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边塞梵音传千年——探寻国家级非遗楞严寺寺庙音乐

边塞梵音传千年——探寻国家级非遗楞严寺寺庙音乐

发布日期:2025-09-22 10:10 8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左云县自古为边关战略要地,是通往塞外草原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驼帮马帮络绎不绝,茶马互市热闹非凡,当地民众在此孕育出诸多具有边塞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楞严寺寺庙音乐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image.png


  左云县楞严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经明正统、弘治、万历、天启及清康熙、咸丰年间六次扩建重修,香火鼎盛、僧侣众多。楞严寺寺庙音乐伴随僧侣佛事活动产生、发展并不断丰富,2011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佛教音乐瑰宝。


从梵呗东渐到边塞生根


  佛教音乐是寺院法事活动与节日庆典的专用音乐,随佛教东渐传入中国,相传由大梵天所造,亦称 “梵呗”(“梵览摩” 略称)。“梵” 为印度语,含清净、微妙之意;“呗” 是 “呗匿”(又称 “婆陟”)的略称,有止息、赞叹之义 —— 法事之初唱诵 “呗”,可止断外缘、平复内心,助信众虔诚参与,且唱词多赞佛德,故 “呗” 亦作 “赞叹” 解。


image.png


  公元 230 年,曹操之子曹植创作第一首汉传佛教梵呗《鱼山梵呗》,标志着汉传佛教拥有了专属梵呗。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音乐在宋代后逐渐与民间曲调融合,形成 “梵呗唱腔 + 器乐演奏” 的定型规制,该规制延续元、明、清三代至今。


  左云县位于山西省北端,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历史上是北方民族与汉民族交往融合的核心区域:春秋时为北狄支系 “白狄” 所辖的 “白羊地”,赵武灵王北破林胡后设武州塞,秦汉时期置县,明洪武二十五年筑城设镇朔卫(后称左卫),清雍正三年定名左云县。坐落于左云县城东南隅高坡的楞严寺,规模宏伟、僧众云集,明清两代佛事活动频繁,为寺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土壤。


  楞严寺寺庙音乐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东路流派,在长期流传中,不仅吸纳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元素,还与当地民间音乐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兼具蒙汉特色与异域风情的独特佛教音乐风格。


法器奏庄严 吹奏添灵动


  我国佛教音乐通过寺僧 “仪轨”(佛教仪式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呈现:寺僧在上经、上讲、布萨等法事活动中必唱梵呗,民间水陆法会、祈祷、祭祀等场合亦需唱诵梵呗并配合器乐演奏。随着佛事活动规范化,佛教音乐逐渐成为弘扬佛法的重要载体。


  左云县楞严寺曾因战火被毁,僧众离散导致寺庙音乐大量流失。20 世纪 80 年代初,左云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民间走访老艺人,对这一濒危艺术开展抢救性搜集整理,使其得以留存。


  现今保留下来的楞严寺寺庙音乐歌赞有《讽诵》《六句赞》《千声佛》《方便偈》《三皈依》《救苦瑜伽经》《六字真言》《亚古灵》《北鬼哭》《莲池赞》十曲。这十曲,除第一曲为啭读,其余九曲皆为梵呗声腔,基本涵盖了赞、偈、咒、颂四类佛乐。除去歌赞部分,即为器乐演奏曲,计有《柳摇金》套曲和杂曲《十番》《柳青娘》《爬山虎》等二十多支。这二十多支杂曲,皆为统一调高,可自由组合成无数“杂套曲”,使器乐演奏显示出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特殊风格。


  在这些器乐演奏曲中,绝大部分音乐曲牌来自地方戏曲,如《十番》《小救驾》《爬山虎》《八板》等。这些音乐曲牌都是晋北地区的“二人台”“道情”“秧歌”“北路梆子”等地方剧种经常使用的。而这些剧种基本上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由此,专家认定,楞严寺寺庙音乐完全成型是在明、清时期。


  楞严寺寺庙音乐所用的乐器可分为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类。吹奏乐器主要有管子、笙、笛子等,合称“鼓吹三大件”。打击乐器主要有大磬、铙、钹、木鱼、铃鼓、云锣等,这些乐器通常被称为“法器”。这种乐器配置,充分体现了中国北方寺庙音乐的流派特色。用以上乐器所奏的乐曲,在民间称为“吹鼓乐”或“吹打乐”。中国南方的寺庙音乐,其乐器配置还加进了箫、琵琶等,所奏乐曲民间称为“丝竹乐”。


楞严寺寺庙音乐的保护之路


  佛教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道教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共同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左云县楞严寺寺庙音乐以 “包容吸纳” 为核心特质:歌赞曲起调深沉平稳、旋律庄重典雅,搭配讽诵营造肃穆氛围;吹奏曲风格多元,既有蒙曲的粗犷豪放,又有汉调的婉转流畅,激越旋律中不失梵音的空灵渺远。其音乐清新悠扬、地方特色浓郁,兼具较高艺术价值与群众基础,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从历史维度看,楞严寺寺庙音乐以质朴的北方佛教音乐形态,在明清两代逐步发展成熟,不仅反映了当时左云地区民众的宗教信仰与艺术审美习惯,更记录了当地佛事活动与民族交往的部分史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


  为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左云县相关部门查阅了大量与寺庙音乐有关的历史来源、传承谱系等资料,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计划,并深入左云县民间拜访寺庙音乐的相关传承人以及知晓民间音乐的艺人,掌握寺庙音乐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大量细致的收集,完整记录、科学分类、精心编目,为楞严寺寺庙音乐建立完整的档案。同时,采用文字、乐谱、录音、录像等,对楞严寺寺庙音乐进行全面、真实、系统地记载,使更多人了解并关注、保护、传承楞严寺寺庙音乐。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