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先生的籍贯是个迷,在山西省内也有两地之争。除《巨匠罗本》所提晋中市祁县之外,还有太原市的清徐县。清徐县认为其才是罗贯中先生的故里,还专门选址在风景优美的中隐山麓分别建设了罗贯中纪念馆以及三国城。
为此,大同市三国演义研究会的同仁们再赴清徐县进行探访。
罗贯中纪念馆位于县城的清泉路,为清徐罗氏第二十一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于2000年建成。此馆占地4500平方米,为仿明清时代的园林式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罗贯中石雕像、主殿、厢房、曲廊、方亭、碧池、玉带桥、九龙壁等。
众人步入山门,正面便是花岗石雕塑的罗贯中先生站像。只见罗贯中先生左手在胸前紧握着“三国”书稿,右手背抄身后,神态庄重,双目遥望远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雕像的台基高五米,三层汉白玉雕栏,基座四壁用黑色大理石镶刻着“罗贯中塑像碑记”“罗贯中传略”和山西大学姚奠中教授题书的五言绝句“文坛称巨擘,功在两奇书,探迹穷幽隐,深渊可得珠。”这首诗,代表了文坛及读者对大文豪罗贯中先生的高度评价。
再仔细观看,“罗贯中传略”为清徐县罗贯中研究会所撰,其中关于罗贯中的籍贯内容为:罗贯中名(才)本,又名道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明间人。其家族始祖罗翁仲祥,原籍四川成都府罗江县。于五代后唐时任青州仆射。遂落籍于太原清徐。
此历史背景,成为罗贯中小说创作之不尽源头。
绕过雕像,院内正厅为主殿,殿门上正中悬挂着“文昭六合”金字横额,遗憾的是殿门紧锁,无法入内参观。左右两侧厢房分别为“中国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研究资料中心”和“罗贯中研究会办公室”,不料也是铁将军把门。询问门口的工作人员,说是不能进殿参观,也没有关于纪念馆简介一类的宣传品。无奈大家只能观看墙壁上所挂的罗贯中纪念馆简介栏。其中提到在殿内有罗氏家族、罗贯中生平及其著作的展览,主要是有关罗贯中籍贯、生平的考证资料,以及清徐罗氏家谱、碑石、匾额等实物。
无奈离开纪念馆,驱车几分钟就到达了三国城。
三国城是清徐县打造的又一处大型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占地200多亩,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献殿、关圣殿、戏台、游乐展官、裙房、城门楼、角楼等。
走进三国城内,不料城里已然成为一片废墟,到处是残破的仿古建筑,空荡荡的店铺,残垣破壁,一片萧条和凄凉。这是怎么回事?这里为何会沦为一处无人问津的废墟?
询问当地人,方知三国城于1992年开始兴建,耗资6000万元,历经3年的筹备,在罗贯中诞辰665周年之际的1995年10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也可能是管理及经营理念的问题,这座现代化的仿古建筑未曾想在开业仅仅两年后,就走向了破产。
清徐县的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太原市,罗贯中故里的显赫名头,足以吸引大量的游客。而此行,纪念馆看不到实物展品等印证研究资料,三国城又是一片废墟,让人在遗憾、痛惜之外,更多的感受是大失所望。
既然现场考证资料看不到,那就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的相关资料来进一步研究。发现本省内还有不少罗贯中研究者,在罗贯中故里问题上的争鸣也很激烈,大致形成“清徐说”和“祁县说”两个阵营,发表了很多有研究见地的文章,现将双方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大致归纳如下。
首先,“清徐说”方面。《清徐县志》主编王保玉先生在清徐新闻网发表了《为什么说罗贯中是清徐人》的文章。认为罗贯中的籍贯以“太原清徐人”之说的理由最充分,支撑“罗贯中是太原清徐人”这个论点的基石就是清徐《罗氏家谱》。
清徐《罗氏家谱》由致力于罗贯中研究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先生发现。孟先生曾到祁县民俗馆及罗姓聚居的河湾村、会善村,遍查了所存家谱,不见罗贯中的蛛丝蚂迹。河湾村家谱中有一人名罗本,但认为他生在清代中叶,与《三国演义》的作者风马牛不相及。河湾、会善家谱倒是提供了一条线索——两村罗姓均“源于梗阳(今清徐),迁于祁土(祁县)”。于是孟先生在清徐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郭维忠(郭是罗家女婿)的配合下,找到了5大本《罗氏家谱》。这本《罗氏家谱》始修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后经多次续重修、增修,由罗家的二十二世后裔罗礼重保存至今,完好无缺。虽然家谱中没有罗贯中的名字,但是孟、郭二人还是经鉴别、考证,认定罗贯中即出生于清徐罗家。
主要理由是在家谱中载第六代罗锦的“次子出外”。孟、郭二人认为此罗氏第七代正当元末,时代符合,罗锦另外五子名字:才增、才聚、才森……与罗贯中名“本”意义相联属,故判定这个次子很可能就是罗贯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认为,罗贯中的族名应为罗才本。家谱不书其名是因为罗贯中编杂剧、写小说,与倡伶为伍,甚至编写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倡乱”“诲盗”之作的《水浒传》,还“有志图王”,参加农民起义,因而违禁犯科,有辱门风,于是以“大逆不道”之罪从家谱中除了名,只记“次子出外”。因此,考证罗贯中是罗锦的次子。此观点,孟先生在1997年7月11日的《太原日报》发表了《清代人河湾“罗本”不是罗贯中》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99年9月第十二次《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在清徐召开,就是因为孟先生曾考证罗贯中的祖籍在清徐。
王保玉先生的文章不仅对罗贯中是清徐人进行了论证,还附录了其所写的《对河湾罗贯中资料的若干质疑》,对祁县河湾村的《罗氏家谱》中的罗本身份提出质疑。如:河湾村《罗氏家谱》记明该村创修家谱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创修人为第九代罗宾等多人,据此推算,罗氏由清源迁祁县约在明宣德年间,而第十三代之罗本约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这就否定了此罗本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可能性;再如关于“扶梁功德签”,河湾村罗氏祠堂系清代建筑,祠堂门及正堂门匾均为新制。那清朝的祠堂怎么配上了元末明初的扶梁功德签?
其次,“祁县说”方面。以杨立仁先生《是谁在罗贯中研究中作伪——与孟繁仁先生商榷》以及晋中市文物局晋华先生《对<清代人河湾“罗本”不是罗贯中——祁县罗贯中家谱质疑>的质疑》两篇文章为代表,一方面也表示在河湾村发现的一些与罗贯中有关的遗迹和遗物,诚然还缺乏铁证(比如墓志),但相对集中地发现这么多的遗迹和遗物,应予以保护和深入研究。作为文物工作者,应该对历史负责,有责任有义务从审视文物的角度出发,忠实地反映文物和历史。另一方面则认为“清徐说”的考证,也存在不够严谨、主观臆断、断章取义的问题。
其反质疑观点如:孟先生以“康熙二十九年罗宾、罗贤的书序”推断罗本是清代人,而河湾村《罗氏家谱》中根本没有罗宾、罗贤这俩人的名字,更谈不上写过序;把“次子出外”的“次子”推定为罗才本,又把罗才本演化为罗本,人们唤来唤去能把罗才本的“才”字唤丢了?清源《罗氏家谱》中家族始祖罗仲祥于五代后唐时任青州(清源古称)仆射,后因五代发生战乱,遂落籍清源。现在的清徐县是由清源和徐沟合并而来,而据考证,清徐县历史上从未称过青州。
综合以上研究资料,两地的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也有共同的薄弱点,即都缺乏铁证,存在主观推断的问题。
祁县、清徐县本是相邻的两个县,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经600多年,应该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有着众多交集。从两县各自的罗氏家谱来看,均提到其祖先源于四川。那么,可否推想,祁县的罗氏与清徐的罗氏很可能就是同一祖先的两个分枝,其祖先迁入山西后落户在梗阳(今清徐),而祁县这一枝则是后来又从梗阳迁出来的呢?如此,焦点便是罗贯中究竟是哪一枝的后代了。
百家争鸣,不争不明。建议双方搁置争议,携手合作,互通有无,研究探讨发掘利用好现有相关遗迹、遗物等文物资源,发挥两地相距很近的优势,共同打造贯中故里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三国爱好者来考察。同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研究,做到依据更加扎实,理论更加严谨,论断更加有说服力,成果更加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相信水滴石穿,终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文字:刘洪文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