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文化中国行——非遗三晋】朔州大秧歌:梨园琼枝承古韵

【文化中国行——非遗三晋】朔州大秧歌:梨园琼枝承古韵

发布日期:2025-08-11 10:53 3023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明天老爷三十大寿到,常府里张灯结彩真热闹,平阳城就数俺家门楼高……”7月30日,在朔州市窑子头乡井子窊村,朔城区大秧歌剧团免费送戏下乡,演员们激情演出大秧歌《八珍汤》,悠扬婉转的演唱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饰演剧中常知府夫人的青年演员谭慧娜告诉记者,她从小受爷爷奶奶影响,对大秧歌情有独钟,2015年正式成为剧团一名演员。10年来,她在多个剧目中饰演主要角色,已经演出大秧歌上千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朔州大秧歌,我非常骄傲。”


image.png

演员们在舞台上激情演出朔州大秧歌《八珍汤》。


  朔州大秧歌形成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末民国初,兴盛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唱腔优美、高亢有力、抑扬顿挫,集中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借鉴了其他戏曲的唱腔结构和曲调,形成了独特的板腔与曲牌相结合的“综合体”。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既能独立演唱、自起自落,又能多曲连接反复演唱,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泥窑》《双罗衫》《三进士》等优秀传统剧目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37岁的李鹏是一名花脸、老生演员,从艺十几年来,曾担纲众多主角,也出演过许多配角。谈及对朔州大秧歌的理解,他说:“舞台上,有很多角色诙谐幽默,有很多剧情跌宕起伏,有很多桥段使人开怀大笑或催人泪下,我不敢有丝毫马虎,努力演好每一个角色。”


  朔州大秧歌在清初有《金哥报喜》《三复生》等30多个剧目,为做好保护、传承和发展,近几年恢复了《明公断》《日月图》《算粮登殿》《卷席筒》《泥窑》等传统剧目,新创作了大秧歌现代小戏《三亲家》《看庄园》和大型现代戏《山里的女人》、精准扶贫题材现代戏《情系黄坡梁》、扫黑除恶题材剧目《较量》等20多个剧目,为观众送上了一场场文化大餐,亦收获累累硕果。1990年,传统剧目《泥窑》走进北京,收获较高评价。2019年,该剧目受邀参加了“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22年,新编大秧歌历史剧《尉迟恭》入选杏花奖新剧目奖提名剧目。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朔州大秧歌保护传承力度持续加大。2014年,朔城区成立了大秧歌传承研究中心。2021年,剧团所有演职人员参加了山西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大秧歌传承研究中心由差额、股站级事业单位转为全额、副科级事业单位。朔州市朔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段高志表示,朔州大秧歌丰富的内容、突出的地域特征和传承历史,在中华戏曲中独树一帜。保护、传承和发展朔州大秧歌,不仅是对中国戏曲史的丰富和完善,更能对丰富世界戏曲史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image.png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供稿:马占富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