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秋时节,去柏井四村,见高天流云、田园祥和,花红枣绿、林木深秀。秦汉以来的旧时古道车辙深深,立体成横卧的无字碑石。
看见店铺人家、公共设施等边上的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逶迤远去,不觉之间就豪迈了此刻的心境。
一声感叹,想起那年冬天,访柏井驿站公馆旧址,古窗老砖,岁月厚重。又瞻仰刘家祠堂,庄严肃穆。流连在古建老院和临街铺面间,明清建筑,悠远了思绪。
“落落人家抱驿邮,土门口远石门头。微云度涧疑争路,骤雨冲崖欲放流。地据山阿藩晋国,州如斗大涌名楼。来潮七十二河水,应惜嶂泥拍浪浮。”
这是收录在《平定州志》中的一首题为《出柏井至平定州》的古诗,作者是明代大诗人,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的陶澍。几百年前的柏井古村、古道、古驿站、古井、人家,以及沿路风景和州城风貌,就在这些诗行中具体成一幅现实的画卷。
柏井四村地处太行山腹地,整体布局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凹”字形当中,地呈东高西低之势。柏井河穿村而过,耕地大多在村北的风台垴山、龙掌沟及村南的寨垴山上。
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柏井城在州东五十里,汉韩信所筑,唐长庆初裴晋公驻兵承天军分兵置守,宋太祖开宝中改为柏井寨,明嘉靖二十一年重修为柏井堡,四面据河,地势高二十丈,方二里许。东北隅乐平县建仓、粮草场,以备客兵刍饷。”
柏井四村成村时间约为秦汉时期,古驿道穿村而过,民居依山而建,因地而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村西到村东的大街两旁布满客栈、商铺,达50处,比较著名的有行宫、驿丞署、大公馆、二公馆、仁义店等。明、清、民国时期的院落更是随处可见。
民居建筑主要特色为砖石梁架木结构瓦房与砖、石、土窑洞。窑洞由人工碹制,冬暖夏凉。
临街铺面大都为明清时期砖石木结构瓦房,前面开铺,后面住人或进行生产加工。这种铺面院落往往是二进式或三进式院落,建筑的开间和占地面积都比较大。
单家大院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二进式院落。正房建于青石台基之上,进深五檩,面宽五间,出檐、回廊、明柱,房顶为小青瓦覆顶硬山式建筑。台基下为东、西配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檩的小青瓦硬山式建筑。
仁义店大院位于柏井主街南,坐南朝北,三进式院落。临街铺面宽五间,中间一间为大门,大门两边各两间为铺面。大门宽大,能进出车马与驼队。二进院主宅建于青石月台之上,面宽五间,中间一间为过廊。进深七檩,南北均为出檐、回廊、明柱,房顶为小青瓦覆顶硬山式建筑。这个院落东西宽15米,南北长48米,占地约720平方米。
刘家一号宅院位于柏井主街北,清代特征,坐北朝南,三进式院落。临街铺面宽五间,偏东一间为大门与门廊。铺面后出檐、回廊、明柱,房顶为小青瓦覆顶硬山式建筑。前院正房建于青石月台之上,进深五檩,面宽五间,出檐、回廊、明柱,房顶为小青瓦覆顶硬山式建筑。月台下为东、西配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檩的小青瓦硬山式建筑。中院、后院已改造成现代风格的房屋。
刘家二号宅院位于柏井主街北,二进式院落。临街铺面宽五间,大门开在右偏侧,坐西向东。前院内有正窑两孔,门窗为将军柱石。正窑前建有东、西配房各四间,各分两室,屋顶为平顶式。后院仅存后门。
李家大院位于柏井主街北,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进式院落。与刘家一号宅院一样,临街铺面宽五间,偏右一间为大门与门廊。铺面后出檐、回廊、明柱,房顶为小青瓦覆顶硬山式建筑。东、西配房为各三间平房。第二进院和三进院已被岁月湮没,不见旧貌。
大公馆位于柏井主街北,坐北朝南,三进式院落。现仅存一进和二进院落,第三进院已不存在。大门临街已改造,进大门,东西两边为马厩,今已改造。过二门为二进院,有正房和配房。正房建在青石台基之上,坐北朝南,中间一间为客厅,两边各一间暖阁。房屋面宽五间,进深五檩,出檐、回廊、明柱,房顶为小青瓦覆顶硬山式建筑。正房前东、西配房各三间,进深四檩。
据说清朝康熙帝于1703年10月西巡时,曾在此驻跸,并写下《过固关》一诗。传说在风中悠远,史实却无从求证。
李家二号宅院位于柏井主街北,坐北朝南,三进式院落。前院、中院已改造,后院三孔正窑,当中窑为一明一暗式,中窑前墙建有搭牵,搭牵檐柱为方形石柱,石柱上刻有对联:“醉醒日初红几点梅花添逸兴,春浓诗未就数声鸟语助吟怀。”这家人的雅兴韵致,日常趣味,文蕴诗情,耕读书香在对联中鲜活,有趣的灵魂,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李家三号宅院位于柏井主街北,坐北朝南,三进式院落。前院、后院已改造,现仅剩中院,有过门一座,为四柱式,垂花门楼,雕刻精美。正房五间建于800厘米高的台基之上,前出檐为一两厢式。房顶为小青瓦覆顶硬山式建筑。东、西配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檩小青瓦硬山式建筑。
旧时的官家与私人接待机构用历史的声音告诉人们,当时的柏井四村,过往官员、文人、客商、邮差众多,留下了诗文碑记和传说佳话。据有关资料记载,郭子仪、韩愈、司马光、范仲淹、吕思诚、元好问、乔宇、王士贞、傅山、孔尚任、于成龙等都在此住宿并留有诗赋。康熙帝西巡驻跸柏井所作《过固关》的石碑就立在这里。
柏井四村的明清建筑风貌犹存,秦风汉韵绵延流长。风台垴烽火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灵大王庙、法华寺和平定窑即宋代瓷窑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建筑以法华寺和明灵大王庙为典型代表,特别是法华寺的正殿,据记载为北汉天会年间始建。
保留有深深车辙的西天门,是秦皇古驿道上著名的四大天门之一。这里的八叠坡是现存明清驿道保存最完整的地段,青石铺砌,坡大路缓,逶迤向上,走在上面,还能感觉到当年铺砌石路时的精湛工艺。路旁矗立的清嘉庆年间宋廷英捐银修路碑,清晰地讲述着过往故事。
在柏井共有12座庙,月月都有庙会。其庙宇之多,供奉神仙之全,已成为一大特色。元代自寿阳迁居柏井的刘家,早年就建有祠堂,现存为清代风貌。刘家祠堂位于柏井村南,坐南朝北。二进院落布局,里院台基上正房为主祀堂。台基下有东、西配房。前后院由石牌坊隔断。
柏井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每逢庙会及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工艺花灯和文艺展演,吸引着四乡八里的村民前来参与和助兴。魇马痹、迎财神、扭驾、黄河古阵、社火等,展现独特的地域特色。其中魇马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赴县展演不可或缺的主要节目。
在金龙山大王庙后殿前墙上镶嵌着一通石碑,上面镌刻着宣统年间五品衔岁贡刘毓藜总结的柏井八景——柏溪、青玉峡、镜山祠、法华寺、淮阴寨、金龙山、炳灵王庙、西天门。
光绪七年藩宪绍公(张之洞)路经此处,体察情形,捐廉委知州张彬开修避水歧路七道,上造避雨石窑七座。工峻,隶体亲书“避险、藏身”并勒石,该石刻所在的石川会就在距柏井驿一里许,青玉峡就位于其间。五里桥、翠蛟潭、大湾、卧云亭等奇美风光,或许都已被时代车轮荡起的滚滚尘埃所湮没,而相关的民谣、传说、诗句却以不同的形式在柏井流传。
柏井人从很早就开始整理柏井胜迹,建筑遗存,他们这种自觉的行为折射着传统村落散发出来的民间文化的魅力,也是他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真实体现,令人敬佩。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