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石碑矗立耀古今

石碑矗立耀古今

发布日期:2024-05-10 17:12 242人浏览 文章来源:忻州晚报

  

24b26134-9078-4b6e-8670-a1a53fb463b3.jpg.jpg

五台山风景区石咀镇射虎川康熙御制碑


5a53a317-fe73-4f05-9484-95b8c6b37c87.jpg.jpg

李克用墓志


bad89f53-2361-467b-a97e-cc1f518eefa2.jpg.jpg

李克用雕塑


  一块块石头,

  深情地扎根土地。


  历经风吹日晒,

  仍神态自若。


  把所有的缅怀都勾勒成故事,

  诉说逝去的美好,

  记录心灵深处的回忆。


  风吹石碑,

  雨润文字,

  有形与无形凝固了思绪,

  有字和无字留下了历史。


  宋代诗人林昉在《古碑》中写道:“文残字磨灭,往事记何人。抛在空林下,正当荒墓林。夕阳斜见影,古藓厚生鳞。不是逢狂客,谁来与拂尘。”这首诗以古碑为抒发对象,通过描述碑上字迹的磨灭、夕阳的余晖和古藓的生长,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息,同时提醒人们要珍视历史遗存,保护好文化遗产。


  碑,是产生于春秋时期的石物,其结构主要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主要刻碑名,或仅起装饰作用;碑身刻写碑文;碑座起承重和装饰作用。早期的树碑风气始于周代,当时碑石上不镌刻文字,称“无字碑”,用途为:根据碑的日光影子来测算一天的时间;在庙宇祭祀时当作拴牲畜的柱石;立于墓穴旁,作为棺木下葬的标记。东汉开始大量出现镌刻文字的碑石,用以歌功、立传、纪事,并一直流传至今。


  行走在忻州大地,笔者常常被那些古朴、沉着、内敛、含蓄的石碑所吸引,每每遇见都会放慢脚步,或驻足凝视,或躬身抚摸,或品其韵味,或赏其风采。一块块看似冰凉如铁、冷峻无情的石头,其实也有着生命的温度、情感的力度和历史的深度。石碑是历史最忠诚的见证者、记录者,总是默默地记录下那些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时刻。它们散落在忻州大地的许多角落,或挺立于名山胜水间,或端坐于佛龛寺庙中,或镶嵌于故人墓地旁,或收藏于亭阁庭院里,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着一袭青布长衫,静静地为人们讲述着曾经的过往。


  在忻州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杰出人物,如葬于代县阳明堡镇的晋王李克用。他是沙陀族沙陀部落人,唐末、五代初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乱世英雄。一生平黄巢、战朱温、镇压藩镇割据分裂势力,率军勤王,被唐朝廷封为“晋王”。他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在争夺霸业中逝去,是后唐王朝的奠基人。在全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李克用石墓志》在列。其记载了唐末五代时期李克用家族成员、宦官经历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志石长94厘米,宽91.5厘米,由卢汝弼撰,王道源书,字体属隶书,共39行,每行42字,虽有缺漏和磨损之处,但志文保存仍较为完好。


  元好问是忻府区韩岩村人,考中进士后曾任河南镇平县、内乡县、南阳县县令,金亡后矢志修史。他是我国金元之际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元遗山墓志铭》位于韩岩村遗山文化园内,碑高约3米,宽0.9米,厚0.205米,上刻元好问弟子郝经撰写的《元遗山先生墓铭》,座基是用青石做成的龟形图案。该碑立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元好问长子元拊和次子元振所立,现保存完好。


  雁门关地处代县县城北的雁门山中,是长城重要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誉。文物部门在雁门关发现了一通明代修筑长城碑,为研究雁门关附近明代长城的修筑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字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碑体为青石质地,长96厘米,宽66厘米,厚13厘米,碑面周边有宽6厘米的波纹图案,中间为纵书碑文,碑文共12行,前4行记述了明万历年间修筑长城段墙体经过,后8行为官员官职姓名。其中第1行魏养蒙系河南洛阳人,万历十四年进士,时任山西巡抚,与碑记时间相合。可惜的是,发现石碑的6号敌台位于白草口1段长城上,敌台券门上方嵌砌的敌台名称碣石已被破坏无存。


  定襄县居士山摩崖碑位于海拔1429米的山脊,处于一条古道的必经之地。这块碑是1923年由乡绅牛诚修发现的,2003年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对此碑刻进行了考古调查,拓印并识读,收获甚微。2008年,有学者认为是曹魏青龙元年秦朗碑,但一直难以令人信服。2016年5月11日,在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室,有关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对石碑拓印件进行识读,被高保真三维扫描处理后的碑文图像在电子显示屏上放大显示。靠近边缘的字迹模糊不清,碑额上第一个字只能看到三条淡淡的横线,是奉字,还是秦字,大家意见不统一。屏幕上的碑文被无限放大,并适时调节角度和光照,猛然发现三横边上还有两个竖——是“晋”字,专家学者迅速锁定年代为西晋。用同样的方法,继而识读岀碑文中“奋字玄威”等内容,确定了碑主是胡奋的判断,且与《晋书》等史料相印证。经确认,碑主是西晋使持节监并州诸军事胡奋,这块碑是他平定并州胡乱获胜后的登高记功碑,为迄今山西省发现的第一块西晋碑。随着“慧眼”高新技术的使用,将有更多的文物、更多的碑刻重见天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定襄县横山村有一座寺庙叫永安寺,早在汉魏时期就存立于世,现存古碑中有一通是元代的《大永安寺记》,碑文首句“古襄乃七雄赵国之故都,历代河东之巨郡。”寥寥数字,开门见山说明定襄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的国都——晋阳,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设立的河东巨郡——太原郡的所在地。这就是说,历史上赵国都城除了河北的邯郸,那就是山西的晋阳了。东霍村宋代的《东岳庙碑记》,作者为当时“太原三杰”之一的王鼎,碑文交待了寺庙的四个方位,背靠定襄古城——晋阳城,一眼望到的是晋阳广袤的郊外原野,该碑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忻府区令狐村中心,矗立着一座古庙,叫五岳庙又称泰山庙。该庙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后历代重修和大修,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正殿西侧的平台上耸立着一通石碑,两面上方分别刻有“万善同归,永垂不朽”。此碑是庙里现存的唯一一通石碑,它是清代咸丰二年重修庙时人们捐款的功德碑。平台的东侧原来也有一通石碑,可惜如今看不到了,只剩下龟型碑座,孤零零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显示出一种没落。


  笔者的家乡在忻府区南高村,清朝道光年间,在村南第二个十字路口东南角,曾建有大明寺,与寺庙一墙之隔建有六通碑,碑正对着通往奇村的古官道。碑高约3米,宽度为1米,为青石材质,上面有瓦质盖帽,下面还有碑顶,碑石下有碑座,正面是碑文,背面是捐款者姓名。南面三通记载的是银山乌云岗上拔云针古塔的建造情况,年代更早一些。北面的三通为道光年间所立,记载的是村中奇才少年栗鹏年据理力争、打官司及重建的情况,书法清隽秀丽,一目了然。六通碑作为古建流传多年,1958年因挖修双乳湖与跃进渠建桥需用大量石头,人们就把六通碑拆了铺桥。长篇小说《尉迟恭演义》的作者任发叹道:“六通碑,碑六通,碑通碑,通碑碑。人心碑,碑人心,心碑碑。六通南高到如今,四面青山默如林。”为了铭记这一古建筑,《话说南高》编委会恭请村人栗志恭老先生,凭记忆将六通碑画了一幅草图,加注了文字说明;曾担任过南高村党支部书记的赵存贵,也根据器乐演奏家梁俏明的回忆,绘了一幅草图并补充了文字说明;最后,请南高村画家卢文元绘制了成型图,重拾六通碑记忆,留住乡愁。


  古人云:“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遗落在我市各地的历代古碑,如五台山塔院寺石碑、五台山风景区石咀镇射虎川康熙御制碑、五台阳白村福田寺内元代古碑、原平石鼓祠明代碑等等,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经历了千百年的世事变迁,经风雨摧残,有的失去了踪迹,有的被弃于荒郊野岭,有的残损毁坏,断裂不全,正在慢慢地湮没消失。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从2008年开始,忻州市政协迎难而上,倾力而为,整理出版了五辑《忻州文史·古碑文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该辑收录了从东周时期开始到民国年间的九百多通碑文,涵盖庙寺祠观、墓表志铭、塔幢亭楼、阁洞神道,包括军事商教、水林路桥、德义烈孝、律令规约、诗文书法、灵迹记事、革命纪念等各个方面的碑种,内容十分丰富,承载了大量信息,展示出忻州大地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融合的状况,彰显出忻州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


  一块块石碑,

  在风雨中矗立了许多年。


  一段段文字,

  在被遗忘的时光里诉说着过往。


  远远近近,真真切切,

  专家学者们在考证斑驳的历史。


  每一块石碑后面,

  其实都有一个故事,

  让我们把它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图片: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文字:栗旭晨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