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一片土地有一片土地的文化根脉。当下的三晋大地,正处在资源型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我们从何处来?我们的精神底色是什么?我们将向何处去?这些时代之问,需要我们向深邃的历史寻求答案。
民间学者李尚师先生与其子李光达皓首穷经数十年写就的《晋国通史》,被誉为“填补了中国断代史研究一项巨大空白”,首次系统、全面地铺陈了从西周初年唐叔虞封唐到“三家分晋”,长达约663年的晋国历史画卷。
这不啻于为我们打开了一座尘封已久的文化金矿,更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站在山西谋划“文化强省”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霸主岁月,提炼那熔铸于山河血脉的“晋国精神”,并以此为抓手,为今天的山西注入强大的文化自信,为文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点亮一盏思想的明灯。
以史为鉴
一部通史溯源晋国精神
翻开《晋国通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33位国君的更迭、240多位风云人物的传奇,更是一部恢弘的民族精神发育史。
晋国,这个雄踞中国北方、称霸中原一个半世纪的“超级诸侯”,它的崛起、强盛与裂变,为中华文明贡献了无数的典章制度、思想智慧与英雄故事。
李尚师先生以其融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于一体的创新体例,结合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的双重证据,让我们得以穿越历史的迷雾,触摸到晋国精神的内核。正如杜勇教授所说:《晋国通史》(修订版)并非晋国通史研究的终结,更像是民间学者开启的良好开端。
综合这部巨著所揭示的历史脉络与众多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晋国精神”提炼为一种复合型的“霸主气质”,其核心要素包括:
“启夏疆戎”的开放气魄:晋国的“第一桶金”就源于开放。始封君唐叔虞被周王告诫“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意即用夏朝的先进文明去教化,同时用戎狄的强悍务实来开拓。这就奠定了晋国兼容并蓄的底色。晋国,身处华夏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非但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大量吸收戎狄文化中开放、尚武、务实的元素,形成了“晋师集结了戎狄兵”的盛况。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使其能够博采众长,迅速壮大。
“变法图强”的革新锐气:纵观春秋,晋国是最具创新精神的诸侯国之一。从献公“作新军”,到文公“作三行”,再到悼公“六卿分职”,晋国在军事制度、行政体制上屡开先河,大胆打破宗法血缘的桎梏,唯才是举,实行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这种“顺时应变”的变革精神,让晋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历史潮流。可以说,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惊天之举,正是这股革新锐气的延续和发扬。
“崇实尚功”的务实品格:与中原一些国家拘泥于繁文缛节不同,晋国文化展现出强烈的“尚实性”。无论是“假虞灭虢”的深谋远虑,还是“秦晋之好”的现实联盟,都体现出其外交与军事中高度的实用主义和结果导向。这种不尚空谈、注重实效的品格,孕育了后世法家思想的种子,也深刻地塑造了山西人质朴、坚韧、不事张扬的性格底色。
“忠信大义”的道义担当:晋国历史同样是一部关于忠诚、信义与责任的壮丽史诗。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有介子推“割股奉君”的赤胆忠心;他信守承诺,“退避三舍”一战定霸业。这些故事化为“唇亡齿寒”“从善如流”等上百个成语,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展现了晋国“礼法兼施、赏罚分明”的治国理念和“负重奋进、勇担大任”的浩然气魄。这种深植于骨髓的担当精神和实力,是晋国能够号令诸侯的德性基础。
这四大精神要素,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晋国精神”:既有经世致用的现实考量,又有超越功利的道义坚守;既有锐意进取的变革勇气,又有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这正是晋国得以“表里山河”,称霸百年的精神密码。
血脉传承
晋商精神与晋国精神深层同构
历史的河流奔腾不息,但精神的血脉从未断流。“三家分晋”并未让晋国精神烟消云散,它只是改变了形态,潜入更深沉的民间土壤,在后来的历史节点上,以更顽强的方式破土而出。其中,最 耀眼的继承者,无疑是明清时期“汇通天下”的晋商。
当我们审视“晋商精神”——“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会惊奇地发现它与“晋国精神”的深层同构:晋国“疆以戎索”的开放气魄,演变为晋商“走西口、闯关东”,将贸易网络延伸至恰克图、莫斯科乃至日本的开拓进取;晋国“崇实尚功”的务实品格,演变为晋商不尚浮华、精于计算、以“利”求生存发展的务实经营;晋国“忠信大义”的道义担当,演变为晋商视“信义”为生命,创造出“一纸汇票、汇通天下”商业奇迹的诚实守信;晋国“变法图强”的革新锐气,演变为晋商创立票号、改革股份制等领先时代的金融创新。从称霸诸侯的“晋国”到称雄商界的“晋商”,变化的只是舞台时间和身份,不变的是那股源自上古的开放、务实、创新与担当的精神内核。这雄辩地证明,“晋国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山西人血液里、深刻影响山西古今发展的文化基因。
作者冯璐 图片由本人提供
放眼当下,山西正肩负着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重任。这条路,是前无古人的探索之路,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内,无数企业在“不当煤老大,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号角下,投身于新材料、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这难道不正是晋国“变法图强”精神在21世纪的生动实践吗?
无数山西企业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投身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这难道不正是晋国“忠信大义”精神在新时代的温暖回响吗?
今天我们所弘扬的“信义、图强、坚韧、创新”的新时代山西精神,其根源,就深植于两千多年前那片“表里山河”的霸主故地。
战略擘画
让“晋国精神”
成为文化自信的基石与文旅融合的引擎
晋国这段辉煌历史,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其“春秋第一霸主”的地位严重不符。如何将这些沉睡的历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文化生产力、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晋国通史》的封面
以《晋国通史》的出版为契机,激活“晋国精神”,正是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金钥匙”。为此,我们应站在省级战略高度,系统谋划,分步实施:
打造超级IP——实施“读晋国史,走雄主创新路”文旅品牌工程。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打造一个以“晋国”为核心的超级文化IP,尤其是晋南和晋中区域。
构建“晋国霸业”主题廊道:以曲村-天马遗址的晋国博物馆为核心节点,整合绛县晋文公展馆、太原晋阳古城遗址等相关历史遗存,规划一条“晋国霸业主题旅游线”。这条线路不仅是空间的连接,更是时间的穿越,让游客亲身走过晋国从发端、崛起、称霸到分裂的全过程。
“复活”历史场景:大力发展数字文旅,借鉴我省在云冈石窟、古建筑数字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晋国遗址利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重现“曲沃代翼”的权力更迭、“城濮之战”的恢弘场面、“赵氏孤儿”的悲壮故事。
孵化全产业链文创产品:围绕“晋国”IP,系统开发覆盖影视、动漫、游戏、文学、文创商品的全产业链产品。如学者晋保平先生所建议:借助纪录片、影视作品,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手段,以智能化方式,将波澜壮阔的晋国历史“活化”。
晋国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故事宝库,《晋国故事》系列图书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完全可以对标《权力的游戏》,打造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史诗级电视剧《晋·春秋》,让晋文公、晋献公等人物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将晋侯鸟尊、晋侯稣钟等国宝级文物,设计成具有国际审美的顶级文创。
深化体验内涵——实施“从晋国智慧到三晋风骨”主题研学工程。旅游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体验和精神的共鸣。我们要将“晋国精神”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学习、可体验的深度旅游产品。
打造全国顶级的“历史+思政”研学基地:依托晋国博物馆和相关政策支持,设计“晋国治国智慧”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在此不仅学习历史知识,更能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探讨晋国的法制思想、用人哲学、外交策略,理解“担当”“诚信”“变革”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开发高端“政商”文化研修项目:联合高校、智库,推出面向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晋国精神与现代治理”高端研修班。深入剖析晋国百年霸业背后的组织变革、人才激励与战略决策,并将其与晋商的经营智慧相结合,为当代企业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推动“成语典故”活化之旅:晋国是成语的高产地。可以开发“跟着成语游山西”的趣味线路,将“唇亡齿寒”“退避三舍”“表里山河”等地标故事场景化、体验化,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旅程中,深度感受晋文化的魅力。
赋能时代发展——实施“以古人之规,开自己之生面”文化赋能工程。“晋国精神”的终极价值,在于为山西当下的发展注入灵魂和动力。这需要山西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推动。
融入城市精神与区域品牌:在全省范围内,将“晋国精神”的核心内涵,系统性地融入各市的城市精神塑造、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和对外宣传话语体系中。让“开放、创新、务实、担当”的晋国风骨,成为“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品牌背后更深沉、更具感召力的精神注解。
激发文艺创作的“晋国热”:通过设立专项文艺基金、举办主题创作大赛等方式,鼓励省内外的作家、艺术家、剧作家从晋国历史中汲取灵感,创作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这既是文化强省的题中之义,也是我省文化政策的重要导向。
营造全民“知晋、爱晋、兴晋”的社会氛围:媒体要持续发力,通过专题报道、纪录片、公开课、座谈会等形式,让晋国历史和晋国精神家喻户晓。这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必将转化为建设家乡、推动发展的无穷动力。
历史,从不曾真正远去。
李尚师先生的《晋国通史》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我们对自身辉煌过往的集体记忆。晋国,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古代名词,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流淌在近3445万三晋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抚今追昔,我们有理由相信,晋国的精神遗产足以支撑起山西未来的星辰大海。让我们以“晋国精神”为罗盘,以文化自信为风帆,以文旅融合为舟楫,在转型发展的壮阔航程中,劈波斩浪,再造辉煌。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