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偏头关之陆路关口: 红门口(下)

偏头关之陆路关口: 红门口(下)

发布日期:2024-03-19 17:49 2875人浏览 文章来源:旅游文化周刊

  

  为了开通好红门口马市,明王朝舍得投资,在关口建设了一座经贸市场,地点选在长城外一华里的平地上,现在叫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川峁村。隆庆五年(1571年)4月初动工,当年10月底完工,其实是建了一座小型的城堡。城堡坐北朝南,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高10米,顶宽3米,城墙内部夯土,外包砖石。底部以石条垒基,上部砖石砌成,石灰勾缝,坚固异常。城墙留有垛口,城里城外地势较为平坦。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款后建市场于红门隘口外,设闸口三处,以通虏酋出入。内设闸口一处,以定华夷界线。”即在城墙南部红门隘口最窄处,建有三个大门,正中的较大,为商人来往的通道,两边略小,为进入市场交易牲畜及商品的通道。在城堡市场的地下约10米深处建有环形地下通道,为带大宗银两的蒙汉客商安全秘密的进出口,堡内洞口紧贴堡墙,在东、北、西三面留有3个出口,堡墙外的洞口有兵士把守。通道底部以条石为基础,上部为砖券的半圆形,宽1.5米,高2米,全长约300米。在南城墙内侧,筑有一座夯土墩台,类似烽火台,高10米有余,上面由蒙汉双方派出的士兵站岗放哨,保证经商人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堡内建筑林立,热闹非凡。当时还辟有税收机关,为山西镇派出的管理机关。在城堡的西部建有一座收税台,蒙汉商人都在收税台登记备案,根据所带的物品、交易的数量进行交税,所收税款用来支付互马市的日常开支。这座马市的城堡内只有一眼水井,汲引甚艰,蒙古马队为了保证饮马,不顾盟约,常越过长城饮马于水泉营,偏关来不及声援,老营堡也难以策应,认为“水泉亦岌岌可殆矣”,但市场解决不了牲畜的饮水,只能如此。


  该马市每年互市一个月,分为官市和民市。还在靠近土默特和鄂尔多斯的地方进行每月一次的互市,称作“月市”。互市物资蒙古人以金、银、牛、马、毛皮、马尾等与汉人交换,汉人以民用生活资料为主,限制绸缎、布匹、铁锅之类上市。有些受限制的物品有时通过私市进行交易。通过互市,既促进了蒙汉人民的经济交流,又加强了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每遇开市,群夷毕集,我亦厚为之备,该道副总兵、参将咸在焉。顾抚赏渐增额外,而市本反缩于额内。犬羊无厌,漏卮当塞。操纵撙节,所当加之意焉。”据《宁武府志》《宣府镇志》记载,“每到交易时,人嘶马喧,人来车往,帐篷遍布,胡汉杂处,热闹非凡。”“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中原。”从史料可以看出,红门口马市开放以后,双方贸易及其他交流快速发展。在开市的日子,山西镇的副总兵、偏头关的参将都在此坐镇指挥,堵塞漏洞,秩序井然。长城边境蒙汉人民和谐共生,一派兴旺景象。隆庆五年,红门口马市在半个月内官市贸易成交银价为2.64万两,马匹2941匹。私市贸易的马、骡、牛、羊成交高达4000多匹(头)。


  在整个明朝后期,不管边防如何吃紧,但红门口的马市因蒙汉百姓之生活所需,一直开办,直到清军入关后长城不再是国防边界,边贸进一步放开,这座繁荣百年的边境口岸逐渐萧条,直至退出历史舞台,明时的马市建筑被拆毁得荡然无存。但是到了清朝,水泉营红门口的军事要塞依然存在,清王朝仍然防止草原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扰。清初时期,虽然兵力有所裁汰,但是水泉堡仍置驿马站,设游击1员、千总1员、把总1员,马20匹。到雍正七年(1729年),添设外委千总4员,马兵55名、步战163名、守兵186名,共有兵士404名。至乾隆六年(1741年),水泉驿马站仍有马12匹。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历史进程走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泉堡再度成为国家边防的重要隘口。开始在此修筑工事。1968年,水泉堡成为北京军区“长城沿线战斗村”建设工程之一,拆下水泉古城堡和周边长城墙体、海子楼空心敌楼等古建筑的城砖,修建了地道,将地上长城搬到了地下。当时全县15个公社各派一辆拖拉机轮流拉砖石和运土,挖洞民工则由水泉公社各村民兵中选调,10人一批,一月轮换一次。在洞内用特制的小平车拉土、拉砖,断断续续历时13年,挖成总长8900米的地道,成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由于这条地道是和长城一样起着防御边防的作用,另外全是用长城砖砌筑,当地群众称之为“地下长城”。


  2013年8月,偏关县委、县政府坚持“突出古关古韵、挖掘特色资源”的思路,依托地下长城资源,建设旅游景区,成为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情游的一部分。景区由红门口遗址、水泉营古堡、战备地道三部分组成,改造完善战备地道2600米,适合开放的有1650米。地道内新增民兵警卫洞室10个,民众休息洞室10个。地面建设重点为入口广场和三眼井出口广场,翻新原学校宿舍和教室22间,新建高等级公共卫生间、景区名牌、主雕塑墙。还建设了长城文化展览馆,完成红门口水泉营历史文化展、水泉地区民俗展和广场雕塑。水泉营古堡内改造了街道,修复了古牌楼、古戏台,堡外建设了高标准的游客中心,建成停车场,改善了道路,营造了旅游景区的和谐氛围,2022年,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文字:杨峻峰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