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关公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鲜明符号

关公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鲜明符号

发布日期:2025-08-15 10:17 12人浏览 文章来源:运城日报

  汉末蜀国名将关羽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他忠肝义胆、智勇双全,成为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三达德”与“五达道”的典范;文学与戏剧中的关公,仁爱、勇敢、忠义千秋,以关公文化的形式,深入人心,成为民族精神的内在符号;民间信俗里的关公文化与“关圣”信仰,则内化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元素,激励着海内外华人。


历史上的关羽


  关羽(160~220),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蜀国名将。他早年跟随刘备从军,剿灭黄巾起义,直至“三国”蜀正式建立的前一年被杀。他东征西战,功勋卓著,智勇双全,忠义千秋,为蜀国的建立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开创“三国”这样一个历史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一个影响了历史的真实人物,关羽一生的战绩与功勋、为人与作风、品格与个性,在日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及众多戏曲、评话中,以“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等众多关公故事,得到全面展现。当然,这些故事里,文学与演绎的成分很多,但亦具极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上真实的关羽究竟是怎样的?这是一切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与民间信俗的底本与依据。所幸,我们有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三国志》存世,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人物关羽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三国志》的撰者陈寿是蜀汉史官,熟谙蜀国历史,与传主关羽几乎是同时代人,略晚几十年,对这位故国英雄前辈了解甚多且崇敬有加,故对关羽的记录尤为用心。《三国志》注者裴松之,历仕东晋及南朝宋。宋文帝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裴松之苦心搜求、广采博引,收集的原始材料达150多种。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3倍,补充了原书记载的遗漏,纠正了某些明显的错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裴注”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使其成为研究三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这都决定了历史上的关羽在《三国志》里的记录较为翔实可靠。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复盘关羽波澜壮阔的一生。关羽早期跟随刘备平定黄巾军,立有军功;后随刘备入蜀,东征西战;曾被曹操生擒,一度降曹;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后复归刘备;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亦被尊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得知曹操与孙权交恶,派遣关羽前往荆州与孙权结盟;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并授予符节和斧钺;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背弃盟约,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成都关羽墓。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或魂归山西)”。


  《三国志》“蜀书六”为“关张赵马黄”合传,记录了蜀国名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英勇善战与不世战功,尤以关羽本传最为翔实且文笔生动。在惜墨如金的《三国志》体例中,陈寿用了1000多字为关羽立传,记录、描写关羽行状;裴松之亦用2000余字为之作补注、解释与评论,基本完整呈现了关羽的一生,成为后世众多文学、艺术作品讲述关公故事的底本与蓝图。


文学与戏剧中的关公


  关羽死后,关羽的故事却不胫而走,民间对关羽的喜爱与信仰逐渐兴起。作为中国二十四史中最重要的所谓“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影响日隆,关羽的形象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到南朝陈及隋唐以降,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人们已不习惯直呼其名,而更常用关云长、汉寿亭侯、美髯公、关公来敬称他。从此,关公形象与关公文化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鲜明符号,深深镌刻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中。而不断擦亮这一符号的是无数大众化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尤以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影响最大。


  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被誉为中国章回小说之鼻祖。他根据陈寿《三国志》及大量流传于民间的三国故事,最终创作出不朽名著《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有天下“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司马炎最终“篡魏”建立晋朝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具体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以这段历史上发生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著名战役和曹袁逐鹿中原、吴蜀联合抗曹等重要历史事件为纵线,连缀起曹操、袁绍、司马懿、孙权、周瑜、鲁肃、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一系列历史人物,上演“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土山三约”“吕布戏貂蝉”“周瑜打黄盖”等一系列三国故事,完整再现了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关公的形象正是在这一系列风云际会的历史事件和一系列精彩绝伦的三国故事中树立起来的。罗贯中用如椽巨笔为我们描述了关公智勇双全、忠义千秋的光辉形象,感召了无数中国人。


  随着《三国演义》小说的流行,三国故事,尤其关公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基本以《三国演义》为底本,各种话本、评书、戏曲、连环画,直至今天的电影、电视剧,各种通俗性、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对关公形象广泛传播,使关公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仅以影响最大的京剧为例,赞美关公的京剧剧目就有《斩熊虎》《桃园结义》《造刀投军》《斩华雄》《屯土山》《赠袍赐马》《白马坡》《诛文丑》《阅军教刀》《破汝南》《灞桥挑袍》《过五关》《收周仓》《古城会》《收关平》《火烧博望坡》《汉津口》《樊城会》《华容道》《战长沙》《单刀会》《取襄阳》《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走麦城》等27个之多。


  这种民间的文化宣传,使关公的形象日益高大,直至发展为内涵丰富的关公文化,乃至“关圣”信仰。


民间信俗里的关公文化与“关圣”信仰


  历史人物关羽作为汉末蜀国大将,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忠肝义胆、智勇双全,深受当时人的敬重和后世人的敬仰。由于集中在关羽身上最突出的品质忠义、仁爱、勇敢,十分契合儒家文化价值观中“三达德”“五达道”之核心价值,故备受儒家文化所推崇,致使关公文化成为儒家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关公文化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深刻根源。


  所谓“三达德”,是说三种最普遍、最重要(故谓之“达”)的品德,即“智、仁、勇”。《论语·宪问》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所谓“五达道”,是指五种基本人际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关系与准则被视为天下之通理,遵行方能通达,故谓之“达道”。《礼记·中庸》载:“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关公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忠义、仁爱、勇敢,即智勇双全、忠义千秋。这几乎是对儒家“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的最好注解,因此得到民众的喜爱与官方的倡导这种双向的加持,使关公文化逐渐深入人心,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鲜明符号,固化于民族精神结构中,难以抹去。关公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武圣”关公与“文圣”孔子齐名。关公文化也最终走向“关圣”信仰,这一过程是逐步实现的。


  第一,官方的褒封。从南朝陈到隋唐,民间对关公的信仰逐渐兴起。适应这一社会思潮,到北宋徽宗年间,正式赐封关公为武安王。大致褒封情况如下: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褒封昭烈武安王;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褒封义勇武安王;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褒封壮缪义勇武安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褒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褒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朝,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褒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褒封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清朝,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褒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褒封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又加封关公为“山西关夫子”;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褒封“灵佑”二字;清仁宗嘉庆十九年(1814)褒封“仁勇”二字;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褒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褒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第二,宗教的加持。佛教与道教两大宗教先后将关公奉为神灵,进一步推动了“关圣”信仰的广泛传播。汉传佛教对关公的信仰只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及供奉仪轨;而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道教将关公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第三,关帝庙的广泛修建。与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庙相酹,武庙“关帝庙”同样遍布中华大地。这对弘扬关公文化、增益“关圣”信仰,起到极大的普及与推动作用。可以说,关公文化与“关圣”信仰,已经融汇于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民族精神的内在元素。


image.png

▲解州关帝祖庙


  第四,祭祀文化、庙会文化的普及宣传。关公被神化为“关圣帝君”后,其职能广泛,包括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招财进宝等。因此,祭祀关公的活动从帝王、官府到民间都十分活跃,形成了丰富的关圣祭祀文化。庙会又称庙市,原是围绕庙宇所发生的群众性信仰活动。在庙会中,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和商品交易为庙会增添了热闹的气氛,也成为敬奉“武财神”的商民们喜欢出入的场所。


  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关公文化与“关圣”信仰。民间所供奉的“关公”也被台湾地区的信众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亦多加崇祀。伴随着华人在海外的发展,关公文化也在各个海外国家广泛传播,关帝庙几乎遍布世界,关公文化真正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


  2008年,“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同观音文化、弥勒文化、妈祖文化等民间信俗一样,关公文化也一定会在中国人的文化信仰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