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周村有个周处墓和除三害的周处有关?

周村有个周处墓和除三害的周处有关?

发布日期:2024-04-10 16:41 2978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3月1日,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国内上映,截至4月8日,票房达6.56亿元。


  票房的攀升,一个现象出乎众人意料:周处——这位1700多年前战死的西晋将军人气飙升,同时,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引发关注。


  在周村镇有种说法甚为流行:周村原名“长桥”,周处在此战死后,改名“周村”。如今,在周村镇西关,有通“晋周处墓”碑就静静地镶嵌在砖雕砌成的仿木结构砖雕花楼内。


  此周处是彼周处?周村得名确与其有关?1700多年前,他的确战死周村并安葬于此?现存墓碑有1700年历史?这座“千年古墓”到底是真人墓还是衣冠冢?或者是当地百姓为惩恶扬善而供奉了历史上以除暴安良传世的英雄而设立的祭祀场所?


  众说纷纭的“惊人之语”,让人眼花缭乱,一时难以分辨。


“周处”归来


  “到周村看周处墓!”影片的热映,众多自媒体博主通过网络向外界传递出周处与晋城相关的繁杂信息。


  很快,周村镇“周处墓”前,人们似乎遗忘了传统思想中对墓地的恐惧和忌讳,纷纷在墓碑前拍照留影。一时间,一个沉寂久远的“墓地”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周村镇西路北,有通高大石碑。“这通碑是元代石碑。”3月22日,77岁的曹德民与村里七八位老人环坐在碑前的长条青石上聊天晒太阳。


  曹德民背靠的石碑,名为《郑宣慰活民纪功碑》,勒石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


  提起往事,老人们众口一词:1700年前,周处在“长桥”降龙伏虎,战死后葬于此处,长桥自此改名周村。“那不就是周处墓?”曹德民站起身来,指向西北角的低洼处道,“墓碑在那里都1700多年了。”


  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东面的窄路是老商业街区,西面是新拓宽的路面,与老商业街区宽窄相连。“小学校前的路面,原来有座石桥。修新路时,把桥埋到下面了。”曹德民说,周处墓所处的位置就是周村古城的西关。1996年,随着镇区的拆旧建新,城墙西门被拆除,原来在路南的《郑宣慰活民纪功碑》就被移到现在位置。由于路面不断抬高,导致西关桥被埋入路下,周处墓碑“陷入”路边西北角的低洼处。多年来,随着居民不断的翻新修建房屋,周处墓也与民居成为“邻居”。“周处不是本地人,是江苏宜兴人。听老人们说,周处降龙伏虎除三害,是在长桥斩的蛟龙,在华阳山杀的猛虎。”曹德民说,“长桥就是那座已经埋在地下的西关桥。现在村东,还有一座东关桥保留了下来。”“周处就是在周村除的三害。”提起典故“除三害”,71岁的村民卫恩善与曹德民的“版本”略有不同:“当年,周处是在北面的华阳山杀虎,在村南石淙头除蛟龙。”原来,石淙头村有个瀑布,形成了一个大水潭,当地人俗称“龙池”。


  第三害是哪“害”?两位老人说法大致相同:周处年轻时个头大,力气大,饭量也大,一顿能吃十几人的饭,经常夺了人们手中的饭碗就跑,算是一“害”。“这里是碑,墓不在这里,那面有个大土堆,叫将军坪,那才是他的墓。”曹德明指着南面的远处说,土堆现在没了,原来那里有座广福寺,是当年与周处一起打仗的将士为他办丧事时吃住的地方,“办丧事用了40天时间”,所以后来形成了40天庙会。如今,广福寺已不存,庙会也就此消失。


“长桥”何在?


  由西向东,穿过古商业街,在新市街口,向围坐的老人打听东关桥位置。77岁的张成启掏出手机,找出东关桥的老照片。从这张民国时期留下的照片看,东关桥是座三孔石桥,桥两侧分立8根桥柱,桥柱间各有7块石栏板,桥面为拱形,两端踞伏两个小孔。据说桥头原有碑,现已难觅其踪。虽然创建年代无从考证,但桥型呈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他说,被埋于地下的西关桥比东关桥长,为平面桥。


  在张成启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新市街路东的一条窄巷内,一座石桥被两端的民居紧紧夹在中间,拱形桥面青石被行人踩磨得发亮,护桥栏板被砌入两端民居院墙,石券桥孔也无法觅得其容。


  提起“长桥”镇的来历,当地人总是含糊地以“早就有了”来加以解释。张成启说:“周村东有个岸村,村里有座单孔石桥,与周村的东西石桥跨度有5里地,于是就有了‘五里七孔桥’的说法。”2014年7月,岸村整体搬迁镇区,那座石桥也随之消失。


  如今,“五里七孔桥”仅剩“三孔”东关桥。在长约10米的东关桥紧贴的民居北墙上,钉着块“周村长桥”的标牌。2021年4月,泽州县政府将东桥列为“泽州县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


  “长桥”古镇之名,与“五里七孔桥”难道没有关系?


去伪存真看史料


  翻阅晋城各个时期的史志书籍会发现,与周处、长桥相关的内容并不算多,即使出现也是言语不详,让人难以理解。


  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泽州碑刻大全》将泽州县和晋城市城区现存及古籍中存文碑刻约2500通收录其中。这部400万字4本成套的权威金石志书,在周村篇中却无“晋周处墓”的词条。


  2000年4月,88万字《泽州百科》在介绍周村镇时称:史料记载,在商周时期,这里已经形成集镇规模,原名长桥镇。后因《泽州府志·陵墓》中有“晋代平西将军周处葬于长桥镇西,并修有周孝侯祠”的记载,将长桥镇更名为周村镇。


  明万历版《泽州志·陵墓》周处墓的词条为:“周处墓,周村西。”在“山川”栏目中,对长桥的介绍仅“郡西周村镇”五字。在“宦迹志”栏目中对周处有记载:“周处,阳羡人,未冠,负绝力,驰骋田猎,人多恶之。既而改行,励志好学。仕吴为左丞,寻入洛,擢御史。羌人齐万年反,拜建威将军,与夏侯骏以讨,道经于泽,人蒙其惠。后与羌人力战而死,子圮、靖、札扶柩以还,权葬周村镇西。所著有《风土记》《墨语》二十篇。”


  据清雍正版《泽州府志·方舆志·陵墓》记载:“平西将军周处墓,相传在周村西,当以常州荆溪县为正。然处力战殁,赏赐葬地一顷,则高都或赐地也。”出现在“津梁”栏目中的长桥介绍为:“在县西周村镇。”


  据清乾隆、光绪《凤台县志·塚墓》记载:“平西将军周处墓相传在周村西,当以常州荆溪县为正。然处力战殁,赏赐葬地一顷,则高都或所赐地,否则其将士以衣冠招魂葬此。”在“津梁”栏目中长桥的内容,与《泽州府志》无异。


  2006年7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12万字的《晋城百科全书》,在周村镇的相关介绍中与周处有关的仅寥寥几字:文化古迹有周处墓、周孝侯祠等。2016年6月,120万字的《晋城百科全书》出版,周村镇词条中,名胜古迹提及岱庙(东岳庙)、古城墙、郭象升故居、魁星阁、周处墓、周孝侯祠、石淙头瀑布等。历史名人有著名抗金义军首领梁兴、近代著名教育家郭象升。


  《晋书·周处传》中有一段文字:“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晋书》是由唐代房玄龄等21人合著,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书中有关周处的文字为1169字。而“周处除三害”最早却出自《世说新语·自新》,是南朝宋时文学家刘义庆牵头编纂的《世说新语》中的第十五章,原文仅190字。《世说新语》是一部轶事小说集,编纂时间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晋书》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不难看出,《晋书》是在《世说新语》200多年以后将周处收录其中的,并将原不足200字的内容“扩容”后达1169字。此时,距周处战死已超过400年。《世语新说》原文所述“三害”时为:“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到了《晋书》乡里百姓表述“三害”时,却演绎为“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


  有人认为,“周处除三害”是一个虚构故事。这个结论虽说有些武断,但从现有史料中的一些细节或许可以佐证这一说法。


  周处(约236年—297年),字子隐,义兴郡阳羡县(现江苏宜兴)人。他61岁战死,当时陆机(261年—303年)、陆云(262年—303年)分别为36岁、35岁。试想,年轻时的周处怎么可能向小自己26岁的陆云求教?


  其实,从《世语新说》中的“义兴水中有蛟”至《晋书》“长桥下蛟”之间的转换,虚构演绎的成分已经相当明显。


  另外,虽说《世语新说》中所载均为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其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难怪后来对《世说新语》加注的南朝文学家刘孝标(462年/463年-521年/522年)也承认:“《世说》虚也”,“疑《世说》穿凿也。”


让人迷惑的“周处墓”


  1953年3月,在江苏省宜兴市发现一座古墓,墓中“元康七年(297年)九月廿日阳羡所作周前将军”的纪年砖,表明墓主人为西晋周处。


  除宜兴周处墓外,在陕西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周家庄南村西南,有“三害冢”,亦传是周处墓;另一座周处墓就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西。


  “周村镇原名长桥镇,晋时名将、江苏宜兴人周处陕西平叛战殁,葬于长桥,镇始更名‘周村’,周村之通衢要镇地位久已存之。”2015年出版的《周村镇志·序》称:“周村这个名字已经叫了1700多年”。


  作为古镇,周村文物古迹甚多,其中留有“金皇统三年(1143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题记的东岳庙历史最为悠久。据明隆庆四年(1570年)《泽州周村镇重修庙祀记》碑刻记载:“岳武穆义旗北指,镇之梁兴筑寨响应。”由此可见,周村古城墙在宋金时期已经存在,这一时期周村就已是大的集镇。如今,周村古镇南城门经过修缮保存完好,千年古镇并非虚言。


  然而,1700多年前的周村镇是否名为“长桥”,现存史料并无确切记载。


  “本庙建立之所,古长桥镇,今周村是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修岳庙记》)”“泽西周村邑镇长桥中阜(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饰岱庙神记》)”;“近周除三害之地,杀虎龙池洞之所(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汤帝庙神祠记》)”;“古长桥,巨镇也(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修补高台寺碑记》)”;“周村为长桥镇(清咸丰八年(1858年)《修补周村城堡记》)”;“杨泉沟去长桥里许,旧有关帝庙……长桥一静境也(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关帝庙碑记》)”……


  “关镇者,古长桥,今周村也。昔晋御史中丞周将军名处,曾于斯斩蛟。殊处善,除三害,摭其祠冢存焉。恐立悬名,故改周村镇是也。”勒石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重修东岳行宫庙记》的文字,更是将“长桥”改名“周村”进行直接“对接”。


  查阅《泽州碑刻大全》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周村镇现存众多明清时期的碑刻中,“周处”“长桥”之名出现的较为频繁,而在较早期的碑刻中反难觅其踪。


  “长桥怒束西来水,空岩烟雨埋山鬼。斩蛟射虎安在哉,千古荒邱埋剑履。凄凉往事今何如,坐令道路成康衢。当年蛟虎不复有,呜呼人害无时无。”这是元代蒋景玉所作《周孝侯祠》诗。这位生卒年代不详的诗人还有《周侯祠》存世。


  有种说法,当年周处战死后,晋元帝追封其为“晋孝侯”。在蒋景玉诗中所言的周孝侯祠,却在《周村镇志》中没有文字介绍。不过,根据曹德民老人所说的广福寺来看,可能周孝侯祠就是广福寺?


  广福寺也称宝林寺,据《晋城金石志》记载,寺内曾存有北齐天宝元年(550年)、唐天复三年(903年)的经幢。但据现存史料看,经幢上并未出现“长桥”或“周村”的文字。


  查阅《周村镇志》得知,广福寺为四进院落,每年农历十月有大庙会。由于周村镇地处清化古商道,庙会时有来自广东、山东等十余个省的客商云集于此,坐贾行商长达2个多月,直到腊月二十九才散去。1946年,这座占地100余亩的寺院被拆除,从此广福寺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由于查阅不到相关文字介绍,周孝侯祠是否就是广福寺无法确定。也许北齐时期出现的广福寺到元代增添了祭祀周处的功能,设立了周孝侯祠,后来随着广福寺的拆除而不再被人提及。


  时过境迁,周村镇与周处相关之处,仅剩下位于古镇西北角低洼处的周处墓碑。


  青石质圆首墓碑坐北朝南,长1.75米、宽0.68米的碑面上,除“晋周处墓”四个楷体字外,既无上款,也无下款。石碑被镶嵌在仿木结构的砖雕花楼内,造型呈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墓碑南面是几乎与墓碑相高的垫高路面,西北两侧均被民居所包围。如果无人指点,在路面上行走,根本想不到低洼处还有座古代将军的墓碑。“地以周村名,村有周处墓。首丘在荆溪,此墓似有误。”这是清乾隆辛未(1751年)科进士秦百里《周孝侯墓》的诗句。其实,对周处墓的真伪之辩从未停止。


  周村人郭象升(1881年—1942年)是山西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藏书家,是民国时期山西学界的领军人物。据他考证,周村见史始于《金史·地理志》,当时的晋城有“镇二,一巴公,一周村也。”


  作为官修纪传体正史,《金史》成书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在周村西的元代《郑宣慰活民纪功碑》,是周村现存最早的文字碑刻,石碑落款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吉日周村镇耆宿人郭顺、闫海等立石”,与郭象升的考证结论吻合。


  作为周村人,郭象升自然也会对周处墓进行考证。“吾村曰周村者……村以晋周处墓得名。”“吾乡有晋周处墓,不知所自始,方志亦不载,新志载之而有疑词。”从这段文字来看,郭象升对村里的周处墓是存疑的。这一结论,与《泽州府志》《凤台县志》中有关周处墓“当以常州荆溪县为正”的记载无异。“周村为丹川西镇,与濩泽邻,一名长桥。说者谓此晋周处斩蛟所也。迤西有侯孝坪,双槐耸峙,灌木葱郁,生气凛然。村之得名,其以是欤?余曰:否,否。”如果说,郭象升对周处墓真伪考证结论表述的较为含蓄的话,周村镇人张士达——“例授文林郎、己酉科拔贡、辛亥恩科解元、镇人”的七品虚职官员,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周村东岳庙撰写《补修南岩祖师殿并大庙东西拜亭记》时,对周处墓直接予以否定:“孝侯讨齐万年之乱,殁于军,榇经是邑,遂权葬焉。其曰‘长桥’,好事者为之也。”


古人也“蹭流量”?


  “《说文》曰:‘忠信为周’,镇以‘周’名,志偌厚也……”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泽学生晋巗”梁寀所撰写《泽州周村镇重修庙祀记》上的这段文字,清楚地告诉人们周村得名的由来。


  在梁寀眼里,“以天下势观之:山右为燕京右臂,教化首善之地也”的周村,“其一乡之中,重礼义、尚廉节、相友相助、相亲相睦者可见也。”他认为,“区区子隐之迁善改过,为镇之光,直馀绪尔。”


  这里的“区区子”是指周处,意思是说,周处暗地里改恶从善之事,只是周村众多忠信事例中残余的一个罢了。不难看出,梁寀的言语间其实流露出对周村因周处而名说法的否定。


  在晋城,有许多与历史名人相关的碑刻均为明清时期所立,如莒山的蔺相如墓碑等,而且还被参与编修地方史的腐儒俗吏收录于这一时期的各种志书中传世,给后人带来许多困惑误导的同时,也对地方史志的研究造成不良影响。“周处墓为明清时期所建,是为制服当地虎患的祭祀场所。”晋城一位学者认为:“周村镇南的山里有虎患。为了除虎安民,当地从周处曾经除南山猛虎、斩长桥蛟龙的历史典故,建筑了周孝侯祠堂,希望周处显灵,护佑一方。后祠堂被毁,衣冠冢独留,成为当地的文化遗迹,被以讹传讹。”


  衣冠冢为埋葬死者衣冠的坟墓。如果“晋周处墓”为早至元代、晚至明清时期所设,当时已经战死千年的周处“衣冠”从何而来?这个问题难以回答,那这座“墓”只能是空墓。


    文字:李吉毅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