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纸本设色) 125cm×250 cm 2025年
拈花一笑(金箔设色) 50cm×50 cm 2024年
树下对画 (纸本墨色) 69cm×120cm 2025年
由中央美术学院与云冈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市房山区委宣传部、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大同云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在云冈石窟景区云冈美术馆开展已有一个多月。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平均每天有1万余人次观展,受到各地游客的一致好评。
从美术馆观展到石窟内看窟,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双向奔赴。以拓片为基础的创作过程,观众感到艺术家好像一名“考古者”,以笔墨为铲,从历史的断层中打捞文明和智慧的星火。在拓片上进行二次创作,令刻石文字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古朴雄浑、苍茫大气的北朝碑刻之风正与云冈石窟北魏时期惊世绝伦的石窟艺术遥相呼应。
当180米长的绢本长卷心经作品高悬呈现于“心迹”空间中时,观众需举头仰望,环绕其四周进行全方位观赏,这种与观众通过“心经”产生共鸣的观展方式,正好传递出致敬传统文化的无限力量和对书法艺术的坚持与热爱。
《树下对画》的灵感源于云冈石窟第5窟门拱上方两侧的圣树浮雕。该作品巧妙地将字迹幻化成菩提树的枝叶,蔓延而出,树下留白处则藏着觉悟者静坐的身影。墨色浓淡之间,表达的是“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的通透与深远。密密麻麻的魏碑文字以《妙法莲华经》为蓝本,表达了艺术家字里有画、画中悟禅的深刻意境。
将一整部《金刚经》书写成宝塔的形制,密密麻麻的文字散发着“般若”之光,文明的密码塑成庄重的塔身,笔墨优雅从容,点画精到遒润,结体宽博自然,淡然之意趣跃然纸上。一名观众说:“以超然写意契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金刚般破除对形式的执着。若能以‘无住’之心生活,便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到彼岸的智慧。”
用艺术化的当代语言从新的角度阐释云冈雕刻艺术,呈现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视觉体验。宿白先生曾说:“云冈是鲜卑人用石头刻写的建国史。”胡服匠人的铁凿、西域画师的丹青、中原文士的题记,在岩壁上交织成多元共生的图腾。云冈的佛像会老去,但匠人骨血里的创造力永远年轻。当观众站在作品前,能够触摸到北魏凿石的力度;从一片留白的虚空里,望见多民族共绘的星河——这便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实践。
文字:赵永宏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