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魏的风吹过平城,当武周山的岩壁凿出第一道裂痕时,历史的回音便在此刻凝固成永恒。当59000余尊佛像化身信仰图腾,当《相遇大同》的目光一眼千年、深情凝望,在此刻,梦回北魏,聆听一场千年佛国的呼吸与回响。
岁月流转,1500年前,昙曜牵着白马走过平城,佛与帝的命运便在此交织。石屑纷飞中,五座洞窟如莲花般绽放,佛陀的面容刻着鲜卑帝王的眉目——坚韧的道武、清瘦的文成、刚毅的太武……昙曜五窟,是佛国的起点,也是北魏皇权向苍穹投掷的永恒宣言。
一眼见千年,当我们的镜头聚集云冈,每一尊佛像皆在微笑。第5窟的胁侍菩萨低眉含笑,唇角如新月般含蓄内敛;第8窟的“网红菩萨”酒窝荡漾,是短视频时代镜头下的治愈系表情包;第19窟主佛的笑容威严如刀,右手施无畏印,隔空击掌,穿越千年;第17窟交脚弥勒却笑意朦胧,不失威武庄严;第20窟的露天大佛嘴角微扬,似看透人间所有悲欢,最动容的是,那些拇指大小的微雕佛像,在巨佛的衣褶深处尽显一抹超脱笑意。千佛尽笑,是鲜卑帝王对历史的微笑,工匠对石头的微笑,游客对镜头的微笑,在武周山的岩壁间交织成一个美妙的微笑佛国。
“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云冈的岩壁上,刻满了文明碰撞的火花。五华洞的雕饰精美,五彩斑斓。第12窟“音乐窟”箜篌、琵琶、排箫等28种乐器跨越地域界限,龟兹的鼓点与鲜卑的号角在佛陀低垂的眉目间共鸣,凝固成北魏盛世的交响。昙曜五窟场面开阔,宏伟壮观。第18窟的弟子群像,梵相与汉貌交错,袈裟下的手掌或合十或垂落,暗喻文化的多元共生。第20窟露天大佛,鼻梁平直、薄唇微抿,是袈裟斜披的“东方美男子”。中期洞窟中,褒衣博带的汉式风格取代了胡风梵相,飞天飘逸如流云,眉眼含笑,预示了隋唐艺术的飘逸。
“阅尽万卷尊北魏,平生只为拜云冈。”“阅尽万卷”后方知,北魏的伟大不在疆域之辽阔,而在其以肉身重塑文明的悲壮;“拜云冈”的本质,亦非宗教朝圣,而是对文明韧性的不变信仰。今日的我们又见云冈,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正编织新的传奇。半数洞窟已完成三维扫描,AI技术复原风化残缺的纹饰,3D打印让文物成为文化传播的“移动名片”。
“从这里走向大唐”,从哪里?从北魏,从平城,从云冈。从北魏拓跋鲜卑的皇权图腾,从平城浩浩汤汤的造像运动,从云冈真容巨壮的恢宏气魄。云冈之美,在每一尊低眉浅笑的佛像里,一眼千年,世界在这里走向大同。
文字:王东蕾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