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镇地处宁武县中部,距县城约三十公里,东与迭台寺乡为邻,南与宁化镇相望,西与五寨县接壤,北与涔山乡相接,镇政府驻东寨村。1949年,东寨镇境域属宁武县第一区,1984年,由东寨镇公社改为东寨镇。
自然
东寨镇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以丘陵为主,境内最高峰为管涔山,因其北承阴山余脉,东与勾注、恒岳相连,南接吕梁、中条,所以古人称为“晋山之祖”。管涔山分布着苍翠的林海,涵养了各种绮丽的景观。管涔山林区属于黄土高原石山区的水源涵养、防护和用材林区,全境处于“三北”防护林林相最好的林区,树种以云杉和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为主,在山西享有盛誉,被誉为“华北落叶松的故乡”和“云杉之家”。
芦芽山占据管涔山腹地,为管涔山主峰,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多大风,四季分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芦芽山峰峦重叠,山峰尖峭,森林茂密,因形似“芦芽”而得名。芦芽山主峰石坪上巍然托起一座石砌建筑,这便是太子殿,三面悬崖甚为险峻,因位居群山之极,数十里外即可看到。太子殿为石壁构筑,殿脊有一铁棍直指苍穹,似为避雷特置。殿门北向而开,石凿“太子殿”三字赫然醒目。
东寨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为汾河。汾河纵贯山西南北,流域面积近四万平方公里,被称为三晋“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连接着表里山河与人间烟火。汾河上最美的地方当是汾源,徐继畬在《重修汾源庙楼记》中曾发出“薄一溪灌注千里,三晋第一胜境也”的赞叹。汾河源头叫雷鸣寺泉,又称“三晋第一泉”。泉水经汾源阁的石缝流入阁前水塘,塘壁上“汾源灵沼”四个石刻大字隐约可见,虽经风雨侵蚀,仍显出遒劲挥洒的笔力。汾源泉水终年流淌,寒冬不冻,荒旱不枯,泉水清澈见底,水底卵石粒粒可辨。
军事
东寨镇自古就是军事要地,现在的头马营、二马营、三马营等村就是宋代屯兵营地,其中二马营村现在还有敌台、土堡、校场等军事遗迹。蘑菇营村为宋代杨延景军队的指挥部,统辖头马营、二马营、三马营、白马崖营等兵营。由此可见,宋代时期东寨是朝廷北边防务重镇的后防基地。明正德年间,此地设二马营堡,建营房五十间,北边不远处楼子山下的支锅石口堡,又名“支锅口隘”,高一丈多。宋、金、元、明时期,东寨作为边陲军事重镇,北可缓宁武关之急,南可救宁化城之险,明代张凤翼曾在支锅石下题刻“紫塞长城”四字。
东寨镇境内的东寨、宫家庄、二马营、三马营等村为河谷农耕区,土地平坦,水源充足,粮食产量较高。其他村为半山丘陵农牧区,土地较广,荒山荒坡多,是该镇的第二粮产区和油料基地。这里的农作物以莜麦、豆子、土豆、小麦、谷类、胡麻、黄芥为主,土壤为黄绵土。
该镇属半山丘陵地区,气候凉爽,土地肥沃,具备发展林业的先天优势,山西省七大林业基地之一的管涔山森林经营局起初就设在东寨镇。1987年,有天然森林面积2466.67余公顷,占总面积的13.5%,人工造林26.67公顷,封山育林333.33公顷,育苗26.67公顷。这里牧坡较为宽阔,水草丰盛,原有草坡2040余公顷,占总面积的7.2%。1987年,群羊发展到1.3万只,大牲畜发展到1500头。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采伐。2009年,有牧坡4333.33公顷,羊发展到16342只,猪2575头,牛、马、驴等大牲畜发展到1690头。
交通
历史上,东寨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隋初所筑由太原北上的驿道,经过该镇。清朝时,东寨镇已初具规模,是北上南下驿道的必经之地。南路通达太原;北路过宁武县城,直往大同;西南穿林海、过大梁,入五寨县城,与晋西北沟通。而今,宁白公路、五坝公路和宁静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工业
东寨镇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双纪煤储量大、煤质好。矿区分布于上鸾桥、李家圪洞、车道沟、炭窑坪、坝沟湾、东寨、石辉沟、小西沟、三马营、寺儿沟、石窑沟、南岔、王家沟和南山鹞子沟、麻地沟、蘑菇营等17个自然村。
山上有树,地下有煤。东寨镇是全县原煤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宁武县内最大的县营东汾煤矿,煤层厚,煤质好,窑口即在东寨镇附近。此外,还有社办农场、机械厂、砖瓦厂、工程队、运输队等集体企业。
旅游
东寨镇自古以来远近驰名,历来有“三晋第一胜境”“汾源胜境”的美誉。境内山奇水美,名胜古迹甚多,有汾河源头、马仑草原、情人谷等旅游景点,每一处都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还有雷鸣寺、广济寺、圣寿寺等佛寺古庙。其中,雷鸣寺因泉水喷涌出来时声如雷鸣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古松翠柏掩映,是为“晋北名刹”,现存的雷鸣寺是1997年在原址上按旧时规制重建的。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发迹于太原,建立隋朝后,曾相继在汾河上游地区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迤逦的行宫——“汾阳宫”,作为避暑和狩猎之地。该行宫的上行宫在天池,下行宫在宁化,而作为枢纽的中宫正建在汾河源头,称“汾源宫”。今天的汾源阁,即其旧址。为了北上巡游镇边,隋炀帝修筑了从太原天门山沿汾河岸边山崖直达东寨镇、又通往涔山乡翔凤山一带400余华里的山间栈道,史称“杨广道”。
商业
早在唐代,东寨镇就是汾河上游地区的木材集散地。唐宋时期汾河水量充盈,山主、木厂主从管涔山上采伐下的木材,在东寨集中后,分类分批捆扎成筏,顺流而下,直抵晋阳,史书称其为“万木下汾河”。也经旱路北运至宁武县城的木材店,或者运输到大同及更远的市场。从东寨运出的管涔山木材,曾大量用于多个朝代的宫廷建筑。
正是这种丰饶的自然禀赋、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促进了东寨镇的商贸繁荣,使东寨镇成为宁武县最大的集镇。
除了当地经商者外,远及云贵的商旅,也曾在这一带经商贸易。在涔山乡张家崖村西的翔凤山中,至今仍保留有悬棺古葬群,据说其中一部分葬主即是北上商人的遗骨。清末和民国年间,在东寨设立的商贸店铺,除宁武城内大山主赵晋山等经营的“昌顺恒”木店和“丰宁公司”东寨集木店,以及该公司于1935年扩建的丰宁东寨分公司外,东寨本地商户经营的店铺还有10余家。如宫家庄的“积厚堂”、二马营的“永滕文”、东寨村的“分源成”,以及王焕章、王通、王英等经营的商号。“信合源”商号主营粮食日杂,兼营钱庄,还曾以本庄号印发木刻版的钱帖子和钱票,持之可到本号兑换购物。1945年,晋绥六专署在二马营和东寨设立主营木货生意的“德和昌”和“新宁木店”,兼营日用百货。
水磨加工的面粉具有湿润、细软、白洁等特点,民国年间,依托水利之便,东寨村至二马营村五公里内有水磨18座。抗日战争时期,设在东寨镇的水磨铺主要有永合园、信合园。水磨生产一直延续至今,在东寨镇留下了“水磨河滩”之称。
曾经,在东寨及附近数里内的村落,中医药也较为发达。如东寨村张儒、二马营村徐四旦分别在清光绪年间开办药店,卖药行医,二马营村唐敬善、陈录后在1928年合伙开办“云积堂”药店,唐敬善看病,陈录后司药。
人文
民国时期,东寨镇东寨村的孙文明赴巴黎大学求学,获博士学位。其先人创办汾源书院,其父孙致昌是清朝拔贡,创办养源义学,其大哥孙文斌、二哥孙文蔚均为清朝举人,三哥孙文萃是财主,四哥孙文郁从美国大学毕业(1929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彼时,该镇还有郭名都、郭维一从清华大学毕业,刘建从黄埔军校毕业。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东寨镇传统古庙会正会的日子,会址设在雷鸣寺。届时,县内及邻近静乐、忻府、原平、五寨、神池、岢岚等地的人们均前来赴会,商家和寺庙集资聘请剧团搭台演出助兴,商家在寺院附近和汾河岸边架设帐篷售货,盛况空前。此会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后来会址改在东寨镇内,以“搭台唱戏+物资交流”的方式进行。
这,就是东寨镇,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底蕴,每一片砖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处山水都讲述着文化的故事,只等你我一起,放慢脚步,倾听沧桑变迁的低吟浅唱,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图片:吴杰强
文字:刘 强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