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又名梆板,中国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一般多用紫檀、红木制作,有些地方用枣木心制作,材料必须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或劈裂,应用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及民间器乐合奏。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山西省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山西四大梆子是指山西省传统戏曲剧种中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蒲剧 ▍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西梆”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蒲剧与秦腔有着极为密切的发展脉络联系,所以两者常常登台轮番演出,成为密不可分的“姊妹戏“。
蒲剧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河南古陕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是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 ,朴实奔放 ,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画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角色行当
蒲剧的角色行当有须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花脸(大净)、二花脸(净)、三花脸(丑)。在表演艺术方面,演员不仅动作宽大有力,且惯用特技表现人物。蒲剧的特技有胡子功、翅子功、翎子功、梢子功(甩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以及蹻功(今已废除)、耍纸幡、彩功等,表演极为细腻。
唱腔
蒲剧唱腔﹐为徵调式﹐过去用“二眼调”(相当于B调)﹑“梅花调”(相当于C调)﹐现多用G调。因其音域宽广﹐旋律跳跃性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故长于抒发激越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演唱时大小嗓兼用。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四股眼)﹐一板一眼的二性﹐有板无眼的紧二性﹔有板无眼的流水与紧打慢唱的紧流水﹐以及介板﹑滚白﹑倒板等。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以板胡(定弦 la-mi)为主弦乐器﹐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有鼓板﹑枣梆﹑马锣﹑铙钹等。
传统剧目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晋剧 ▍
晋剧即为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路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形成初期,中路梆子大胆吸收了晋中民间艺术,显示出了中路地方特色,有力促进了中路梆子的发展。
在清末民初,晋中盆地的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素养的提高,各路戏剧票社也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由于许多商人热衷于吹拉弹唱,因此,商人和艺人共同研究唱腔,切磋技艺,并且资助艺人。所有这些,对中路梆子的唱腔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中路梆子发展到鼎盛时期。丁果仙、张宝魁、三儿生等中路梆子各派名伶相继在全国走红。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继承和发展中路梆子的传统艺术,先后培养出了王爱爱、田桂兰、宋转转、吴爱卿等一大批优秀演员。她们在晋剧舞台上闻名遐迩,展示了晋剧艺术的精湛技艺。
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18。
传统剧目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每一部戏无不表现出晋剧独有的特点。
特色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知名艺人
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有张宝魁,丁果仙,张美琴,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程玉英,花艳君,梁小云,郭兰英,张鸣琴,李月仙,郭彩萍,阎慧贞,武忠,刘宝俊,马玉楼,苗洁,宋转转等人,音乐家刘和仁、刘和跃、任新宁等,理论评论家王笑林、王嘉、刘巨才等,他们对晋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北路梆子 ▍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在雁门关附近的忻州、朔州一带,在代县鹿蹄涧舞台题壁有乾隆二年大成班演出《鸳鸯判》《朱仙镇》等剧目的记载,由此可见,北路梆子在清乾隆二年(1737年)已经基本形成。
传承乏人、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北路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正盼望着有关方面能对其加以抢救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
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关系密切,渊源很深,但其剧目内容、表演手法,以及音乐旋律都不同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腔调高亢、激越,表演强健有力,音乐节奏直爽慷慨,表现了塞外人民强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晋北人民的喜爱。北路梆子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流畅,与此相适应,在表演艺术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该剧种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脸、青衣合称“三大门”,极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称“三小门”,侧重表学业。
传统剧目。其传统剧目主要有《九件衣》《杨八姐游春》《王宝钏》《打金枝》《哭殿》《斩黄袍》《血手印》《铡美案》《算粮》 《蝴蝶杯》《斩十王》《访白袍》《回龙阁》 等两百多个。
名家
清乾隆至咸丰年间的北路梆子演艺名家:北路梆子古代名家——十三旦“侯俊山;北路梆子古代名家——“十三红“孙培亭;北路梆子古代名家-——“云遮月“刘德荣;北路梆子古代名家——“盖七省“董瑞喜。
解放初期的北路梆子演艺名家:北路梆子艺术家人称“小电灯“——-贾桂林;北路梆子艺术家——高玉贵;北路梆子艺术家——董福;北路梆子艺术家——安秉琪。
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北路梆子演艺名家:北路梆子代表人物——“虎啸黑“ 影响较大的著名花脸演员董存虎;北路梆子代表人物——唱功著称、影响较大的须生演员李万林;北路梆子代表人物——以表演见长的孙一青;北路梆子代表人物——唱做兼优的翟效安。
当代北路梆子演艺名家:北路梆子梅花奖获得者——“全才须生“杨仲义(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北路梆子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演员成凤英(获第十四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北路梆子二度杏花奖获得者——“豹头环眼“董志伟(获二度杏花奖、首届移动杯擂台赛总擂主);北路梆子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演员贾粉桃(获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北路梆子后起之秀——“北路梆子一枝梅“詹丽华(获杏花奖);北路梆子青年新秀——“梨园世家“董子锐(花脸艺术家董存虎之孙,老生名家董志伟之子)。
▍上党梆子 ▍
上党梆子,山西省传统地方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在道光年间被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008年,上党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上党梆子的唱腔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具,以板腔体为主,其板式分大板、中四六、四六、大板、垛板、散板、滚腔等,以四六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男腔使用假声。
代表剧目
据统计,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代表性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雁门关》《闯幽州》《董家岭》《巧缘案》《夺秋魁》《甘泉宫》《东门会》《徐公案》等,其中一些剧目完全为上党梆子所独有。清咸丰年间到抗战前,上党梆子进入鼎盛时期,有班社两百多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州府派“和“潞府派“两大艺术流派,涌现出赵清海、郎不香、申灰驴等诸多名家。
上党梆子《花金子》“金”艳龙城 (长治县新闻中心)
上党梆子现代戏《长江支队》在晋城首演 (人民网山西频道)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挖掘红色资源,登上全国舞台(澎湃新闻)
(华雅楠综合自网络)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