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平阳珍馐——一位作家笔下的临汾饮食考古史从远古走来的平阳饮食

平阳珍馐——一位作家笔下的临汾饮食考古史从远古走来的平阳饮食

发布日期:2025-11-11 10:07 10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地壳运动开始,到6500万年前的古新世,“燕山运动”使中国三级阶梯地貌形成。到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古近纪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西地貌定型。300万年前,汾河形成,自北向南,流经忻定、太原、临汾、运城四大盆地。


  没错,临汾是个盆地。四面环山,西为吕梁山、北是韩信岭、东为太岳山、南是紫金山。盆地里,有高山、有河流。黄河、汾河、沁河、滏河、鄂河、清水河、昕水河,欢快或悲伤地流淌在山地与丘陵之间,山环河绕的地理形势,保存或保留着渊源不竭的临汾文明,而这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甚至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命名为中华文明。


  一把火。


  就在这山水流淌之中,几十万年前有了人类,考古人把10万年至30万年出现的人,命名为“丁村人”。


  丁村人肯定不是最先使用火的人类,但他们学会了使用火,或许是在天然火熄灭的过程中,感知到了温暖,便有意地收集了火种,将火光延续下来。火光照亮了丁村人的脸,喜悦或痛苦都无处遁逃,火光与月光互相映照的时候,寒冷便不在了,野兽也避之远走。最初的幸福,有了简单的定义。


  而一把火,丁村人学会使用的一把火,还烧死过野兽,烧熟过坚果,这些东西一旦入了人的口,滋味便印记在脑子中,中华烹饪开始了,平阳烹饪开始了。


  丁村,是著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古老的丁村人生活在塔儿山下汾河边,这个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出钱、自己发掘的遗址,且把当时已发现的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甘肃庆阳人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古人类生活链条。

  丁村的一把火,映照着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光辉史。


  一粒粟。


  黄河边上的柿子滩遗址,出现了距今2万年至1万年的人类,他们已经制作出石磨盘和石磨棒,轻轻地,他们在磨盘上用磨棒碾去植物的壳,这些植物里已经有了类似于粟的植物,他们应该已经熟练掌握了狗尾巴草进化为粟的秘密。一粒粟,让他们许多人可以实现定居,尽管还只能生活在岩崖下。


  而柿子滩以及后来的丁村人,都学会了制作细石器,被考古学家陈胜前先生命名为“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阶段”。


  一片陶。


  7000年前,枣园人学会了制作陶器。水与土的融合,土与火的对抗,产生了可以盛放水和粮食的器物,一个盆、一个罐、一个钵、一个壶,对了,还有一个釜,被他们创造出来,熟食改变了他们的体质,枣园人努力在这个世界留痕,直到7000年后,一堆陶片被田建文、杨林中、薛新明三个年轻人挖出来,一片陶在他们手上定格,证实山西历史上最早使用陶器先民的存在。


  农耕文明开始了,当然从10000年前,人们学会种植就开始了呀,只是表里山河的特性,使山西人比南方人及海边地区的人更晚学会制作陶器。7000年前,是一个独属于临汾的分界线,枣园文化以一片陶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和饮食。


  4300年前,“重瓣花朵”的格局被打破,牛河梁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纷纷衰落,文明向中原汇聚。就在临汾盆地的塔儿山北边,鼍鼓、土鼓、特磬、龙盘、圭尺、宫城被考古人一一发现,最早的中国出现了。陶寺人拿着萌萌的肥足鬲,敲着铜铃,吹着口簧,拱卫着统治者的统治,而统治者们用龙盘祭祀,在观象台观象,听着鼓与磬的和鸣,凿水井,种庄稼,创造了一个时代,我们把它称为“尧时代”。


  3000年前,唐叔虞带着《唐诰》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国策,从镐京来到“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塔儿山之南的唐地,藩屏周室,也发展农耕,他的子孙延续他的理想,虽然也曾有纷争,也曾有曲沃代翼,终归是发展出了六百年晋国的风云跌宕。


  在这六百年的江山如画或战车辚辚中,故事几乎都是在临汾更新迭代的。晋国的国君、大臣、平民、商人、工匠们一起创造出灿烂的青铜器,一个个饕餮纹,一个个凤鸟纹,都铭刻下他们的生活痕迹,钟鸣鼎食中,称霸了春秋,影响了战国,文化履痕影响后世上千年。


  就在这盆地,韩国建过都,魏豹建过都,匈奴人刘渊的汉国建过都,这三都绵延了战国、秦汉、五胡乱华的上百年时光,吃着临汾米和水成长的帝王将相们将触角伸向了大江南北。


  隋朝有了临汾郡,唐为晋州,宋为平阳府,元为中书省山西宣慰司晋宁路。失去都城建制的临汾,在自己的山河内燃烧自己的热量,又因战争和交流,不断地和外界实现交流和融合,吃的、喝的、用的越来越丰富,金、银、玉、漆等各种器物在临汾人手上转出华光,留下一些饮食传奇。尤其是到了元代,霍州窑的炉火映红了汾河,光洁的瓷器,入得了宫廷,进得了平民家庭,一瓷统领世界,光华彻映历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也就罢了,还要和儿子朱棣一起,移临汾之民向贫瘠之地,临汾人,还有泽、潞、并等州的人,一起从大槐树下出发了。背井离乡,嚎啕啼哭的声音惊却了老鹳窝,那鹳雀的鸣叫萦绕在天下人的耳朵里,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临汾人的文化记忆,还有生活习惯啊,谁还能说,这天下与临汾毫不相关?只不过不细究罢了。


  明清依然是平阳府配置的临汾,以平阳之名名动天下,人们常常以“平阳人”自居,仿佛那样便传承着所有的刀光剑影和鼎食瓷饮。


  晋南专区,临汾地区,临汾市的名称更换,只是上层建筑的标配,而平民只是在米面的各种烹饪上发挥最大才智,炒、煎、煮、烹、烤、焗等种种制作方法在临汾人手下卓越而丰富。


  时代越近,物质越丰富,上百种名菜和无数种小吃,浸染着临汾人的味蕾,也吸引着好食之客奔向临汾,“去哪里都是出发,只有到了临汾是回家”,人们奔向的不仅仅是味觉的催发吧,一定还有历史的璀璨。


  凡是与美有关的词语都离不开羊字,古代人早早地吃羊,枣园人便是,古人以羊为美食,肥羊吃起来就鲜美,于是有了“美”字,不信可以问问吃烤肥羊的人。甲骨文中的“羞”字,会意兼形声,形如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加了偏旁,就是“馐”,专指美味馔品。当然,历史上的临汾人也酿酒喝酒,千年发展,钟鸣鼎食,美酒珍馐慢慢形成,临汾人的天光日月由此而有了温度和气度。


  关于饮食的故事,就此开始了……



供稿:王   芳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