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杜牧的千古绝唱,让我们不禁在诗句中怀想,那些曾经巍峨的南朝寺庙,大多已消失在时间的烟雨之中。当我们将目光从烟雨江南转向塞北大同,这句诗又恰似为大同的寺庙故事作了一个遥远的注脚。
大同,古称平城,在公元398年至494年间,是北魏王朝的首都。这是大同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其寺庙文化的奠基时代。北魏将帝王神化,使礼佛等同于忠君,云冈石窟在当时就是一座空前绝后的皇家寺庙群。而作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北魏平城的盛况又何止“四百八十寺”这个数量。辽金时期,大同作为陪都,这两个王朝同样崇信佛教,他们对前朝的佛教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和重修,并新建了大量寺庙。例如,今天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其宏伟的辽金木构建筑得以留存至今,正是寺庙持续繁荣的证明。明朝,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一,佛教寺庙也成为戍边将士和民众祈求平安的心灵避难所,许多寺庙在这一时期得到修缮或新建。现如今,本版介绍的下寺坡街将寺庙实体转化为服务日常的生活空间,西严寺和曾经讲过的关帝庙等,它们在历史的变迁中卸下了沉重的物质外衣,展示着适应与坚韧,在新的形态中以轻简的方式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寺庙如此,文化亦然。当一座寺庙可以演变为一条街的名称,一个宗教符号可以成为生活指南,古城的记忆便被唤醒,城市的文化便有了最坚实的生命力。
供稿:王东蕾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