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绛州古城西南行约25公里,有一碧草掩映、花木葱茏、汤泉淙淙之村社,为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老村口北一大庙悄然入目,即北池稷王庙所在。
位忝国保序列的北池稷王庙,因了文旅之风,日渐其兴。游客观其形,溯其源,不免探究,这北池稷王庙究竟起于何时?据正殿内存迹,为明弘治,清康熙年间重修之遗存。考古者追溯其肇造年代,断言其不过初唐。这还是因了当地州志的记述,其文凿凿,“北池,旧称北石庄。创建初唐,名赵家寨。”庙附于村社而起,若州志不谬,此言当为信史。
势奇峻 入诗入画
或许是因了一贯的风俗,也或许是循了风水的讲究,在新绛汾南各村,庙宇建于村寨西北位置者居多。北池稷王庙高居于该村西北高垣之上,舞台南基下就是三亩多池塘。
庙的四周均为平地,这么突兀地出现这一高垣,是筑池塘堆土成岗,还是天造地设而成,不得而知。然而庙筑于此,三面临沟,一面居渊,虽不说壁立千仞,亦是平地起蛟,若细线垂石状,以势夺人心魄。尤其南面是戏台的后墙,以二丈余盘石为基,直上直下,每到雨季,池塘水满,戏台整个台基没入水中,然而却是数百年稳若泰山,让人不由称绝。东面临沟,用普通青砖护坡,以直角起基,高约三丈,数百年间,固若金汤,以至青砖之表,苔藓层层叠叠,亦为奇观。这便是稷王庙之“势”。而这“势”,又如巨笔描画出北池稷王庙超凡脱俗的景致,包含了中国传统文人乐山乐水的精神世界。
20世纪50年代以前,池塘西有10余株壮汉合抱之木——青叶杨,盛夏之际,浓荫匝地,微风吹过,万千树叶如骏马奔腾,又若惊涛拍岸,人行其间,凉风习习,顿消酷暑之气。入秋,则是一团金黄映衬蓝天白云,所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说的是如此贴切。
在池塘的东北角紧贴稷王庙大门下,一棵老杨柳执拗“端坐”在水中近500年,只有到了冬天枯水季,人们才能窥见它壮硕身躯的全部,4个壮汉合在一起才能抱得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在它的身上留下了如刀刻般的痕迹。虽然树身的中央已枯萎成洞,但这并不妨碍它每年的郁郁葱葱。每年的盛夏季节,它茂盛的树冠几乎覆盖了池塘三分之一的水面。这老柳和那白杨,为稷庙增添了无数人间世俗气,也为从它们身旁走过的、一代一代的北池人增添了许许多多快乐的情绪。500年岁月更替,500年生生不息。
艺精湛 入典入册
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的成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北池稷王庙一下进入国保文物序列。除了所建时代的建筑特色突出、保存完整等国保文物必需的基本价值外,北池稷王庙的布局特色,以及让业内人士叹为观止的砖雕和木雕艺术,让它自身的文物保护价值一跃而升。
北池稷王庙之美,一在思维之美。取自然之道,在顺乎自然中,凸现人之巧思。二在技艺之美。美在木雕,美在砖雕,化平常为神奇。
走进稷王庙大院,除了玲珑别致、展翅欲飞的玉皇楼等古建外,西偏殿装饰华丽的兰额,普拍枋布满了做工精细的彩色木雕。我所以称其“布满”,是因为一幅立体的壁画,故事与故事间过渡自然,飘逸在云端的神仙,用镜头放大去看,那宽的额头、白的发丝,都在放大当年木作工匠的杰出手段。那丰硕的牡丹展开了雍容的花瓣,依旧把那飘了500年的芳香,大方地送到人们的面前。让今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那和木作一样精彩的彩绘,为何到今天依旧那么灿烂?专家们各有其说,但人们看到的是技艺和材料的精彩与不凡。
说完木雕之美,再看砖雕之奇。
在戏台背后的山墙上,镶嵌着一块60多平方米的砖雕。它由几百块小构件共同组成,四周绕以几案、花瓶、牡丹等吉祥图案,取吉祥平安之意,最下边的图案是18只猴子,取福禄久久。最耐人琢磨的是它的中间,是一道半开的门,露出一笑容满面的妇人。金元风格扑面而来,有人据此认为这是从墓中挪来。其实不然,2015年北池稷王庙大修期间,对该砖雕进行清洁时,在一块构件中发现了工匠的名字。原来是与北池村相邻的稷山县七级村孙姓工匠所为。所以有这样的传言,那块半掩的门缝与妇人的笑脸,这在金元墓葬中多有发现,而这种风格能出现在一座庙宇的装饰里,这怕也是北池稷王庙的神奇之处吧。
事传奇 秋风云天
有关北池稷王庙最精彩的故事,莫过于《两工匠打赌》和《十八举人起戏台》。
所谓《两工匠打赌》,是说在稷王庙西偏殿木作工开始时,画工夸海口说:“你木匠能雕到哪里我就能画到哪里。”木工不言,埋头开始雕人物。果然是他雕到哪里,那画工就彩绘到哪里,甚至云端里飘逸的仙翁的根根白眉,画工都绘得根根入目。面对人们的阵阵叫好,画工脸仰得更高了,木工依旧不言,雕的牡丹层层叠叠,叶子相互穿插,最让人称奇的是,雕的太湖石洞里,竟探出一只促织的头。画工越看眉头越紧,这如何下手?最后只好认输:“你们另请高明吧!”故事的真伪姑且不论,但它留给后人的是工匠们不朽的艺术精品。
《十八举人起戏台》在一代代北池人中口口相传。这戏台的背后,是北池村的池塘,也就是说戏台的地基是常年泡在水中的。那为什么要把戏台建在池塘边?原来这是有讲究的。据说,戏台建在水边,唱戏时,梆子、唢呐、二胡之类声从水中穿过,顿时变得清冽、醇厚,唱腔也更加激越、高亢。如同加了一个音箱一般。如是,唱者过瘾了,听者也舒坦了。但最初却让工匠们蒙了——水中建,如何起?
于是在村民自己的故事里,便有了《十八举人起戏台》的传说。传说中,建戏台先后起了5次,每次到立木时,就轰然坍塌。这可难住了匠人。正在无计可施之时,恰有一游方的道人从此经过,见此情景,嘴角泛出一丝平常人都难以觉察的笑意。游方道人给出法子果然神奇:5年后,北石庄(北池人古称)必出举人18名,也只有这十八举人能镇住地基的煞气,让这18个举人捐18个碌碡,戏台必然顺利建起。五年后,施工的维那头如法炮制,大庙的戏台终于建了起来。
这个传说,过去北池人几乎尽人皆知。我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讲了这个故事后,还专门到池塘边去数那压在戏台地基下的碌碡是不是18个。我相信,和我一样好奇的北池人绝不止我一个。讲故事的人一辈又一辈,18个碌碡依然尽职尽责地扛起戏台一年又一年。
大庙,至于北池人不仅是地标,更是信念与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扫荡时,曾到北池村欲拆毁大庙取木材,北池乡绅杨乐仁,忍痛用村里别的小庙的木材换回大庙的安宁。
对一代又一代北池人来讲,稷王庙已经伴随他们走过了无法计算的时光,早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