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回望大同许家窑

回望大同许家窑

发布日期:2025-08-18 10:32 9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在中华远古文明演变发展的进程中,各个时期的古人类创造的文化如同瑰宝分布在华夏大地上,为探寻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研究资础。许家窑人和许家窑文化是其中璀璨的明珠,它们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惊世发现


  许家窑古人类遗址的横空出世与一次不经意间的发现有关。1973 年,大同市阳高县许家窑村东的梨益沟,当地群众在采挖 “龙骨”(古生物化石)时,偶然发现了一些奇特的骨头,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关注。当时在泥河湾一带工作的考古专家卫奇等人火速赶到许家窑村。在土层中,他们找到了一些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残片以及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这些发现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考古价值,仿佛打开一扇通往远古文明的大门,立刻引来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



  1973 年 9 月,著名学者贾兰坡在卫奇的陪同下来到许家窑实地考察。贾兰坡先生在考古学界久负盛名,在仔细研究化石标本后,撰写了《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报告,成为关于 “许家窑遗址” 的第一篇正式报告,标志着许家窑遗址正式进入考古研究的视野,引发了学界对该遗址的深入探讨和持续关注。


image.png

许家窑遗址文保标识牌


  从 1976 年开始,许家窑遗址的发掘工作全面展开,贾兰坡、卫奇等人对许家窑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包括古人类化石20余件、石制品 1.4 万余件,以及大量的骨角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些遗存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体质密码


  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顶骨11块,枕骨2块,连带4颗牙齿的左上颌骨1块,单体牙齿2颗。种类分属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肱骨、股骨、胫骨等,共计 20 余件,分属于10多个不同个体,其中既有成年人,也有青少年和儿童,性别有男有女。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材料的空白,为研究当时人类的体质特征、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许家窑人的头骨相当厚,厚度超过了尼安德特人的最大值,达到了北京人的平均值。顶骨曲率较北京人大。枕骨圆枕位置较高,不如北京人的突出。枕骨曲率较北京人大,枕外隆凸点和枕内隆凸之间的距离比北京人的小,均在尼安德特人的范围之内。许家窑人上颌骨粗壮,前鼻棘清楚,吻部的前倾程度中等,类似于尼安德特人。牙齿粗大,齿冠嚼面纹理复杂,和北京人的很相像。下颌骨粗壮,下颌体较高,颏孔位置靠后,这些特征也显示出一定的原始性。而牙齿的形态较为复杂,臼齿的齿冠较大,齿根粗壮,釉质较厚,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现代人相似的特征,如齿尖的排列和咬合方式等。基于此学界判断“有的方面接近于尼安德特人,有的方面像北京人。因此一般认为它具有从直立人向智人早期过渡的性质。”


  许家窑人的头骨高度有所增加,脑容量也较大,平均值约为 1400 毫升,接近现代人的脑容量范围,这表明他们的智力已进化到一定水平。


工具革命


  许家窑人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遗物最丰富、规模最大的遗址。从工具类型推断,处在北京人向峙峪人过渡的中间环节。从加工水平判断,许家窑人石器比北京人先进,不如峙峪的精细。 许家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较北京人明显进步。已出现用骨制作的工具。许家窑人利用动物的角从事挖掘工作。许家窑遗址还发现烧过的兽骨,但没有灰烬层,表明已经掌握人工取火的技术,不需要持续燃烧保留火种。


  与北京人比较,许家窑人的工具类型与加工工艺有所进步。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大量应用。石核分两类,一是原始棱柱状,多从打制的台面周围边缘入手进行加工,有的台面修理过,有的未经修理,外貌呈棱柱状。这类石核被看作是后期细石器中常见的棱柱状或锥形石核的原型。另一类为盘状石核,从砾石或石块的周围边缘向两面交互打击,使之外形成为具有弯曲边缘的圆盘,中心部分较厚,最大厚度与长度相等。石核两面有明显的石片疤。这类石核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过,不如许家窑的规整与典型。


  石片一般比较小,最小的约1克重,最大的只有120克。多采用直接打击法生成,推断许家窑人尚未掌握间接打制石片的技术。石片有通过自然平台打击的、利用台面凸棱打击的,还有垂直砸击的“两极石片”。材料多为脉石英,在周口店北京人和山顶洞遗址里普遍存在。


  刮削器主要用于砍削木枝或从动物骨上刮剃食物,许家窑人已经掌握多种刮削器的制作方法,能生产出直刃、凹刃、两侧刃、凸刃、龟背形、复刃等形状的的刮削器,一些刮削器的边缘加工成圆形刃口,与细石器中常见的“拇指盖刮削器”相似,推断为细石器的母型制品。


生存环境


  许家窑人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之间,年代距今12.5万年-10.4万年。许家窑人生活在远古的大同湖边。彼时的大同湖面积达 9000 多平方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包括今天大同市区及浑源、阳高、天镇、广灵等县,朔州市城区、怀仁、山阴、应县以及河北省阳原县、蔚县的一部分。


  许家窑人生存期,大同湖仍保持大面积湖水,形成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夏季湿润多雨,春秋凉爽干燥,适宜的环境为众多植物与动物生长提供条件,植物以松、云杉、冷杉、麻黄、蒿、藜科植物居多,动物有鸵鸟、鼠兔、中华鼢鼠、似步氏田鼠、披毛犀、野马、鹅喉羚等,为许家窑人的生存提供食物保障。打猎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1976年的考古发掘出土1056件球形器,材质有脉石黄、火山岩和石英岩。这些石球,最大的1500克,最小的不足100克,推断为制作飞石索的工具,主要用于狩猎。飞石索的出现是古人类进化史上一项重大发现,它表明人类应用工具的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高度,与弓箭的发明同样重要。利用飞石索,许家窑人可远距离攻击中小型猎物,食物来源得到进一步保障。


  由于地壳的变动,数万年前大同湖水渐退消失了,留下了横贯东西的桑干河水。大同湖的消失客观上推动许家窑人走向更远地方,将文明的火种从大同湖向远方播散。


承上启下


  中更新世末期,地球气候变暖,人类演变发展进入“古人阶段”,开始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对应旧石器时代中期,代表有大荔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等。在大同湖畔,许家窑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承担起从北京人向峙峪人过渡的重要角色,勾勒出古人类从燕山地带进入大同盆地繁衍生息的画卷。


  许家窑的尖状器类型与北京人遗址、周口店遗址发现的非常接近,从石片的底端(台面处)顺着两边向上,将另一端加工成尖形,有齿状、椭圆、 鼻形双向、喙形等类型。在周口店第15地点(旧石器时代早期)、萨拉乌苏遗址、峙峪遗址和华北许多细石器遗址出土过同类石器中都曾发现,表明许家窑人与北方古人类之间有着密切交流。


  考古学家贾兰坡认为,华北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即匼河—丁村系、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许家窑周边遗址群的陆续出现,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实证支撑。目前,许家窑人被学术界定论为周口店中国猿人的后裔,“是北京人文化的继承者” ,是一种过度类型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早期的中国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使人类进化与文化渊源的探索得以完整。”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