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堡东城墙
八角堡又称八角城,是明三关长城防务上非常重要的堡城,它位于忻州神池县北八角川的腹地、县川河畔,东至利民堡四十里,西至三岔堡四十里,南至神池堡六十里,北至老营堡九十里。无论规模之大,驻军之多,皆为明三关上仅次于老营城的重要堡寨。
八角堡坐落于明内长城附近,它的建堡时间远远早于明内长城的修筑时间。内长城筑于明嘉靖年间,八角堡早在明弘治二年(1489年)就修筑,为兵备佥事王璇带人修筑,当时规模不大。到弘治五年(1492年),都御史杨澄改置永宁驿。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重新建堡,到嘉靖三年(1524年)建成,同时在堡内设置永宁仓,为偏头关所辖较大的军需仓库。
八角堡地处广阔的平川,位于宁武关与偏头关之间的大通道上,无山险河险可利用,蒙古骑兵冲破偏头关后,八角川是首选的通道,乃兵防之要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陈讲亲撰的《新建八角堡碑》载:“山西古险塞之国,三关鼎峙,宁武偏关之间旧为八角堡,中控广川,旁距阔远,四塞之会,要害之冲也。正德间(1506年-1521年)虏骑由此窃入中土,援兵莫至,夺货杀人,抢毒近郡,凌逼藩城,为患者屡。”由于八角堡非常重要的军事地位,在明清两代都在此高筑墙,广积粮。
到了嘉靖六年(1527年),都御史江潮带人继续在八角扩展城池,为土筑墙体,长687丈,高1丈8尺,上广1丈4尺,城墙外有护城壕,城墙上筑有敌台6座,堡内有营房2736间。城池的东、西、南三面开门,并筑瓮城重门。城墙四角皆建有角楼,在东、西城门外设有吊桥。堡内的各种设置应有尽有,有井泉13处。史载是“军器有局,储糗有仓,积刍有场,旗纛城隍有庙,武安有祠,有教场有社学”,有兵营,有仓库,有寺庙,有学校,当时已成为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
明朝初期的军事防务为卫所制度,“所”即守御千户所,是一种特种编制,不属卫管辖,直归都指挥使司管理,相当于山西省政府直管的大兵营。山西都司最多时设有八卫九所,忻州就有两卫七所,即代州振武卫、岢岚镇西卫,宁化所、雁门所、保德所、偏头所、宁武所、八角所、老营所,神池境内只有八角一所,可见八角堡战略位置之重要。当年城池尚未完全修筑告竣,在嘉靖四年(1525年),山西都御史胡锭就以八角地方“中直虏冲”,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奏请设立了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
八角堡作为宁武关至偏头关之间最大的兵营,不仅战略位置重要,城池坚固,最主要的是驻兵之多。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御史韩邦奇议,在八角设守备,领官军1437名,配马骡318匹头。嘉靖二十年(1541年),募军800名,其中有五寨三岔堡的200名旧军移到八角。都御史陈讲还建议,八角的兵力要备足3000人,将偏头关老营堡的游击将军移到八角统领兵员。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给八角召补回逃兵359名,同时将游击将军移回老营,八角堡仍设守备官,再拨充军士66名。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回永宁驿。据《三关志》载:在明嘉靖二十年左右,八角所的驻军为:官15员。见在13员:正千户1员,副千户1员,镇抚1员,百户9员,吏目1员。额军:1437名,见在1040名。募军:嘉靖二十年(1541年)800名,其中由三岔募来200名。二十一年109名;二十二年290名。改拨:49名,见在15名。由外地来八角轮戍的有:汾州卫70名,见在66名;平阳卫130名,见在127名。八角堡实在官军2660员名。另据成书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皇明九边考·三关镇》载:八角堡常操官军1437员名。实有官军1312员名:马队官军1049员名,步队官军舍余263员名;事故等项官军125员名。就在当时,雁门关有常操官军1210员名,实有官军706员名,马队官军125员名,步队官军舍余581员名,事故等项旗军舍余504员名。由此看出,八角堡的驻军数量大大超过雁门关一个整关的驻军数量,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
到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八角堡的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原来的土筑城墙的基础上用砖石包砌内外墙体。完成后四周总长度为四里零九十一步,高三丈六尺,城墙下部多半为石砌,上部包砖,坚固雄伟,蔚为壮观。八角堡作为一个高级别的军事单位,不仅驻守好本堡,还分管内长城四十里零四十五丈,边墩一十七座,火路墩三十三座。还下辖乾柴沟、野猪沟、长林堡三个小堡,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守体系,主要防守辖内野猪沟、长林、暗门三个极冲。有史书这样记载:“惟野猪沟之两山、长林堡之左右,皆平梁漫岭,虏马驰突之地。若于稍坡处,挑壕垒石,设险而守,虏或不敢生心,乃戒备之念不可偷安少弛也。”可见当时八角堡是筑城修边并行。
另外,由于八角堡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腴,驻兵在不打仗时的主要任务是种地屯田,八角堡上缴国库的粮食任务数是内三关同级别堡寨中最多的。
八角堡不仅是一个军事重镇,也是一个文化大镇,古代史志中和石碣上留下的诗文远远超过神池县城,并有许多名篇。如明代山西左参政高叔嗣的《宿八角》诗:“严更金柝起,杪岁玉关寒。行侣时相问,边城进更难。归心惟日夜,客鬓已星残。仰悟中林羽,投枝亦未安。”明代江西按察副使许铭在山西任职时写下的《巡边》:“八角南来日未斜,雨余风静少尘沙。旌旗整整三关队,禾黍与与百姓家。政善山隅无噬虎,刑清庭树有鸣鸦。民安卒习真长策,却鲁从容不自哗。”这些诗篇,不仅是八角堡曾为边关重镇的历史佐证,也是文化八角的最好说明。
文字:杨峻峰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