蔽日,极为壮观。沿着一条3000米长、4.5米宽的盘山公路可直达摩天垴,山路像一条长龙蜿蜒曲折,一路上茶壶沟、清怡谷、百慕谷景色各具特色,遍地奇花异草,还有山鸡、山猫、狍子、松鼠、野兔等飞禽走兽。所到之处虫吟鸟鸣,绿树掩映,再加上许多典故与传说,更为云龙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令人感到情趣无穷。


  登上摩天垴,古风犹存,有一巨石平台,人称赵王台。春秋时期,赵简子所立的平都古城就在今和顺县城西50公里的横岭镇仪城村。他的儿子赵襄子整日游山玩水,行围打猎,熟悉和顺的山山水水,登上王位以后,便在云龙山的摩天垴修建了消夏避暑台,人们称其为赵王台。凑巧的是,在和顺生活过的后赵王石勒当了皇帝之后,也把云龙山上的摩天垴作为他的消夏避暑台。石勒不姓赵,却是后赵王,人们仍然把摩天垴称为赵王台。更有趣的是,相传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北征北汉时,也在和顺的云龙山住了三天三夜,睡觉的地方就在赵王台。


  在摩天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九龙柱广场上那有五六层楼高、七八个人才能抱住的巨型大柱——九龙柱。它由72块花岗岩拼接而成,总重量1000余吨,高22.5米,直径4米,其高度、直径寓意县域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四面八方与龙共舞、和谐奔腾。台阶下8根高6米、直径0.6米的祥云柱作为九龙柱之映衬,分列两侧。清晨,观云海托红日,龙柱在云雾间时隐时现;夜晚,九龙柱金碧辉煌,如飞龙在天;仰视天空彩云追月,鸟瞰县城灯火阑珊,往日官吏和文人的游玩处,今天已是老百姓休闲的乐园。


  在通往广场的石砌路上,迎面而来的是镌刻在文化墙上,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写的“龙”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转弯扭头,则是毛泽东书写的飘逸雄浑的“龙”字。沿着围墙走,还可欣赏到甲骨文、金文、帛文、简书等不同文字发展阶段的“龙”字和两晋以来各个时期书法名家书写的“龙”字,它们或飞舞奔腾,或坐卧站立,或皱眉头,或瞪眼睛,俯仰生姿,形态神情各异,你可以从中领略我国不同时期书法的神韵。


  龙柱平台后面是华夏五千年文化成果的浮雕。浮雕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为背景,自上古时期到近代,按中国历史朝代变迁顺序排列,分上古氏族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部分,收集了历史重要人物及文物、科技、文化等大量历史资料,真实再现了我国文化发展和科技成果,概述了中华儿女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出的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


  越台阶而上,最高处矗立着一个大石鼎——“和顺鼎”,寓意天和地顺、人和事顺、内和外顺、家和业顺,全县繁荣鼎盛,人民吉祥如意。


  一年四季,云龙山尽显绝色,你看那三月的桃花,四季的松,夏日的清凉,金秋的风。绿树映红墙,空谷听鸟音,澄碧泉水涌,风过听涛声。端午佳节时,万人登云龙,老人登高呼,儿童松下戏,情侣携手游,文人酿好句,墨客涂丹青,百姓大戏台,笙胡遏行云。雄浑的太行山,在云龙山尽显绿色温柔。春的新绿,夏的浓绿,秋的熟绿,冬的苍绿,一年四季的绿,千秋万代的绿,山溪飞鸟因此欢唱,男女老少流连忘返。和顺因为有了云龙山,就有了山魂水精树圣;有了云龙山,就能与那些长眠作古的县令知事、文人墨客对话交流。尽管我们与他们籍贯不同、衣着不同,职位不同、语言不同,但那种寄情于山、醉心于绿、忘怀于美的心相同。


  云龙山是太行山巅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和顺历史的自然载体,是和顺百姓的精神家园。游云龙山,可解百忧,消万古愁。


阳曲山


太行岩岩去天而近


  “太行岩岩,去天而近,登峰溢想,颉顽青云,搔首问天,一吐雄中之气”。


  这是清光绪年间和顺知县鲁燮光为重修《和顺县志》而所作序中的一段话,极壮太行之高,登顶之畅,这就是太行山2000米以上高峰之一的和顺阳曲山。


  阳曲山又名首阳山,俗称奶奶顶,海拔2058.5米,全长16公里,山下谷地与主峰相差1000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为和顺县境内最高峰。传说其山产薇,建有夷齐庙,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而名标青史,千古流传。


  《和顺县志》1914年载,首阳山在县东三十里,其山产薇,土人因建夷齐庙。伯夷、叔齐为商代孤竹(今河北卢龙)国君的儿子,以禅让贤名著称于世。周武王伐纣,兄弟俩拦马叩谏:“大王,此举万万使不得,您的父亲刚刚死去不久,尚未正式安葬就急于发动战争,违背了‘礼’的规定,是不孝的行为!纣王是天子,您是他的臣下,臣下讨伐天子,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如果不停止战争,会留下不忠不孝的罪名。”武王听了这样的话,很是生气,准备把他俩杀掉。武王谋臣姜尚制止说:“不可,这两人虽说固执守旧,但他们作为商朝的子民,忠于商朝,并没有错,再说两人一向品行高洁,是天下闻名的忠义之士,不可为难他们。”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王朝,两人得知后便商量说:“真正的高士,在圣王大治天下的时候,应该参与其中,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不能同流合污。如今,周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以暴力推翻暴力,决不是治世圣王的应有作为,咱们作为商朝的遗民,与其继续接受周朝的供养,不如就此逃避,洁身自爱吧!”他们拒绝食用周朝的粮食,来到首阳山隐居,靠采食一种薇蕨的野草充饥。后来兄弟二人在山中碰到一位老者,老者对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首阳山同样是周地,这草不也是周地之草?”兄弟二人听后,竟连草也不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兄弟二人那种“宁死不食周粟”的气节,深深感动了当地百姓,为赞扬其铮铮铁骨,于阳曲山顶上建起了夷齐庙,代代奉祀。郭璞有诗赞曰:“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又曰:“叔侄去官闻广受,兄弟让国有夷齐。”


  阳曲山东西狭长,南北较短,约10平方公里。山下河谷纵横,溪流淙淙;山腰悬崖绝壁,溶洞相连;山顶宽阔平坦,苍松翠柏,绿草连天,云雾缭绕,气象万千。登峰远眺,目穷千里,远山景色,尽收眼底。望众山之涌浪,闻天籁之和吟,太行山之雄、险、奇、秀尽览无余,人称“阳曲云兀”。阳曲山景区,自下而上由峡谷、村落、溶洞、绝壁、森林、极顶和阳曲山保卫战遗址、避暑休闲山庄等部分组成。


  村落许村已成为华北著名的农家乐和影视基地,也是目前和顺东部旅游的游客集散地。水滩村,村前稻田井然,河湖倒影蓝天,阡陌垂柳依依,俨然太行江南。马连曲村,背靠阳曲山半月形悬崖峭壁,壁上洞口星星点点,壁下核桃硕果累累,村庄大院雕梁画柱,村前漳河奔流而去。北地垴村,村在白云深处,仰视阳曲极顶,俯瞰太行群峰,梯田层层,绿树白云,天上人间。龙泉山庄,村庄古朴,寺庙精巧,亭台楼阁,曲廊水榭,山珍野菜,弦腔演出,是避暑胜地,也是大学生写生实习基地。


  峡谷有高山必有深谷,谷深必聚溪流。如果说阳曲山是玉立的少女,那么数不清的峡谷就是少女身上飘逸的裙褶,缀满了山花,流动着溪水,欢叫的是鸟儿,陶醉的是游人。


  阳曲溶洞悬崖绝壁中洞里有洞,既有南方溶洞以钟乳石为主的特点,又有北方溶洞怪石嶙峋的特质。其中一洞,洞口状若阁楼,进入即有广场,瀑布飞流直下,洞内有“玉皇登基”“猴子观月”“天女散花”“群羊漫坡”等无以计数的景观。洞内最高70余米,中有巨石盘龙卧虎,壁上图画恢弘壮观,脚下曲径上下盘旋,实为北方罕见奇观。


  阳曲极顶阳曲山层峦叠嶂,山、垴、梁、岭、崖、背、寨等共同演绎了一曲太行壮歌,一路向上收缩为阳曲极顶。人在顶上,但见四岭环峙,群山盘曲,林中野兔奔跑,风中百鸟歌唱,伸手能揽飘飘白云,极目可见河北平川,人在此巅“以自抒囊括天地,睥睨一世之慨,亦丈夫得志于时者之所为乎!”


  阳曲山保卫战1943年,八路军一二九师总部供给部长杨立山带领警卫部队150人由左权向和顺转移,被日军三十六师团围困在阳曲山上,坚持一昼夜,毙敌300人。在弹尽粮绝,只剩6人的情况下,他们怀抱枪支,跳下悬崖,除一名女战士被灌木架住得以生还外,其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阳曲山处处有迷人之景,处处有无名之洞,处处有特异山体,处处有无限风光,如今已建成集休闲度假、康养避暑、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景区。


合山奇泉


旋渴旋流谁使为


  环和顺皆山也。东去县三十里许,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合山也。山之麓有神庙,额曰:懿济圣母殿。东南隅又有其弟,显泽侯神祠。殿前水声潺潺,泻出于其间者,神泉也。


  这是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3月《改建合山庙钟楼记》中的一段话,描写的便是合山奇泉的景色。


  合山村以山取胜,以泉出名,以庙引人。它位于和顺县城东16公里的太行山麓,36峰重峦叠嶂,72回头山错落有致。沟壑纵横,云烟缭绕,青松苍苍,蔚为壮观,山光水色,随季而变,寓情于景。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真乃:“三春桃杏引蜂来,盛夏蝴蝶舞花间。金秋红叶伴硕果,寒冬瑞雪兆丰年。”


  合山奇泉,有何奇处?《和顺县志》载曰:“合山,山名。下有二泉,一名娘子泉,清流湍激,远近十数村汲饮。一名郎君泉,不时而出,也时声吼泉涌,有‘合山奇泉’之咏,敕建懿济圣母、显泽侯二祠。”


  《和顺县志》所言的娘子泉,从古至今,一年四季长流不竭。传说,圣母娘娘为枢姑氏之女,她乐善好施,济困扶危,所以人们称她为懿济圣母。有一天,她云游此地,正值盛夏季节,口干舌燥,想喝口水解解渴。此时,她身边带着的黑色天狗心解其意,就用嘴在草地上拱呀、吸呀,顷刻间清水哗啦一声流出。圣母欣喜畅饮,顿觉眼明身爽,神采飘逸。从此,这股泉水被人们称为“娘子泉”。人们为了感恩圣母带来圣水,便在泉边背山面水修了一座懿济圣母庙。


  据传懿济圣母庙始建于宋,重修于元朝,后历代均有修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庙内共有殿堂108间,坐南朝北,依山而筑,平面布局严谨,风度古朴端庄,殿台叠层升高。山门上有戏楼,下为通道。两侧为钟鼓楼、灵官庙。庙院又分上下两院,圣母大殿位于上院,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插飞斗拱,翼角起翘,仍呈柔和绚丽的宋代风格,又有元代的建筑特点。两侧为“痘疹殿”“眼光殿”“太尉殿”“白龙殿”。下院有东西廊庑、禅房等。庙内有石碑10余通。泉的源头就在庙后的卧虎岗聚宝松峰下。泉水经圣母神台之下,缓慢流出,流入院中的井里,其流量为每小时大约10立方米。冬不结冰,水不冰凉,站在井台口就好像腾云驾雾,别有一番情趣。井满水溢,从地面人工石槽内向北流下,由东往西绕村流淌约百余米又慢慢地钻入地下,不出合山村就销声匿迹了。


  更为神奇的是距娘子泉石井七八米以外的郎君泉,每逢夏秋雨水充盈时,泉水涌出,间歇流淌,十分壮观,可用“奇、怪、神、妙”四个字来概括其特点。所谓“奇”,奇在泉水流出后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并缓慢倒流回泉洞内;“怪”就怪在两泉同脉一系不同流,圣母庙前的娘子泉,自古清水长流,永不枯竭,而郎君泉却只是季节性的间歇流淌;“神”就神在郎君泉的水位高于娘子泉,当娘子泉水位上升,井水溢出井口时,郎君泉便涌猛流出,这时井口水满而不流,当井水下落约10厘米时,郎君泉便倒流回去,石井实际上是预报奇泉水流的玄机,神也!郎君泉在上,娘子泉在下,上为阳,下为阴;按泉水流速来说,郎君泉流速急猛显示了男子汉的阳刚气质,而娘子泉流速缓慢,呈现女人之温柔性情。男为阳,女为阴;快为阳,慢为阴。一个水系两种流速,真乃妙哉!


  500多年前的一个雨后的春天,明朝官至国子监祭酒的和顺人王云凤与当地父老来合山拜祭懿济圣母和显泽侯,对合山景致有精辟的描述:


  四月清和雨霁时,来携父老拜神祠。


  檐前燕雀多新垒,桥畔松楸只故枝。


  环抱东西南北合,周回三十六峰奇。


  灵泉兀突经今古,旋渴旋流谁使为?


  古往今来,这股泉水滋养万物,哺育众生。合山村长寿老人多,与饮这股泉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现在的科学原理分析,这股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实属太行独奇、和顺一宝。


  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过度采煤,奇泉断流,前来观赏的游客只闻其名,未见其实;


  1986年,抢修木牌坊,泉水复流,年有年无;


  1992年至1996年,全面维修期间年年出流;


  2002年,开发利用泉水,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复出。不同的是,近年来的几次出流,打破了夏秋雨水充沛的时间局限:


  2004年整修庙宇,时已11月,财神塑像刚刚立起的当晚水出,第二天人们发现水沟内积冰溢出沟沿;


  2005年旅游节出流为秋末;


  2006年农历二月初一,泉水出流。之后,合山景区建设速度加快;


  2006年5月25日,合山庙宇群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旋渴旋流谁使为?”本是自然的造化,更需人类的呵护。合山奇泉,把古建雄姿与自然野趣相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山河壮丽的自然画卷。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