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运城夏县辕村遗址4座早商墓葬发掘资料公布

运城夏县辕村遗址4座早商墓葬发掘资料公布

发布日期:2025-10-16 10:15 907人浏览 文章来源:运城晚报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公布运城市夏县辕村遗址4座商代墓葬的发掘资料。这批墓葬为该遗址首次发现的早商时期墓葬遗存,其丰富的出土遗物与清晰的遗存特征,为研究晋南地区早商文化分布格局、聚落层级关系及与运城盐湖的关联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


  辕村遗址位于夏县裴介镇辕村南部,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遗存为核心的古代聚落遗址。外围有庙底沟文化时期的环壕围绕,东北部被现代村庄与厂房叠压。地理区位极具特殊性,该遗址地处运城盐湖北侧、古芦沟河岸边台地,属青龙河下游河段,东、南依崎岖高耸的中条山脉,西、北临相对低缓的鸣条岗丘陵,兼具山水屏障与交通通道优势。该遗址曾于2005至2006年、2018年进行过两次发掘,虽发现多时期遗迹与大量遗物,但未发现早商墓葬,此次新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2023年8月至12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对遗址开展联合发掘,发掘区分为东北、西南两部分,揭露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夏至早商时期、战国时期、宋金时期的房址、灰坑、窑址和墓葬等遗迹38处,出土陶器、铜器、玉石器、骨器等各类遗物。其中4座早商墓葬(编号M8、M12、M15、M16)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成为此次发掘的核心收获。


  从墓葬分布与形制来看,M8和M12位于东北发掘区中部,两墓相邻且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并行排列,附近零星分布同时期灰坑;M15和M16则位于西南发掘区南部边缘,周围相对集中地分布着早商时期的灰坑和房址。4座墓葬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涵盖单人俯身与仰身直肢葬,符合早商时期中小型墓葬的典型特征。


  随葬器物的种类与特征为断代提供了直接依据:M8随葬6件器物,包括陶鬲、斝、斜弧腹盆、鼓腹盆、圆陶片和玉柄形器;M12随葬7件器物,有陶鬲、罐、斜弧腹盆、鼓腹盆及铜爵、刀;M16随葬陶鬲、鼓腹盆、陶豆3件陶器;M15则仅随葬单件陶鬲。值得注意的是,M8的陶盆、M12的陶盆和罐,以及M15、M16的随葬陶器出土时均严重破碎,经判断属于下葬时人为破坏的“碎器葬”习俗,这一发现为研究早商时期的丧葬礼仪提供了新线索。


  考古人员通过器物形制与纹饰分析确认,墓葬年代属二里岗下层文化第二期,即早商文化第一期二段,且从遗存特征与地理位置判断,其归属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这一发现与区域聚落格局形成重要呼应:青龙河上游中条山脚下的东下冯遗址是该时期晋南核心聚落,对研究夏商文化变迁与古代城市形成具有重要价值;而位于下游、更靠近运城盐湖的辕村遗址,虽规模与等级明显不及东下冯遗址,却发现随葬青铜礼器的中小贵族墓葬,暗示其可能位于从盐湖通往东下冯遗址的交通要道上。


  作为商王朝早期统治扩展至晋南的重要实证,这4座墓葬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辕村遗址早商遗存的空白,更通过揭示“核心聚落—交通节点”的空间关系及与运城盐湖的潜在关联,为解析晋南地区早商文化的分布脉络、传播路径与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全新视角。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