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 > 文水民居:民俗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水民居:民俗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发布日期:2023-06-12 18:11 文章来源:吕梁日报

  

  乡村是人类最初始的记忆和赖以生存的家园。文水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地方,遍布着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它体现着文水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散落在村镇空间的民居,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成为文水民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水民居的兴起和院落布置


  走进文水传统村落的历史,洞悉人世间沧桑的岁月,随着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步入香火鼎盛的寺庙圣地,在重重院落中惊叹巧夺天工、荟萃古今的建筑;在曲曲回廊里,凝眸那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的壁画;在肃穆静寂时,聆听那轻吟梵唱,感悟深邃的微妙禅机……至于那四大镇、八小镇,七十二个对对村,牵起了文水乡村情融于水的自然联系。


  晋商的崛起有两个关键因素,明代实行“开中制”和清代开发边疆,都催化了晋商兴盛。文水人历来重视经商,过去曾把“住地方”做买卖,置于诸职业的首位,渐渐出现了文水独特的掌柜现象。正是晋商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形成了典型的大院文化,赚了钱的商人就会在家乡置地修房。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以及文水沿汾河一带。山西民居与其他地区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文水民居一般有几种,一是砖瓦四合院式,民宅建筑大多为城堡式的四合院或三合院。从外表看,四面高墙,顶有垛口。砖瓦房屋顶有三种:一出水瓦房,前低后高,水从前檐流下;两出水瓦房,中间高两边低,水从屋中间分流;平房,后略高于前垫泥土,上用方砖铺顶。墙体一般内用土坯砌外用砖砌,俗称“里生外熟墙”。二是阁楼式,有的建筑是二、三层筒楼,也有的是二层独角楼。用青砖直砌楼顶,内有木梯可上至楼顶。四面各开一个圆头小窗口,以便登高望远。楼顶四面墙筑垛口,十分壮观。三是“闷房院”,把院中的上房修成四面墙体直砌房顶,屋顶平面插灰,临街的三面修垛口射眼,向院内的一面修一米多高的砖雕花墙,正房正中开门饰以门楼,门扇门框包裹铁皮,其余次间各开一个小窗,以防范盗贼。四是窑洞式,就是在黄土地上挖出洞穴以供居住,也有地基用土和砖石砌高,上面建砖碹拱形窑洞。五是组合式,有二进院、三进院、多进院,有对对院、梢马马院、凤凰展翅院等,甚至有联串几个大院形成建筑群的。


文水民居的建筑形式


  清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对房屋有许多论断,关于向背:“屋以面南为正向。然不可必得,则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即:屋子以面朝南为正向,然而不可能所有的屋子都能面朝南,因此面朝北的屋子应当在后面留出空地,如此才能接受南面的阳光。关于高下:“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宅亦应如是。前卑后高,理之常也。”即:房舍最忌讳像平原一样,应当有高下起伏的态势,不仅园林应当如此,住宅也应当如此。前面低后面高,这是常理。关于途径:“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必另开耳门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急则开之,缓则闭之,斯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矣。”即:道路没有比直径更便利的了,也没有比幽径更妙的了。只是故意铺设弯路来追求别致,一定要另开一扇耳门,来方便家人来回进出,急用的时候能够打开,如此雅俗两方面都做到了,而且义理跟情趣都兼顾了。关于出檐深浅:“居宅无论精粗,总以能避风雨为贵。常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而止可娱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则病于过峻。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薮;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即:住宅不管精致还是粗糙,都是以能够遮风挡雨为贵。有的宅院虽然有画栋雕梁,琼楼玉栏,只能供晴天消遣,却无法在雨天供人使用,不是太过宽敞,就是太过高大。因此柱子不应当太长,太长的话就无法挡雨;窗子不应当太多,太多的话就成了藏风的窟窿;务必要让虚实参半,长短适当。


  文水一带房屋建筑正是这些论断的实践者,这些房屋大多为梁柱式木结构,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其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


文水民居门楼和门匾的讲究


  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文水现存传统民居街门虽多数衰落,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繁荣与辉煌。门楼类型按材料分为木结构街门、砖雕砖砌街门和砖木混合结构街门;按艺术风格分为中式街门和欧式街门;中式街门分木框架和砖砌,按形制分为广亮式、抱厦式和垂花式。门楼上砖雕或木雕图案颇为讲究,寓意深远。特别是门上匾额,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门脸,一进门就能看出这个家庭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思想情感、处世哲学、精神寄托以及对未来的追求。


  门匾以最简练的方式,言简意赅地体现了人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处世哲学,以雅俗共赏、寓意深刻的风貌召唤着真善美,晓喻着是与非,激荡着人的心魄,铸造着人的灵魂。它题旨广泛,内容纷繁,深入浅出,意义深远,一个门匾就是解读一个家庭的卷首导言,阐释一个门第的点睛之笔,无不闪现着极其亮丽的文明之光,无不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匾额文化内涵主要通过门扁这一独特的形式,揭示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就是我们常讲的精神寄托。向往美好、追求圆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门匾语也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竞相生发,纷呈异彩的。有表现趋吉求安心理的,如“凝瑞宅”“五福临门”“紫阁生辉”“松竹梅”“寿山福海”“紫气东来”等,有表现兴家立业心理的,如“愿三多”“后益劲”“本固枝荣”“源远流长”“光前裕后”“耕读第”“耕读传家”“敦诗笃礼”“躬耕乐道”“勤能补拙”“俭可养廉”等,有表现喻理劝世心理的,如“孝为先”“和为贵”“笃礼崇义”“尚德崇礼”“仁义为本”“进德修业”“清风正气”“宁静致远”等,有表现壮怀明志心理的,如“大展鸿图”“壮志凌云”“鸿鹄壮志”“鹏程万里”“甲秀乡梓”“步步登高”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门匾语反映了人们含而不露的心理,或以物寄情,或以景壮志,或以虚喻实,或以此及彼,如“适山居”“听涛宅”“鸢飞鱼跃”“松风竹雨”“春兰秋菊”“钟灵毓秀”“风花雪月”等。


文水民居中的土炕


  晋代《书·杨轲传》记载:“常卧土床,覆以布被,裸寝其中。”这里的土床就是指土炕。《三朝北盟会编》一书中写道:“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而寝室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由于它的取暖功能十分明显,又方便实用,所以过去土炕不但在普通百姓家相当普及,即使在钟鸣鼎食之家的高屋华堂里,它也常占有一席之地。


  农家锅灶的灶膛直通土炕,土炕由土坯砌成,炕内烟道盘曲,一端连着灶膛,一端直通墙壁中的烟囱。当灶膛内烧火做饭时,烟火便通过弯曲的烟道给土炕加热,即使灶膛内熄了火,土炕吸收的热量仍经久不散。睡在这铺有苇席的土炕上,会感到通体温暖,舒舒坦坦。尤其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躺在这暖烘烘的热炕上,便有一种特殊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难怪有人把幸福生活概括为“老婆孩子热炕头”。“热炕头”竟成了村民对幸福朴实的追求目标,成了他们心目中舒适安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睡土炕”还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土炕既能包容大千,又能体贴入微;既能扶正祛邪,又能调理阴阳。土炕的炕沿有的是砖砌起来,老人们常给孩子们出谜语:“一溜黑狗,打死不走。”寒冷的冬天围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听长辈们给小孩讲故事,这也是兄弟姐妹的一大乐事。有的农家院子里还垒着鸡窝,散养着几只公鸡和母鸡,旁边还拴条狗,也许这就是个标准的农家院。


文水民居承载的厚重文化


  晋商留下了许许多多宅院。这些宅院也凝聚了文水人太多的乡愁,默默展示着家族的历史和辉煌,记载着家族厚重的文化。其文化基因保存完好,“活化”性保护、复兴、传承有序,成为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古宅。北辛店村的二十多座贺家老宅,北街的李家大院,石侯的芦家楼儿院,西旧村的温家宅院,陷家沟陷家荆山府,伯鱼的三槐堂,南齐潘家的凤凰双展翅院,马东村的九座楼儿院,沟口村牌厦巷的九门提督院,龙泉村四院组合的城堡式大院,东庄村的梢马马院,南贤村的旗杆院,王家堡村王锡嘏的高台四合院,南胡村的武举人三进院,北胡村的王家当铺院,信贤东大街的双楼院,西城村王家的十门套九院,段城村的七楼八闷房……一座座古宅院,像一幅幅陈年水墨,让辛勤的文水人描绘在绝好的宣纸上。千百年之后,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的物象,依旧纯香。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古村落蕴含的缠绵美质和古老情怀,隐藏于青山绿水之间,潜居在原野丽川之中。


  文水古宅院具有自己的特色,垛口高墙,插飞锦瓦,猫头滴水,雕甍绣槛,金辉兽面,彩焕螭头。敦厚的砖雕垂花门,门板上密密麻麻的蘑菇钉,木雕菱花纹木窗,照壁和门楼上木雕、石雕、砖雕的各种花草、人兽、典故传说的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生动活泼,既奢华却不庸俗,古典中透露张扬,雅致却不失高贵,檐梁壁沿,石柱窗棂,或祥云凤鸟,或树草花叶,灰青砖块上的精致图案,或如自然风物,或似神迹图腾,显示着工匠的精湛技艺。


  乡愁是空间的远方,更是时间的过去,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继承。文水民居是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是民居艺术珍品,它是文水民俗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文水晋商精神的体现。这一座座民居不仅体现了晋商的步履,还给故乡垒砌着难以磨灭的印记。  


  文字:梁大智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