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冠山书院:翠峦藏儒韵 岁月凝书香

冠山书院:翠峦藏儒韵 岁月凝书香

发布日期:2025-10-13 11:44 1858人浏览 文章来源:阳泉晚报

  冠山书院坐落于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西南1.5公里处冠山之腹,是由崇古冠山书院、资福寺、文昌阁、吕祖洞、槐音书院、夫子洞组成的古建筑群落。现存建筑中,仅夫子洞为明代遗存,其余皆为清代所建,整组建筑沿山势错落,与冠山的林木山石融为一体,总占地约3000平方米。其文脉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初为“冠山精舍”,明清扩建为规制完整的书院,成为晋东儒学核心;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书院的建筑精髓在于“依山构宇”。建造者让建筑顺山势延展,令其兼具北方建筑的规整与自然山水的灵动。核心的崇古冠山书院坐西朝东,二进院落布局,占地859平方米,是讲学、藏书与起居的核心区。一进院北侧厢房曾为斋舍,穿过二进门,二进院南北厢房对称,西侧正房为讲学大殿,单檐悬山顶覆灰瓦,殿内讲台与古籍书架还原清代授课场景,门悬“敦崇实学”木匾,充分展示出“重实务、弃空谈”的办学理念。


  群落中最特别的是明代夫子洞,开凿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坐北朝南。窟门拱形,高1.28米、宽0.68米,额刻“夫子洞”;窟内直壁平顶,北壁凿基座,雕孔子、颜回与曾参的坐像。窟壁有明嘉靖六年“新修夫子洞记”碑与“孔子小像”碣,前者记载书院地理、沿革及洞的创建;窟外两侧各有石窑一孔,门额书“圣迹”。作为少见的保存完好的儒教石窟,它与书院文气相得益彰。


  建筑是“形”,文脉是“魂”。冠山书院自古学风浓厚,千余年走出众多才俊:元朝名臣吕思诚早年在此求学,晚年回乡修缮精舍;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乔宇少年苦读于此,官高仍捐资助学,留下“冠山讲学,士风振之”的佳话;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傅山曾隐居于此,留下“丰周瓢饮”的篆书石刻;清代湖广提督窦宾出身农家,书院启蒙,告老还乡后捐银置“学田”保障生员;近代才女石评梅青年时在书院旧址(时为新式学堂)学习,书院熏陶成为其创作灵感来源。


  如今,冠山书院的价值远超“古建筑”。教育史上,它见证北方书院从“精舍”到“新式学堂”的转型,学田制度、讲学模式是古代教育研究的重要案例。建筑史上,清代建筑群与明代石窟共存,涵盖多种类型,为北方明清建筑演变提供完整样本。现在,书院更是我市的文化地标与研学基地。


  这座隐于翠峦的“国保”珍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承载晋东儒脉薪火,以崭新姿态等待人们触摸历史、聆听文脉。顾超/文 张泽慧/图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