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右玉古堡寻迹(二)

右玉古堡寻迹(二)

发布日期:2019-10-15 17:53 10992人浏览 文章来源:朔州晚报


1.jpg

2.jpg



  明代立国之初,战事还未停息,朱元璋就急急地考虑北边防御,毕竟蒙人为心头之患,遍设卫所,都司制始行。北方的卫所其实是“实土都司”,是军政合一、取代地方行政的实权机构。洪武八年,大同改称“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可见明廷倚重此地。元末,右玉一带遭受严重创伤。“大同地边沙漠,元季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等乱兵杀掠,城廓空虚,土地荒残,累年租税不入,军士粮饷欲于山东转运,则道里险远,民力艰难,请以太原北平保安等处税粮拨赴大同。(《太祖实录》卷六十一)”这份洪武四年的奏折已十分明了。大同那么多军队,远途运粮,多么艰难。于是,学习元代的办法,就地屯田,解决军饷。“上以山西大同等处,宜立军卫屯田,”入,防虏之备极细。慌慌进入堡内,庄稼茂盛,难入一步,藏洞下丢弃一堆乱砖,是堡道的遗砖。明初谨慎用砖,只砌在当要处,攀爬至堡顶四瞭,满眼绿色直扑眼前。堡下,蹲在洁道旁无所事事的村民与热烈的村貌极不相称,刻意修饰的白壁硬道并没有挽回农村的衰落。我与村民攀谈起来,他们说堡西原有一座“龙王庙”,面阔三间的村庙常与堡相伴。原来明廷有过建庙的敕令,为安抚远迁徙民,祈求龙王多降甘露,以解困民。右玉天干地旱,龙王庙少不了。


  再走“腊几屯”,村名颇耐寻味。翻开蒙古姓氏,“剌”音特多。有“扎剌只剌”姓,或演化为“腊几屯”,往往屯名以“屯头”姓氏冠之。蒙元时右玉是“腹里”,蒙人常居,蒙俗和蒙物常见。“达达”就是蒙语,右玉人命令大将冯胜等,“往太原等府,阅民户四丁以上者藉其一为军,蠲其徭役,分隶各卫,赴大同等处,开耕屯田。”明代实行军户世袭制度,家有四丁以上,抽一去当兵,拨到大同耕田种地。繁移口疏,右玉人口大增。屯田就要设堡,屯堡真容几何?那得走近了才能看清。


  2019年8月8日,驱车东史村、崔家堡,到南花园,未到近前就见堡影横卧,挡在荒野中。如此霸道,意欲何为?急趋细观之。墙顶在天际中齐齐划过,在蓝天中分外突出,一个角台凸伸探出,示强之意?多占之意?细观堡壁流下几道泪痕。几百年的坚强,近来怎么哭泣起来?仰视之,堡墙之高大,堡壁之坚强,实为惊叹!细瞅夯层,原来夹着红胶泥!层层红黄相间,分外分明。六百年不倒,原来“千载”工程竟在右玉!50米见方的小堡,仅掏一个洞出。常吃“炒面”“肉稀粥”,也是胡俗。旧时有一直桶铜壶,叫“攒壶”,也是蒙物。腊几屯原有老爷庙,后毁。


  胡村堡,原称“胡指挥堡”。“指挥”本是高级官员,但在军屯系统不算大官。洪武二十年,下敕,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分理屯田,下派“屯田千户所”,所以有“胡指挥堡”“白指挥堡”。明代民间称官吏为“官人”,在《金瓶梅》中常见。书中托宋讽明,吴大舅任命为“指挥佥事,见任管屯”,是专门管理监督屯田的官吏,所以,屯堡的“屯头”某姓便称“某官人堡”,带有媚称之意。右玉有马官屯、余官屯(郁见官人屯)、赵官屯、王官屯、施官屯、李官屯、宋官屯等。


  史载有“西碾子堡”,顺着线索看个究竟。我转到西碾头村,幸遇林场故旧,大喜过望,找到堡还发现一座辽城!堡在村西,场面畔,50米见方,已塌湮成矮墙。从夯层看,整洁瓷实,确属明代。50米型制,都是统一筑建。有粗瓷缸片、砖、陶片、粗瓷底足,还拣到一小块明代青花瓷。屯军的兵士食宿都很艰难,所见粗瓷遍地,青花细瓷实属罕见。西碾头原设乡,后撤,然是周边大村。


  2019年8月14日,我顶着酷暑上路继续摸堡。马良村,靠近山区的算是大村,原属西碾头乡,后归高家堡乡。原有500口人仅剩下不到百口,十分冷落的村中没几个人。进村一问,就在村东南方有残存的小堡,踏着齐腰的荒草,摸到近前,面南而座在沟沿边。四角台还很高大,也是50米见方。明代屯军堡,50米和100米都是定制,细测夯层有三种情况:10厘米、13厘米、16厘米,夯筑精细、坚实,显示出明代夯筑的风格。一块汉瓦绳纹陶片夹在墙中,汉代就有人守边?站在高坡,层层黄绿相间,油菜花虽近收尾,仍浓情四溢,缓坡丘陵区撩人的时节就在这段,视野无限开阔,田陌连连,正是屯田地域的选择。


  所谓屯堡,是为保护屯田而筑堡。《皇明九边考》:“各地肥茂之地最多,但地旷人稀,无处回避,故不敢种,遂为荒芜之场。有识者咸谓,不论在边在内,多筑城堡,许凡军民人户,于近城堡地土,尽力开种,使之自赡,永不起科,有警则入城堡,无事则耕,且种且守,不惟粮食足,而边塞亦实,此为至计。”大同镇有4万军士征调军屯,军屯组织是以“屯”为基本单位,以一百人户为一屯,谓“屯田百户所”,下设总旗、小旗便于管理,四至七屯筑一堡,置屯就要建堡,由百户所、小屯堡、大屯堡、卫、都司,五级管理。屯田的叫“军户”,是军队建制,有别于防御军的屯田体系。


  再到金家花板,接近山区的村落,石头窑洞层层叠落,远瞭很有风致,只是村中一股颓糜气息。几名老人敞坐房阴下,无边际地闲聊。座落在村东高岗上的小堡却气势轩昂,爬上堡墙,长方形堡,四角台高大,长50米,宽30米,座落在堡外东南角墩台的有些特别,9米高,十分吸眼。加筑一高大的墩台,延远视距,增强防范,筑堡时颇费心机,往往式样翻新。再往南坡3里有一传烽台,好费劲地爬上去,四方台齐整,四围墩墙还存大部分,与屯堡统属不同,功能也不同。


  上泥沟、下泥沟横贯于一条沟。村中仅遗二十弃民,还能衍生吗?临近平鲁的荒辟村庄废弃绝定。然上泥沟村后高坡上明代军屯堡赫然孑立。50米小堡,墙依然很高,四角台仰视蓝天,雄威难减,尽责地护佑脚下大地。屯军遍及辟地,盛况可见。


  《明英宗实录》:“大同参将石亨奏,臣奉敕分守西路,兼督屯种,然大同右卫屯堡皆临极边,耕获之时,军士散处,莫为保障,看得牤牛岭外有玉林故城(榆林城)相去右卫五十里,与东胜单于城(土城子)相接,其地有险可据,又水草便利,乞拨官军筑立烽墩哨瞭,仍于故城择取一隅修为营垒,以驻往来哨马,既得以保障边防,亦可以防护屯种,从之。”(正统七年二月)。这是右玉军屯的真实情况。蒙虏时有侵袭,屯种无有保障,屯军士卒实属艰难。


  蔡家堡在元堡村北,堡在村中,靠堡修房原属遗俗,50米小堡还算齐整,奇特的四角台延伸8米。唔,缩墙伸台,防卫增强而工程降低,真是高明的设计。从来筑堡都是面南而筑,斜扭90度为哪般?登高才看出端倪。原来是“龟堡”,龟头向北,龟尾指南,这是依“风水”而建堡。堡本来坐于倒坡上,需作龟头向上昂起,村依沉陷区回购,多已迁入县安居区。进村,静得怕人,连一声狗吠都难闻,破败的小庙依旧坚守在村头。


  大油坊头堡,属元堡乡,元堡村东,也是僻地,人口稀少,保存非常完整的堡子。50米见方,四角台高达8米,北面豁口出入。


  明初洪武时,蒙元的势力远在阴山以北,右玉以屯田广盛,众多屯堡筑于此时,也是村落形成时期。右玉称“堡”“屯”的村名不在少数,现存“屯名村”21个,皆分布于平缓丘陵“宜屯”区。“堡名村”56个,分布于环长城、要道、屯田区。还有“刘镇抚”“张千户岭”“十八(百)户营”以官职称村。“镇抚”在这一带指千户所任职的下级官员,从六品,掌刑名,也分理屯田,所以出现村名。“张千户岭”原确有堡子,前几年才推平种地,村边找到元明白釉、黑釉瓷片。或设过千户所,因堡子也推平了,无从证实,现在是颇具规模的“羊公司”。史载有“十百户营堡”,应是百户所,后传为“十八户营”。小蒲州营,还有大堡原叫“大蒲州营”,是明显的移民聚居村,明代蒲州故城在永济,为移民迁出之列。谈堡顺便述村,恕赘言。


  明代屯田始于洪武,完善于永乐。右玉地处“极冲”,而荒地广阔,列于屯田重区,因此,屯堡遍布,为右玉殊为珍存的资源。当为珍视之,尽力保护之。张宏世/文   辛泰/图)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