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用图像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 ——《云冈研究院院藏文物图录——北魏卷》印象

用图像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 ——《云冈研究院院藏文物图录——北魏卷》印象

发布日期:2025-07-25 10:24 301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云冈研究院院藏文物图录——北魏卷》封面


“传祚无穷”瓦当(北魏)


  泥塑菩萨头像(北魏)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近日,由云冈研究院编著的《云冈研究院院藏文物图录——北魏卷》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云冈石窟窟前、山顶及鲁班窑石窟历次考古调查发掘出土和采集发现的北魏时期典型文物,以展现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王朝在平城时代倾力打造的文化圣境,其凝固于石壁间的艺术瑰宝,正是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立体史书。相关人士表示,《云冈研究院院藏文物图录——北魏卷》的出版,不仅为学术界带来了一部厚重丰富的文物图集,更以视觉冲击与学术深度为媒介,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这段文化碰撞融合的复杂历史图景。


  翻开图录,那穿越千年的石佛目光首先攫住了读者的心。全书分三部分:“真容巨壮”“灵岩巍凝”“法相绵延”。在第一部分,重点汇集第14至20窟、第9至13窟和第3窟窟前遗址出土采集遗物。1956年,大同市古迹保养所在整修第20窟前积土时出土《昙媚造像题记》碑文10列,存109个字,依稀可辨105个字。《昙媚造像题记》用笔圆润,结构雄浑,与历来被认为是“北碑之冠”的北魏大书法家郑道昭《郑文公碑》相媲美,堪称魏碑书法中的极品。游客步入云冈石窟,首先领略到的就是昙媚造像碑记的独特魅力。


  第20窟主佛凝望远方,其浑厚身躯与古朴面容,彰显东方佛教包容大气、笑纳天下的神韵。其旁边西立佛一直成为众学者研究探讨的话题。1992年,考古人员在第20窟窟前地层发掘出土众多残块,后又逐步辨认出残块上存有西立佛右腋下衣纹、左胸部手握衣角、右腋下至右臂转折处衣纹等图案,相关研究专家据此绘出线描图和三维拼接图,数字中心人员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设计出西立佛原状假想图。现在,一代代云冈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西立佛拼接取得显著成效。


  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在该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81年,在距离云冈石窟很近的小站村花屹塔台发现了封和突(438—501)墓,墓志铭为碑形,墓志刻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石质极好、书刻俱佳,这些因素考虑在一起,对第20窟的坍塌时间、修复时间,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云冈与龙门之间的关系等,都会有新的认识。云冈石窟考古工作所获的北魏时期的文物主要为石雕和泥塑造像、建筑材料以及生活用具三大类。其中‘传祚无穷’瓦当按字面意思当然可以直白地理解为祈祷国家安宁、皇权永固,但如果结合昙曜所译《大吉义神咒经》中有‘如是诸圣,我今归依。以此实语,拥护帝主,延祚无穷’的经文,也许昙曜译经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翻阅《云冈研究院院藏文物图录——北魏卷》,我们对云冈石窟第20窟又有了新的思考。


  在图录中,北魏艺术中鲜卑印记同样浓烈而独特。那些供养人形象,身着典型的鲜卑服饰,窄袖束腰、腰系革带,在石壁间定格了鲜卑族群的日常风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早期佛像身着的“褒衣博带”式袈裟——宽大飘逸,衣襟交叠,胸前系带垂下。这并非纯粹的佛教服饰,而是鲜卑贵族在汉化进程中主动吸纳的中原士大夫常服样式。孝文帝推行的衣冠改制,其精神指向在佛陀身上获得了超越凡俗的神圣象征。图录中供养人谦卑姿态与佛像庄重神容的并置,无言诉说着北魏统治者借助佛教艺术建构统治合法性的深层意图——佛陀的衣装,成为帝王意志在信仰空间中的神圣延伸。


  图录所汇集的文物图像,更清晰揭示出平城作为丝绸之路东端枢纽所吸纳的繁复艺术元素。石窟装饰中频繁出现的联珠纹、忍冬纹,其流畅线条与繁复组合明显受到波斯萨珊艺术风格熏染;某些菩萨像佩戴的华美璎珞,其精巧结构与层叠垂坠的样式,亦可见东西方造像艺术互相影响的遗痕。云冈石窟艺术因而成为一个宏大的熔炉,将印度、中亚、波斯及中原的多元艺术语言熔铸成一种崭新的视觉表达。


  然而,图录所呈现的“融合”,远非后世想象得那般温情脉脉、水到渠成。在那些菩萨造像的细节中,我们看到的是多种文化元素并存带来的融合之美。一尊造像身披源于印度传统的轻薄天衣,而裙摆的厚重褶皱处理却透出草原服饰的质感;其面庞轮廓带有犍陀罗式的立体深邃,而唇边那一抹若有若无的微笑,又分明呼应着中原艺术对含蓄韵味的追求。这种并存而非完全交融的状态,恰恰揭示了文明交流的真实质地——它不是相互消解,而是在碰撞中各自保持特性,在张力中寻求新的表达。


  “灵岩巍凝”部分讲述2009年至2012年云冈石窟山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出土的遗物,以及1993年山顶东部北魏佛教建筑遗址。“石雕双面造像龛”“石雕胁侍菩萨像”“石雕莲座”“石雕背光”“石雕塔刹”“石雕须弥塔座”“浮雕石板”“石龟”以及部分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具在这一部分都有详细的图像解读。


  通过《云冈研究院院藏文物图录——北魏卷》这本书,我们再一次印证了云冈石窟考古工作所获得的北魏时期重要文物——石雕和泥塑造像、建筑材料以及生活用具,完美诠释了云冈石窟院藏文物的精髓。


  鲁班窑石窟的“法相”绵延出云冈石窟的特别景观。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吴官屯石窟、鲁班窑石窟并入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鲁班窑石窟位于云冈石窟西约700米的十里河南岸,云冈石窟学者依据造像风格判断其开凿于北魏中期,是云冈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洞窟3个,2018年相关部门对石窟进行保护性修复。《云冈研究院院藏文物图录——北魏卷》从更多细节对石雕佛首、石雕立佛、石雕佛手、合十手、石雕千佛龛、坐佛龛像、交脚弥勒菩萨龛像、双面菩萨像、石雕化生童子像等进行了图像解读。


  用图像解读云冈研究院院藏北魏文物,这本书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是云冈图像资料的精心汇编。但它又不完全是资料的汇编,这本书如同置于我们手中的一把钥匙,开启了对那个伟大时代的重新理解之门。图录中每一处“刻痕”,都是文明相遇时迸发的火星;每一次“雕琢”,都是对文化的敬畏与包容。一幅幅图像,一件件文物,其中蕴涵的故事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民族融合”这一宏大历史命题——云冈石窟其实是一场多种文明在碰撞中对话、在张力中共存、在冲突中重生的壮阔实验。




文字:赵永宏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