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试开馆

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试开馆

发布日期:2019-10-16 11:32 1544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1.jpg


  今年国庆期间,作为大同博物馆的又一座分馆——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试开馆,从多个方面向游客和市民展现大同铜造艺术与文化发展历程。该博物馆用七个展厅、四个单元展示大同地区明清两代六百余年的铜造技艺,其中包含了明清时期仿制商周青铜彝器、宣德炉、文房闲赏及蒙汉商业交往历史,充分反映了古都大同在明清时期商业兴盛、人文鼎盛、民族融合的繁荣景象。


铜造艺术亮相古都


  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大同古城县楼北街11号、12号两处四合院内,占地面积998.5平方米,为明清风格,设有七个展厅。展馆以“铜耀大同——明清大同铜造艺术陈列”为主题,分为“古韵新风”“炉火纯青”“燕闲清赏”“奢华铜享”四个单元。


  在第一单元“古韵新风”中,展示了包括明清时期的大同博物馆藏的乳钉纹铜鼎、双耳蕉叶纹铜尊、铺首衔环铜尊以及太平有象铜尊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承载着“礼治”功能的青铜器逐渐平民化。此时铜器不同于夏商周时期具有严格的制作规范及用途,铜器的制作与使用范围都有了很大的扩展,结合了时代文化与地域风格,明清铜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制作风貌。


  从古至今,无论作为国之重器,还是文房香具,处处都有铜炉的身影。铜炉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民间就已有了焚香所用的“博山炉”,至明清时期,铜炉的制作到达顶峰,尤以“宣德炉”享誉中外。第二单元的“炉火纯青”就展现了宣德炉博大精深文化与精湛的制作工艺,包括象钮带盖铜熏炉、狮钮铜熏炉、双龙耳狮钮铜熏炉等大量重点展示文物。


  铜器以其便携、耐用、易保存的优点深受草原民族的喜爱,地处北地的大同,历来是多民族融合之地,受草原民族的影响,铜器一直备受大同民众的喜爱。第三单元的“燕闲清赏”、第四单元的“奢华铜享”充分展示了铜器逐渐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相融合,使用铜器成为大同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当地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大同制铜始于东周时期


  大同铜器历史悠久,在大同地区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可查文献记载:大同制铜始于东周时期,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大同与铜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历史上,大同就处于“天然屏障全晋肘腋神京”的战略咽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铜行业一直都是大同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手工工业门类,铜器制造经历了由皇家兵器、礼器,到贵族的日用与工艺器具,再到民间日用器皿的发展历程。


  明清之际,当地的生产、生活、商业和频繁的对外边境贸易使大同地区日渐繁荣起来,社会生活和日常的民间民俗风情亦愈来愈丰富,正如方志所记载:“大同虽涉边徼,商旅辐辏,以浮靡和炫耀,尚侈而少质,实安分而鲜争讼”。在可考的历史文献古籍中也有对大同铜器使用的相关记载,民间也一直流传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的说法。大同铜器工艺精湛,经久耐用,品种齐全,虽然隶属汉地传统工艺品,但是由于大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受到蒙古民族及晋北地方等元素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多种文化的结晶,代表大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超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同铜器依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大同访问。在宴会上,蓬皮杜被大同铜火锅所吸引,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周总理说:“喜欢就送你一个”!于是,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大同铜火锅便作为国礼赠送给蓬皮杜,成为中外交流史上的精彩一笔。


  1985年,大同市金属工艺厂设计制造出镀银仿古宫廷铜餐具——铜火锅,获得中国第六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国家经济委员会为新产品颁发的“金龙奖”等。21世纪以来,大同铜器业以传统为依托、创新谋发展,迸发出新生机,涌现出许多新工艺。王友文兄弟破解了混铜工艺难题,使紫铜黄铜互熔得以实现,并成功融合到铜器的创作中去,成为山西省工艺大师,得到行业内的认可。2009年,大同铜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大同天艺昌工艺品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4年,大同铜器制作工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刘俊卿)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