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古称“郇阳”,位居黄河中游秦晋豫金三角地带北沿,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地势平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是运城市“千里画廊·黄河风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备有游客中心、旅游驿站、休闲民俗、农家小吃等服务设施,集休闲体验、生态观光、现代农业于一体。
薛公滩上赏荷花体验田园风光
临猗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尧舜时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国,远古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在这里都有遗迹。春秋猗顿古墓、战国东马坑、隋唐双塔、宋代银棺、元代大堂等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
现如今,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的建成开通,进一步完善了临猗县公路网结构,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沿线经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临猗段全段沿河而建,全长100余公里,将黄河沿线的景点、乡村、文化充分融合,游客来到临猗能更为直观地体验黄河沿线壮美景观和特色文俗——站在观景台上,举目可望黄河,山川美景,生态宜人。流域水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恢复、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重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秀美风光。
“接天莲叶无穷碧”。每当盛夏时节,站在薛公滩观景台远眺黄河边,4万余亩荷塘生机勃勃,犹如一条墨绿色的绸带。就在这片荷塘间,薛公村有模有样地办起了农文旅一体化项目,打造湿地风景区、荷花观赏区、船艇游玩区、田园体验区、生态农林区,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新路。
薛公滩的莲花,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黄河滩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临猗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黄河滩区的生态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通过加强湿地保护、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方式,使得黄河滩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黄河滩万亩莲花风景愈发优美,水源也更加充足,成为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丽风景。
交通要道吴王渡长河落日风情游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彰显着黄河风情旅游特色,来往游客络绎不绝。驾车畅行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一步一景、绵亘蜿蜒,将千年古渡、万亩荷塘、将军故里、长虹吸水等景观串珠成链,实现“城景通”“景景通”和循环旅游,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交通基因。
黄河渡口不只是古代的漕运码头,更见证了长远的黄河历史,体现了深厚的黄河文化。位于临猗黄河东岸的吴王渡,2600多年来,一直是连接秦晋两省的水上交通要道。明清时期,与禹门渡、风陵渡齐名,号称黄河“三大渡口”。当初,重耳就是从吴王渡河入晋,使晋国走向辉煌。短短几年便开创了春秋五霸的丰功伟绩,成为名垂青史的晋文公。
三家分晋之后,这片土地便划入魏国的版图。吴王渡一面临河,三面环沟,地势险要,自然成了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至今,渡口仍保留着当年魏王寨的寨门。
后来,当地有关部门依托和利用黄河景观、黄土沟壑地貌、历史文化、当地风俗民情等资源,开发建设了集休闲度假、游乐参与为一体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是《关睢》的发源地,又有黄河奇景沙燕窝;既有千年古道,又有现代浮桥;既有古代军事要塞,又有现代水利枢纽。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这里,尽情体验“古渡浮桥、长河落日”的黄河风情。
元代县衙大堂见证临猗兴盛
在临猗县城南,有一处猗氏故城遗址。春秋时期,这里是人口聚集、生产力发达的辐辏之地。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仍然可以看到故城墙的存在,是临猗境内县级建制最早的证明。
春秋时期,大商人猗顿在这里栽果务桑,畜牧牛羊,富甲天下,缔造了“陶朱猗顿之富”的商业传奇,堪称商业鼻祖,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
如今,猗氏故城仅剩残垣,但留下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遗址附近还有猗顿墓、猗顿祠、“陶朱故里”太范村、猗顿宅等。
离猗氏故城20多公里的临晋镇,坐落着一处庞大的院落,这里就是元代建筑临晋县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晋县衙的中心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衙署大堂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元建县级衙门大堂。元代大堂建筑用料独特,营造方式奇巧,历史上曾遭遇火灾、水灾、地震等各种灾害,但这座元代大堂仍能保留建筑原貌实属奇迹。它被称为晋南地区元代官作建筑形式的杰出代表,是元代历史的活化石,同样见证了临猗发展兴盛的历史。
临晋县衙有着丰富的官德文化、廉政文化、楹联文化,已成为游客深情体验县衙文化、游览观光的打卡地。
将军故里学大义红色资源“活起来”
位于黄河岸边的傅作义故居景区,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历史关头担大义,为中华民族建奇功。”景区所在地、安昌村村口高高矗立的“仁义巷”牌楼,两旁的这幅对联是对傅作义担当民族大义的真实写照。该村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相争之地。
傅作义故居原有两处建筑。其中,老宅一座,为傅作义祖父创建,距今已有170多年,经过多次修复,仍保持原状。新宅三座,为傅作义父亲傅庆泰创建于1900年。1938年冬,日寇进村后,拆了傅家的三座新宅,将有用木料全部拉走用于建炮楼。在群众的保护下,旧宅免于遭难,得以保存。
后来,当地政府对傅作义故居旧宅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对仁义巷、铜铸像、报国树、傅家园、荷花池等景点进行了开发,并创建了“傅作义生平”展室。目前,这些景点和“傅作义生平”展室已全部对外开放。
近年来,傅作义故居和“傅作义生平”展室先后被授予党史、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廉政教育、德育教育基地。不仅让安昌村的红色资源“活起来”,成了一张响亮的“红色文化名片”,更是临猗县黄河旅游板块上的一个重要旅游点,是带动黄河风情游的鲜明标杆。
文字:田 璐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