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省城主流媒体一行踏访了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在细雨中走进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以学术交流为纽带,深度追问传统文化如何“活在当下”,开启了一场文化传承与活化实践的探访之旅。
一砖一瓦藏家史
建筑肌理映晋风
媒体采访团一踏入王家大院,便懂了“中国民间故宫”的赞誉绝非虚言。从元仁宗皇庆年间始祖王实迁至此地,到明清两朝静升王氏历经“由农到商、由商到官”的两次跨越,450余年的家族兴盛史被镌刻在2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肌理中。
5座城堡、5座祠堂、5条巷子与1条商业街,构成的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家族权力与社会地位的物质载体——如今开放的4.5万平方米区域里,视履堡的规整、恒贞堡的恢弘、孝义祠的肃穆,仍清晰映射着封建等级制度的秩序感。
当媒体采访团穿过一道垂花门,出现在眼前的便是另一重天地。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最优,晚辈的厢房依次排布,就连门窗的雕花密度、石阶的级数,都暗合“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此外,建筑装饰将北方雄浑与南国秀雅相互交融,更折射出明清晋商“走南闯北”后,将各地文化融入本土建筑的包容气度。
一文一创融巧思
古建活化显生机
若说古建是王家大院的“骨”,那文创产品便是它的“魂”。在大院的文创展厅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眼前一亮。14376块乐高积木拼成的王家大院全景模型,用现代玩具语言解构了古建的榫卯逻辑。年轻人通过拼装,能直观地理解“层楼叠院”的空间关系;立体便签纸层层撕下后,会浮现出高家崖的建筑轮廓,让办公桌上的“消耗品”变成了可收藏的“微型古建”;纸雕灯加湿器通电后,暖光透过镂空的窗棂纹样,将晋派建筑的雅致映在墙上,实现了“加湿”与“审美”的双重价值。
“这些文创的巧思,在于不做‘文化符号的简单粘贴’,而是深挖内涵后的创新转化。”文创展厅工作人员说,砖雕冰箱贴选取“悬鱼惹草”的经典纹样,既保留了辟邪镇宅的传统寓意,又让“廉洁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走进生活;石雕摆件“猴子抱桃”,借“猴”与“侯”的谐音,传递家族昌荣的祈愿,却用更轻便的材质替代了传统石材,让文化符号更易携带。
从傣棉相框里的白茶到石膏香薰挂件的淡雅香气,王家大院的文创始终围绕“实用”与“文化”两个核心——不追求猎奇,而是让“古韵”融入三餐四季。泡茶时看到古建纹样,梳妆时闻到雅致香氛,办公时触摸到建筑肌理,这种“日常化的文化浸润”,远比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更有生命力。
从保护到活化
学术搭桥续文脉
在学术交流环节,有学者提出:“古建的价值,不止于‘被看见’,更在于‘被理解’‘被使用’。”王家大院的实践,正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回应。
700年来,王家大院从家族宅院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如今成为文化“活化”的样本,背后是对“传承”的重新定义。不是将文化封存在玻璃展柜里,而是找到它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
当媒体采访团在孝义祠探讨晋商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文创展厅交流传统符号的创新表达时,这场探访早已超越“参观”的范畴,成为一次“古今对话”的学术碰撞。王家大院用它的建筑、文创证明,传统文化从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能为现代生活提供养分的精神财富,它可以是建筑里的伦理智慧,是装饰里的审美情趣,也可以是文创里的生活巧思。
如今,王家大院这座沉淀百年历史的晋派古建,以建筑为纸、文创为笔,书写着三晋文化传承的新答案。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