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记忆中的大同丹桂堂笔庄

记忆中的大同丹桂堂笔庄

发布日期:2025-07-02 10:32 603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image.png

image.png


  每当走过大同古城的大西街,那棵早已消失的丹桂树似乎仍在记忆中飘香。这里曾经有家老字号——丹桂堂笔庄,它不仅是一家店铺,更承载着几代大同人的文化记忆。


  1921年的夏天,安徽商人郭银凯在大同大西街28号挂上了“丹桂堂”的招牌。这位南方来的生意人特意从家乡移栽了一棵丹桂树栽在店前。每到金秋时节,淡雅的桂花香便弥漫整条街道。来往的行人总爱在树荫下歇脚,闻闻花香。


  那时的丹桂堂可算得上是大同城里的“高档文具店”。34万银元的注册资金,在当年堪称巨资。1929年开张的另一家三义堂笔店,资金只有它的二十分之一。


  走进丹桂堂,玻璃柜台里整齐摆放着各式毛笔,从学生用的普通毛笔到文人墨客钟爱的精品,应有尽有。丹桂堂的毛笔之所以出名,全凭老师傅们的精湛手艺。制作一支好笔,要经过整整126道工序。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们的“狼毫苘胎笔”:先用北方特产的黄鼠狼尾毛做笔锋,再用苘麻纤维做衬垫。这样做出来的毛笔,吸墨均匀,书写流畅,据说能“蘸一墨,书百字”。


  听父亲说,他小时候跟着大人去买笔,总爱趴在作坊的窗户上看师傅们制笔。师傅们先用特制的梳子梳理狼毫,接着将处理好的苘麻细细地缠绕在笔芯上,最后在笔杆上刻字。


  大同有个老习俗:孩子满月剃头后,要把胎毛保存好。城里人爱把胎毛送到丹桂堂,请师傅做成胎毛笔。笔杆上会精心刻上孩子的名字、属相和生辰八字。我家表姨就有一支,笔杆上刻着“庚寅年腊月初八”,如今传给了她的孙子。这些胎毛笔不仅是写字工具,更是承载着家人祝福的纪念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丹桂堂迎来了最红火的时候。那时的小学生都要写毛笔字,几乎每个学校的教务处都会统一到丹桂堂采购毛笔。记得我们用的“小白云”毛笔,一支才几分钱,却能用上大半年。老师要求作文课必须用毛笔写小楷,调皮的男生总把墨汁甩得到处都是。放学时,经常能看到一群“小花脸”。


  随着时代变迁,钢笔、圆珠笔逐渐取代了毛笔。丹桂堂那棵标志性的桂花树也不知何时被砍掉了,笔庄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落幕。如今在大同城里,已经很难找到纯手工制作的毛笔了。


  偶尔在古玩市场看到一支老毛笔,笔杆上居然有“丹桂堂”三个字,忍不住有点激动。如今,知道“丹桂堂”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文字:刘印军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