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彬彬在农家乐内侍弄花草
马家沟村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的工作人员在准备剪纸小样
韩彬彬在花田酒地农家乐内等候顾客
推门见山,树木葱茏;千年古村,赫然在目。
古村落与露营基地,明清古建筑与农家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农耕民俗文化研学基地……在多种元素交融中,稷山县西社镇马家沟村展现出农文旅融合的新气象、新图景。
绘就新图景,当然离不开人的力量。在马家沟村,村干部、村民、企业家共同发力,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守故土寻乡愁
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山里,风动,影随;道旁,柳斜,路转。小亭子里,游客们正喝着山泉水冲泡的茶,吃着农家饭,唠着家常,无比惬意。
古村落的风致,框在了马趵泉的图景里。
这场景,搁在几年前,村里人可不敢想象。
马趵泉是个自然村,由稷山县西社镇马家沟行政村所辖,地处西社镇北部山区,北依蟠龙山、南临栖凤岭,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五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可追溯至隋朝末年的悠久历史、独特的山中石头村、八大景色、四大自然奇观以及随处可见的特色,绘就了马趵泉村的神秘底色,也让农文旅融合发展有了依托。
可是,在山村里发展旅游产业并不容易,必须有先行者。
马家沟村村会计韩彬彬就是这些先行者当中的一员。
“我之前跟妻子在镇上打工,生活还算过得去,但总是感觉很焦虑、很浮躁。我是马趵泉人,近几年村里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我觉得前景非常可观,就回来把村里的老房子重新修整了一下,开了一家农家乐,起名花田酒地。”韩彬彬说。
花田酒地的位置优势十分明显,游客一走出停车场就会看到。
几十年的老房子用泥浆重新粉刷,再用茅草、石碾、盆栽、爬山虎等进行装饰,显得趣味盎然;
院子里设置了两处凉亭,老旧的门板经过翻新,成了吃饭、喝茶的桌子,用以招待来往的游客,体现出主人的巧思;
不设院门,没有门锁,院子口摆放着两个小黑板,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每日菜单,尽显主人的好客之情;
厨房里,韩彬彬的妻子忙得不亦乐乎,制作着可口的农家饭……
“刚回村的时候,很多朋友不理解。我也犹豫过,没有游客来,该怎么办。但我喜欢村里的生活,开农家乐是我的梦想,我希望早点实现。我自己设计、自己搭建,同时将修建流程通过自媒体平台记录下来,网友都很喜欢看。”韩彬彬告诉记者。
事实证明,游客喜欢马趵泉村的风景。去年5月试营业期间,韩彬彬店里几乎天天爆满,游客对饭菜的评价好,对马趵泉的生活很是向往。
韩彬彬做农家乐,是梦想、是情怀,更是带动村里旅游产业发展的责任。
“我们村干部不带头,就没有村民做,村里的旅游业就发展不起来。”韩彬彬表示。
目前,马家沟村建有1个大型户外露营基地、4个农家乐、2个特色民俗文化研学基地、1个农耕民俗文化研学基地,修缮了百年古宅“光裕堂”和省级爱国教育基地。去年,村里接待游客量达5万人次,消费额达500余万元。
花7年修古宅
光裕堂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承载了爱国主义文化、民俗文化的明清古宅。但在听了光裕堂主人韩玉太先生声情并茂的讲述后,就会发现这座古宅所承载的情怀更令人感动。
光裕堂寓意“光大志向、裕丰万代”,是韩氏宗族的祖庭,也是马趵泉村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方的建筑特色,辅以青砖匾额,更添韵味。过去,韩氏家族兴旺时期重大议事都在此院举行。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古宅破落了。到韩玉太这一辈,院落已经不能住人,韩玉太一家也搬迁到了县城附近的移民安置小区。
修房子,韩玉太之前从未想过,可他禁不住父亲的“唠叨”。
“刚开始我不想修,父亲就骂我是败家子。骂得多了,我逐渐感受到他对这个事很重视。我想,这可是老父亲一辈子的愿望啊,便决定修。”韩玉太说道。
从2016年开始,韩玉太着手修缮这座古宅。
资金不够,他就打工赚钱,赚一点、修一点;房墙塌了,他就到处搜罗石头、木料,慢慢砌、缓缓修;光修好房子还不够,他将爱国主义文化、民俗文化融合进去,提升古宅的文化厚重感。
“我修着房,父亲坐在坡上看着,那时他脸上洋溢着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房子修好了,父亲不在世了,但他走的时候没有遗憾,很安详。”韩玉太感慨地说着。
历时7年,花费近60万元,光裕堂终于在今年5月2日对外开放了。
韩玉太告诉记者,其父亲韩文文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是他一生的坚持。在光裕堂修缮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文化是绝对不能割舍的。为此,韩玉太专门设置了红色展厅。展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名为《我父亲的老战友——李玉山》的宣传画板。
“李玉山是我父亲的老战友,今年95岁。当他得知我要将光裕堂打造成爱国文化传播基地时,非常感动。尽管行动不便,他还是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村里,在展厅拍了照片,表示对我这份事业的支持。”韩玉太告诉记者。
7年的坚持,韩玉太实现了父亲的愿望,继承并弘扬了家族文化,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和敬畏。
如今,光裕堂修好了,开放了。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人来体验,是最迫切的事情。
目前,游客前来光裕堂参观目前免费。“赚钱不是着急的事情,先把知名度打开,把光裕堂宣传出去,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能盈利。”韩玉太说。
给支持助研学
犁、耙、推板……传统农具启发游客感受农耕文化和智慧;
缝纫机、月饼模具、织布机……老物件串联起我们对旧时光的记忆;
投壶、刻纸、石碑拓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传统手艺进一步传承。
这是马家沟村农耕民俗文化研学基地(以下简称“研学基地”)。
研学基地内,不少游客在参观体验。只见一位5岁的小朋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手持小刻刀,一比一划地刻纸,纸的碎屑掉了一地,不一会,龙的形象出现了。小朋友脸上笑开了花,立即将作品向其父母展示。
“研学基地是今年5月份开业的,前来体验的游客很多,大家对这里的老物件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小朋友,来了总要自己动手玩一玩。”冯战姣说。
冯战姣是村干部,也是研学基地的工作人员。在她的介绍中,记者了解了研学基地的创建过程。
近年来,凭借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优势,马家沟村按照“项目为要、文化为媒、产业为介”的发展思路,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果蔬采摘、民俗体验、亲子游乐等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
薛强是马家沟村村委会委员,他在稷山县城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生意不错。为了响应村里发展旅游产业的号召,他计划自己投资,打造一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基地,为马家沟村旅游产业贡献力量。
做研学基地得要有场地,场地从哪里来?这让薛强犯了难。
马家沟村村“两委”得知后,积极为薛强出谋划策。多次讨论后,村“两委”决定将村委会大院和一楼办公室以每年8000元的价格出租给薛强。
场地有了着落,薛强紧锣密鼓进行装修和设计,共投资了30余万元。他走街串巷,“淘来”众多老物件,引进了多项传统工艺体验项目,提升游客满意度;他雇佣村里的妇女,在研学基地提供游客接待、项目讲解等服务,为村里提供了数十个就业岗位。
“研学基地刚开业还未实现盈利,所以我们现在工资不高。但是,能把村里的文化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马家沟村、了解马家沟村,来马家沟村游玩,把村里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冯战姣说。
据了解,研学基地目前可以免费体验,后续将根据实际运营情况收取每人10元的体验费。
“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宣传面、提升知名度,等游客多了后,我们将打造厨房,接待旅游团,增加项目的收益。”冯战姣说。
除此之外,为打造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马家沟村还做了很多努力。
为了能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马家沟村村“两委”从年初就开始规划,对整村的人畜饮水、污水管网、街巷护坡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规范运营管理,发挥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让更多的村民和游客参与其中,实现真正的农文旅融合、景村共荣、景带民富。”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裴玲红表示。
图片:金玉敏
文字:李星星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